冉曉娟,楊京,羅天永
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感染科,貴州貴陽550000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影響全球公共衛(wèi)生的重大問題,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報道[1],全球約2.57億人為慢性HBV感染狀態(tài),非洲及西太平洋地區(qū)占據68%。全球每年約有88.7萬人死于HBV感染相關性疾病[2],臨床中乙肝肝硬化患者需要采取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并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會受損,會經“腸—肝軸”改變膽汁分泌、影響腸道血液供應,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等一系列胃腸道反應。因而許多專家建議在對慢性乙型肝炎并肝硬化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的同時,還應輔以微生態(tài)制劑治療,微生態(tài)制劑可提升腸道生物屏障功能,調節(jié)腸道微環(huán)境,防止毒素聚集。該研究方便選取該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6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就抗病毒聯(lián)合微生態(tài)制劑對其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和闡述,現(xiàn)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方便選取該院接收的68例慢性乙型肝炎并肝硬化患者,分組法為隨機抽簽,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4例。研究組中男、女各20例、14例;年齡34~68歲,平均年齡(45.7±3.8)歲;Child-Pugh肝功能分級:A、B、C級分別有6例、17例、11例。對照組中男、女各18例、16例;年齡32~72歲,平均年齡(46.5±3.9)歲;Child-Pugh肝功能分級:A、B、C級分別有5例、19例、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呒凹覍僦獣栽撗芯亢炇鹜鈺摯卧囼灲浽撛横t(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患者給予單純抗病毒治療,口服恩替卡韋膠囊(國藥準字H20110172,規(guī)格:0.5 mg/片)。1次/d,0.5 mg/次,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酪酸梭菌腸球菌三聯(lián)活菌片膠囊(規(guī)格為200 mg/粒)治療,3次/d,400 mg/次。兩組患者均連續(xù)用藥6個月時間。
觀察項目包括治療效果、肝纖維化指標、免疫功能指標、肝功能指標4項。①治療效果評價方法:患者癥狀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為顯效;患者癥狀明顯改善、肝功能降低50%以上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者[2]為無效。顯效率、有效率相加得出總有效率。②肝纖維化指標包括層黏連蛋白(LN)、透明質酸酶(HA)、Ⅳ型膠原(ⅣC)、Ⅲ型前膠原(PCⅢ)四項,以化學發(fā)光法檢測。③免疫功能指標,包括CD4+、CD8+、CD4+/CD8+3項。④肝功能指標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總膽紅素(TBIL)3項,采取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數(shù)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7.1%)比對照組(73.5%)更高,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肝纖維化指標相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LN、HA、IVC、PCⅢ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免疫功能指標接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CD4+、CD4+/CD8+均顯著高于對照組,CD8+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各項肝功能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AST、ALT、TBIL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類高發(fā)的慢性肝臟疾病,其發(fā)病率近些年來不斷提升,該病多因HBV持續(xù)感染所致,該病可經血液、性接觸、母嬰等方式傳播,該病早期癥狀輕微,僅可見輕微的頭暈、乏力、食欲減退癥狀,病情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會出現(xiàn)肝脾腫大、蜘蛛痣、肝掌、嚴重肝功能受損[3]。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見并發(fā)癥,會使得患者病情進一步加重,在臨床中要高度重視對慢性乙型肝炎并肝硬化患者的治療[4]。常規(guī)抗病毒治療能在一定程度患者延緩患者病情進展,但總體療效不佳,許多臨床研究認為聯(lián)合微生態(tài)制劑治療更有助于保障患者身心健康[5]。恩替卡韋是常用的一類抗病毒藥物,能降低HBV-DNA多聚酶的活性,并抑制乙肝病毒的復制,具有保護肝功能的作用,還可抑制肝內炎性反應,延緩肝纖維化,該藥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等諸多優(yōu)點[6]。但單用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并肝硬化的療效有限,無法徹底清除病毒,還會產生耐藥性,應聯(lián)合使用其他藥物治療[7-9]。該類患者在進入肝硬化失代償期后會出現(xiàn)腸道菌群失調,有害菌數(shù)量會大幅增多,益生菌數(shù)量則會減少,進而會使得體內毒素聚集,會加重肝損害,并累及其他臟器,降低患者免疫力。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為一類常用的微生態(tài)制劑,該藥能改善腸道內pH值,促進益生菌的生長,延緩肝纖維化,并預防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0]。林小萍等[11]的研究認為將恩替卡韋與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聯(lián)合應用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療中,能顯著提升臨床療效,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且無明顯的不良反應。該研究顯示,聯(lián)合治療組總有效率高達97.1%,LN、HA、IVC、PCⅢ水平均明顯降低,免疫功能和肝功能指標均明顯改善,且優(yōu)于單用抗病毒治療者(P<0.05),段紅巖[12]的試驗結果與此相似,段紅巖的研究中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達95.0%,患者上述生理指標均得到明顯改善。
表2 兩組患者肝纖維化指標對比[(±s),ng/mL]
表2 兩組患者肝纖維化指標對比[(±s),ng/mL]
?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對比(±s)
?
表4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相比(±s)
表4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相比(±s)
?
綜上所述,對慢性乙型肝炎并肝硬化患者應用抗病毒藥物與微生態(tài)制劑治療能取得較好療效,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