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哲 丁 淵 潘娜娜 胡麗芳
1 杭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9
2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筆者采用自擬痤瘡4號方治療聚合型痤瘡熱毒夾瘀證患者40例,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本院門診收治的80例熱毒夾瘀證聚合型痤瘡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均分成兩組。觀察組中男29例,女11例;年齡18~36歲,平均21.64±5.38歲。對照組中男32例,女8例;年齡18~34歲,平均21.57±5.30歲。兩組一般資料均衡(P>0.05)。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皮膚患處外用夫西地酸(愛爾蘭利奧制藥有限公司,批號:JX20080214),每日2次;過氧苯甲酰凝膠(法國高德美國際公司,批號:JX20130202),每晚臨睡前應(yīng)用1次。觀察組加服痤瘡4號方(清熱散結(jié)湯):天花粉、苦地丁各15g,蒲公英、金銀花、連翹、夏枯草、茵陳、丹參、益母草各20g,浙貝、白僵蠶、野菊花各10g。每日1劑,水煎,晨起與晚臨睡前各服1次。兩組療程30天。
2.1 療效標準:痊愈為無皮損,或遺留少許色素沉著、瘢痕;顯效為大部分皮損消退,局部炎癥明顯減輕;好轉(zhuǎn)為多數(shù)皮損消退;無效為皮損消退數(shù)量較少,或是未見消退,甚至加重。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變化:見表2。
表2 中醫(yī)癥候積分變化(±s,分)
表2 中醫(yī)癥候積分變化(±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例數(shù)40中醫(yī)癥候積分22.23±4.84 8.65±1.75▲△21.96±4.59 11.20±2.28▲對照組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
2.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IL)-4、IL-8、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變化:見表3。
表3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變化(±s,ng/L)
表3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變化(±s,ng/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40例)對照組(40例)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IL-4 103.19±15.32 48.24± 8.54▲△97.58±16.47 75.07±13.43▲IL-8 43.56±5.48 17.82±2.47▲△43.29±5.33 26.45±3.84▲TNF-α 55.28±6.63 24.45±3.16▲△54.92±6.28 31.64±4.56▲
2.5 兩組不良反應(yīng)及復(fù)發(fā)情況比較: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停藥后30天,觀察組痊愈患者復(fù)發(fā)率為5.2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5.45%,差異有顯著性(P<0.05)。
痤瘡歸屬于中醫(yī)學“皶”“皶刺”“皰”“痤”“疪”等范疇。致病因素是由于素體陽熱偏亢,加之嗜食辛辣肥甘等刺激性強的食物,導(dǎo)致脾胃功能失調(diào),運化失司,濕熱痰瘀熱毒互結(jié),阻滯經(jīng)絡(luò),氣滯血瘀阻于面鼻肌理,從而發(fā)為該病。聚合性痤瘡則是由于上述病因日久,難以祛除,失治誤治等,脾胃損傷更加嚴重,從而使得病情纏綿、加重。筆者采用自擬痤瘡4號方(清熱散結(jié)湯)治療聚合型痤瘡熱毒夾瘀證患者,方中君藥為天花粉、蒲公英、苦地丁,天花粉清熱清肺、潤燥生津、解毒消癰,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苦地丁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金銀花清熱解毒、祛風散熱,連翹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共為臣藥;佐以夏枯草、野菊花疏泄肝火、散結(jié)消腫,浙貝、茵陳清熱利濕、解毒療瘡,丹參、益母草滋陰活血、清熱解毒。眾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祛風止痛的作用。
觀察結(jié)果顯示,采用自擬痤瘡4號方可以改善聚合型痤瘡熱毒夾瘀證患者的臨床癥狀,抑制機體炎癥反應(yīng),且復(fù)發(fā)率較低,取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