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元 譚 婷
(湖南省醴陵市農業(yè)農村局,湖南醴陵 412200)
為探索湘東丘陵地區(qū)雙季超級稻最佳施氮量,指導農戶精確配方施肥,湖南水稻產業(yè)技術體系于2020 年組織開展了試驗研究。
1.1 試驗材料和試驗地概況 供試品種:超級早稻為中早39,超級晚稻為H 優(yōu)518。供試肥料為尿素(N:46.2%)、過磷酸鈣(P2O5:12%)、氯化鉀(K2O:60%)。試驗安排在湖南省醴陵市泗汾鎮(zhèn)農場居委會某農戶責任田中。土壤為潮沙泥,前作為冬閑,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35.5 g/kg,堿解氮173.2 mg/kg,有效磷83.7 mg/kg,速效鉀136.4 mg/kg,pH 值6.0[1-3]。
1.2 試驗設計與測定項目 試驗在施用磷鉀肥料、時期、方法完全一致的基礎上,設氮肥單因素5 水平田間肥效試驗,各處理肥料用量如表1所示。磷肥100%作基肥;鉀肥按基肥∶追肥=5 ∶5 施用;氮肥按基肥∶蘗肥∶穗肥=4 ∶4 ∶2 施用。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每季5個處理組合,3次重復,共15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30 m2。各試驗小區(qū)固定,即按施氮量的多少一一對應,小區(qū)間起寬20 cm、高30 cm 的埂隔離,防止肥水竄灌[4-5]。移栽后各小區(qū)定點10 蔸,每3 d 調查一次分蘗動態(tài);記載主要生育期;成熟期根據各小區(qū)穗數平均值按對角線取3 蔸考察穗部性狀,收獲時各小區(qū)單打單曬,測定實際產量。
1.3 田間管理 早稻于3 月22 日播種,地膜覆蓋保溫濕潤育秧。4 月7 日進行第1 次翻耕,4 月16 日進行第2 次翻耕,平整后分區(qū)作埂覆膜,防止竄水竄肥。4 月19 日劃行移栽,株行距20 cm×20 cm。晚稻于6 月27 日播種,濕潤育秧。早稻收割后,采用人工翻耕,保證小區(qū)位置不變動,平整后于7 月23 日劃行移栽,株行距20 cm×20 cm。各處理施肥按試驗設計要求施用。水分管理采用間歇濕潤灌溉,移栽后淺水勤灌,早稻于5 月15 日、晚稻于8 月18 日統(tǒng)一落水露田7 d,再灌淺水施肥至抽穗期,抽穗后干干濕濕壯籽,成熟前7 d 斷水。其他栽培措施按高產栽培要求進行,各處理相互保持一致[6-7]。
2.1 對生育期的影響 從表2 可以看出,不同施氮處理對生育期的影響不明顯,早晚超級稻施氮0.0 kg/hm2處理的全生育期較其他4 個施氮處理短1 d。
表1 試驗處理及肥料用量
表2 不同施氮量對生育期的影響
2.2 對分蘗消長的影響 從圖1、圖2 和表3 可以看出,隨著施氮量增加,單位面積總莖蘗數增加,分蘗率提高,施氮量越大越有利于超級稻分蘗,但成穗率相反,呈下降趨勢。
2.3 對經濟性狀的影響
2.3.1 有效穗 從表4 可看出,超級早稻有效穗以施氮150.0 kg/ hm2處理最多,323.1 萬穗/hm2,與施氮120.0 kg/hm2處理差異不顯著,但與其他3 個施氮處理差異極顯著。超級晚稻有效穗以施氮187.5 kg/hm2處理最多,328.65 萬穗/hm2,與施氮150.0 kg/hm2處理差異不顯著,與其他3 個施氮處理差異極顯著。由此說明,水稻有效穗數隨施氮量增加而遞增。
2.3.2 穗平總粒數 試驗結果(見表4)表明,施氮量對雙季超級稻穗平總粒數影響呈增加趨勢。超級早稻以施氮150.0 kg/hm2最多,與施氮120.0 kg/hm2處理差異不顯著,與其他3 個施氮處理差異極顯著;超級晚稻以施氮187.5 kg/hm2最多,與施氮150.0 kg/hm2處理差異顯著,與其他3 個施氮處理差異極顯著。
2.3.3 結實率 結實率隨著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趨勢,超級早稻以施氮0.0 kg/hm2處理最高,超級晚稻以施氮150.0 kg/hm2處理最高,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2.3.4 千粒質量 從表4 可以看出,不同施氮量,雙季超級稻千粒質量變化不大,均未達到顯著水平。
2.3.5 產量 經方差分析和LSR 測驗,超級早稻產量以施氮120.0 kg/hm2處理最高,與施氮150.0 kg/hm2處理差異不顯著,與其他3 個施氮處理差異極顯著;超級晚稻產量以施氮187.5 kg/hm2處理最高,與施氮150.0 kg/hm2處理差異不顯著,與其他3 個施氮處理差異極顯著(見表5)。由此說明,施氮量對水稻產量影響差異顯著。
圖1 不同施氮量對早稻分蘗動態(tài)影響曲線圖
圖2 不同施氮量對晚稻分蘗動態(tài)影響曲線圖
表3 不同施氮量對超級稻分蘗成穗的影響
表4 不同施氮量對水稻經濟性狀的影響
表5 不同施氮量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不同施氮量對雙季超級稻產量均有顯著影響,試驗表明,超級早稻以施氮120.0 kg/hm2,超級晚稻以施氮187.5 kg/hm2,產量最高,經濟性狀最優(yōu)。水稻產量由有效穗數、穗平總粒數、結實率和千粒質量4 個因素構成,且在水稻生育進程中先后形成,其間存在著相互制約和相互補償的關系。試驗結果表明,隨施氮量增加雙季超級稻每667 m2平有效穗數增加,穗平總粒數呈增加趨勢,結實率隨施氮量增加而下降。綜上所述,有效穗數依施氮量的不同變異幅度大,是影響雙季超級稻增產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