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斌 歐志強 江虹虹
1.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順德醫(yī)院功能科(廣東 佛山 528315)
2.廣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影像科(廣東 廣州 510220)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中常見的疾病類型,較多文獻報道,急性腦梗死的病因與腦的大、中等管徑動脈粥樣硬化、繼發(fā)血栓的形成或者脫落有關,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下,可間接引發(fā)管腔狹窄或者閉塞,血流通過受阻,血管供應大腦區(qū)域出現組織壞死。因為中老年人多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癥等基礎疾病,可加速動脈硬化,故為急性腦梗死高發(fā)人群,且該病具有高復發(fā)率、高致殘率,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影像學檢查是臨床中診斷、評估急性腦梗死病情的主要手段,其中包括血管超聲檢查(CVUS)、MSCT血管造影(SCTA)[1-3]。為進一步分析頸部血管超聲、MSCT血管造影診斷急性腦梗死動脈系統(tǒng)中的可行性,本研究對74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影像學、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74例,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28例;年齡52~79歲,平均年齡(64.85±8.43)歲。納入標準:患者影像學檢查、臨床資料完整;所有患者均符合由臨床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4];經數字化減影血管造影術(DSA)檢查者。排除標準:碘過敏者、幽閉空間恐懼癥者;存在肝、腎功能不全;同時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臨床資料中顯示既往合并長期藥物依賴史者?;颊呓浤X血管造影檢查閉塞6例、重度狹窄30例、中度狹窄23例、輕度狹窄15例。
1.2 SCTA檢查設備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患者取仰臥位。首先將患者頭部按照正中矢狀位擺好,將患者下巴部位稍微回收,定位聽眥線,將患者定好位置,設置掃描范圍:從聽眥線向上進行連續(xù)掃描80~90mm。CT掃描設置參數:管電壓120kV,管電流300mA/s,層厚2.5mm,螺距1.375。隨后經過患者肘靜脈,進行增強掃描,后期采用相關后處理技術進行處理[圖像處理表示法(SSD)、容積再現法(VR)、多平面法(MPR)及最大投影法(MIP)]。
1.3 CVUS檢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診斷儀(設備購于美國GE公司,型號:Voluson E9),探頭頻率12HMZ,測量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及頸動脈分叉部的內徑和內膜,檢測部位:頸總動脈遠端近分叉部1cm,分叉部及頸內動脈起始部上方1cm處后壁進行測量。粥樣斑塊診斷標準:對患者部位掃查過程中,內膜出現局限性增厚、超聲回聲影像顯著變強。
1.4 觀察指標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及影像學資料,由兩名放射科診斷醫(yī)師對其檢查圖像進行觀察、總結,檢查患者的頸動脈情況,內容主要包括檢查左側狹窄、右側狹窄以及雙側狹窄的情況,對比CVUS、SCTA檢查對狹窄的檢出率。以DSA檢查為“金標準”,頸動脈狹窄程度評定依據NASCET進行測量,以遠心端頸內動脈作為頸內動脈狹窄的對照,閉塞、重度狹窄、中度狹窄以及輕度狹窄,狹窄率分別為100%、70%~99%、30%~69%以及≤29%。
1.5 統(tǒng)計學處理本研究所有數據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檢驗,正態(tài)計量采用(±s)進行統(tǒng)計描述,t檢驗;計數資料等資料采用率和構成比描述,采用χ2檢驗,P<0.05為具體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VUS、SCTA檢查對狹窄的檢出率對比CVUS、SCTA檢查均檢出53例患者出現頸動脈狹窄,參照NASCET法計算可知,SCTA頸動脈狹窄率(37.15±12.36)%,CVUS頸動脈狹窄率(35.85±13.08)%,兩者頸動脈狹窄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525,P=0.600),見表1。
表1 CVUS、SCTA檢查對狹窄的檢出率對比(%)
2.2 CVUS、SCTA檢查對血管狹窄程度診斷比較SCTA檢查發(fā)現閉塞、重度狹窄、中度狹窄以及輕度狹窄分別為4例、25例、19例、26例, CVUS檢查發(fā)現閉塞、重度狹窄、中度狹窄以及輕度狹窄分別為6例、29例、22例、17例,其中1例重度狹窄誤診為中度狹窄,2例中度狹窄誤診為輕度狹窄。兩種檢查方式對血管狹窄程度診斷結果比較無明顯差異(χ2=2.800,P=0.424),詳情見表2。
表2 CVUS、SCTA檢查對血管狹窄程度診斷比較(例)
2.3 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比較SCTA檢查總檢出41例患者存在64個斑塊,檢出率55.40%;CVUS檢查總檢出57例患者存在85個斑塊,檢出率77.02%,CVUS檢查斑塊率高于SCTA檢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732,P=0.005)。
急性腦梗死作為一種突發(fā)性疾病,致殘和死亡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早期腦梗死初期,應用纖溶酶原激活劑一類的溶栓藥物,直接/間接溶解血栓,促使患者阻塞血管再通,臨床稱該治療手段為“溶栓治療”,實際上溶栓治療有嚴格的時間限制,錯過最佳時間窗,治療效果不佳。其病癥的形成原因目前臨床認為是因腦血栓的形成,引發(fā)血管腔閉塞和狹窄,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腦神經細胞受損均因血流受阻相關[5-7]。在臨床病理研究中發(fā)現急性腦梗死致病原因較為復雜,動脈粥樣硬化可降低血管收縮功能,是腦梗死的主要誘發(fā)因素,由于急性腦出血患者繼發(fā)性損傷可使患者出現多種并發(fā)癥,主要表現為神經功能缺損相關癥狀如偏癱、偏盲等,早期檢查顱外頸動脈相關狀態(tài)可為患者預防和治療腦梗死[8-9]。
影像學檢查可有效發(fā)現出血部位,從不同角度顯示出血情況,目前已應用于臨床各類疾病的診斷。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可重復測量性高,腦血管形態(tài)、血流動力學變化檢測中,檢查操作簡單,同時CVUS的優(yōu)勢在于評估血管內實時血流狀態(tài),通過測量計量資料,以此評估患者是否存在斑塊[10-12]。國內外較多文獻認為,CVUS在診斷過程中受診斷者主觀意識影響過大,需要操作者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技巧,才能有效評估血管的狹窄程度[13-14]。本研究中, SCTA檢查發(fā)現閉塞、重度狹窄、中度狹窄以及輕度狹窄分別為4例、25例、19例、26例,CVUS檢查發(fā)現閉塞、重度狹窄、中度狹窄以及輕度狹窄分別為6例、29例、22例、17例,其中1例重度狹窄誤診為中度狹窄,2例中度狹窄誤診為輕度狹窄,提示對于高度狹窄、輕/中度動脈狹窄,CVUS及SCTA也存在誤診率。
SCTA是基于螺旋CT掃描后期三維圖像重建技術,對人體注射對比劑后,增強觀察部位與其他范圍的對比情況,同時加強了血流、血管壁間的區(qū)別,使診斷者能從多方位、多角度清晰顯示血管結構,可極快獲得狹窄血管管腔內壁表面仿真重建影像,在檢出斑塊上優(yōu)勢明顯[15]。SCTA檢查總檢出41例患者存在64個斑塊,檢出率55.40%;CVUS檢查總檢出57例患者存在85個斑塊,檢出率77.02%,CVUS檢查斑塊率高于SCTA檢查,充分證實了該觀點。
綜上所述,頸部血管超聲與MSCT血管造影均可有效評估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狹窄情況,MSCT血管造影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