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張莉,李永攀,王薇,李立華
1 安徽省廬江縣中醫(yī)院 安徽合肥 230031
2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安徽合肥 230031
3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 安徽合肥 230038
生姜,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鮮根莖,2015 版《中國藥典》記其味辛,微溫,有溫中止嘔、解表散寒的功效,臨床主要用于外感風寒、胃寒嘔逆等,還可解魚蟹中毒[1]。生姜的炮制,最早可追溯到漢代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中生姜切制的記載。隨著時代變遷,其炮制方法也在不斷更新。本文通過對不同時期醫(yī)藥古籍中關于生姜的炮制方法進行歸納與整理,以探明生姜不同炮制品的炮制方法,為現(xiàn)代生姜入藥的炮制加工以及為中藥生姜進一步的開發(fā)研究提供參考。
生姜入藥,有生用和熟用的不同,其所制備的姜汁、姜皮皆可入藥。生姜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本經(jīng)云:“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痢,生者優(yōu)良”[2]。生品入藥,常作切制,《金匱要略》是較早的記載生姜切制的古籍。后來又增加了捶碎、拍碎、?碎、搗絞取汁、切細絲、折碎、銼碎、搗為泥、剉碎、搗爛等碎制方法。生姜制備的姜汁,既可入藥,也可作為炮制輔料用,姜皮,亦可藥用。宋代開始,有了生姜用輔料拌制的記載。宋《傳信適用方》中用鹽腌一宿,于日中拌曬;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有“生姜,切碎、搜面,日干”[3]的記載;宋《十便良方》中用米泔浸生姜;宋《魏氏家藏方》中有橘紅與生姜同搗、曬干的記錄。到了明代,又出現(xiàn)了用豬膽汁調制生姜的方法。至現(xiàn)代,臨床所用生姜多為生品,除去雜質、洗凈,臨用時切片。
生姜熟制的炮制方法有煨制、焙制、炒制等,分為加輔料和不加輔料。歷代生姜炮制部分記載見表1
2.1 不加輔料炮制
2.1.1 焙法 漢《華佗神方》記載:“生姜焙,炮”[4]。
2.1.2 炒法 唐《備急千金要方》記:“生姜,切,炒取焦干”[5],宋《博濟方》曰:“生姜,洗凈,細切,日曬干,另炒令紫黑色”[6]。
2.1.3 燒法 宋《太平圣惠方》有“生姜,切,燒灰”[7]的記載;清《馮氏錦囊秘錄》“被五辛厭之,則以生姜燒煙解之”[8]。
2.1.4 炙法 宋《圣濟總錄》補益門椒紅丸方中“生姜,切作片子,炙黃”[9]。
2.1.5 煨法 明《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中姜橘湯治病后或虛弱之人一切嘔吐,不納藥食,生姜炮制方法為:“生姜,略打破,濕紙包煨”[10]。
2.2 加輔料炮制
2.2.1 鹽制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生姜切作片子,鹽腌一宿,炒黑”[3]。
2.2.2 面制 宋《魏氏家藏方》:“白面同拌和,裹一宿炒黃”[11]。
2.2.3 鹽、面共制 元《御藥院方》:“切片,青鹽摻過、白面拌浥,焙干”[12]。
2.2.4 麻油制 清《得配本草》治產(chǎn)時用力太過育膜受傷,“用生姜,搗碎,拌麻油,炒至油盡……用絹包熏之”[13]。
2.2.5 蜜制 清《本經(jīng)逢原》記載生姜“同蜂蜜熬熟,治風熱咳逆痰結”[14]。
2.2.6 砂糖制 清《圣濟總錄纂要》中治療久痢不止,“生姜切、砂糖拌勻,紙煨”[15].
2.2.7 地黃汁制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生姜、生地黃分別洗凈研取汁,留滓“以地黃汁炒生姜滓”[3]。
生姜味辛,微溫,生品解表散寒功效較強,煨制后緩而性降,增強溫中止嘔、和胃降逆的作用。我院國醫(yī)大師徐經(jīng)世先生自幼熟讀儒家經(jīng)典名著及諸子百家之言,從醫(yī)五十多年,勤求古訓、博采眾家之長。他對中藥炮制品的使用十分嫻熟,認為中藥炮制品的臨床應用特別能反映出中醫(yī)的辨證施治,煨生姜是徐老臨床辨證施治常用品種,也是我院脾胃科的常用中藥飲片。
查某,男,43 歲,2019 年3 月29 日。患者年屆四十又三,素多勞思,胃疾有年,曾行胃息肉切除術,近兩年來反復出現(xiàn)胃脘受風寒則易腹痛而瀉,矢氣頻作,四末欠溫,夜眠入睡困難,舌質淡胖,苔白厚膩,脈來弦緩。病機:肝胃不和,氣機逆亂;治法:降逆和胃,溫化寒濕;處方:炒白術15g,陳皮10g,炒白芍20g,姜竹茹10g,枳殼15g,防風10g,廣木香6g,炒川連3g,酸棗仁25g,姜半夏12g,煨姜5g。10 劑,水煎服,每日1 劑,每服200mL。
表1 歷代部分醫(yī)藥古籍中記載的生姜炮制方法
按:患者曾患胃息肉,可知其氣機郁滯已久,郁結成有形之邪,息肉雖已行手術切除,但氣機郁滯之情形仍在;且胃脘感受風寒則作痛瀉之癥,舌淡胖苔厚膩,皆是寒濕凝滯胃腸之征。治宜疏肝氣之郁滯,健脾運之不及,徐師選具調和肝脾之功的“痛瀉要方”為基本方,可謂方證的對,方中加木香,枳殼以增理氣導滯之能,加化痰濕之半夏,竹茹,且均以姜炙,更助溫化之力,尤其煨姜一味,用以暖胃溫中,其性溫而不燥,既不若生姜辛溫宣散,又不如干姜溫熱傷陰,于此用之,更合徐師用藥“溫而不燥”之理念。
周某,女,68 歲,2019 年5 月10 日?;颊哂诮衲? 月份診斷為“十二指腸癌”未行手術治療,予化療1個療程??淘\:進食稀飯,面條等半流質,稍進硬食則覺胃脘痞滿,神疲乏力,眠可,大便日一行,成形,診脈弦緩,舌淡紅,苔薄白微膩。病機:本虛標實,中州失健;治法:按“痞滿”以圖之;處方:太子參25g,姜半夏10g,炒川連3g,橘絡20g,綠梅花20g,姜竹茹10g,枳殼15g,煨姜3g,仙鶴草20g,石見穿15g,谷芽25g。15 劑,水煎服,每日1 劑,每服200mL。
按:老年患者腸癌術后又做化療,致腸胃受損,脾運失健,氣津兩傷,中氣虛餒,疲象紛呈,治宜扶正安中為先,健運脾胃,以復生化之源,但用藥又不可溫補過速,更傷脾胃,當選清輕靈動之品,益脾陰養(yǎng)胃津。方仿半夏瀉心湯和黃連溫膽湯之意,但選藥更加平和,生姜煨用,更是取“去性存用”之意,其性仍溫而不辛燥,疏動而不峻烈,使藥入胃中更為熨帖而不傷,緩緩圖之,以復生機。
王某,女,50 歲,2019 年10 月18 日?;颊叻此釃啔? 年余,受涼后易反酸噯氣,呃逆頻頻,偶有嘔吐黏涎,嘔后則舒,納寐可,大便基本正常,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胃鏡示:反流性食管炎,末端食管-賁門病變,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活動期。病機:木乘土位,氣機逆亂,痰濁內蘊;治法:降逆和胃,化濁暢中;處方:姜竹茹10g,枳殼15g,桔絡20g,姜半夏12g,綠梅花20g,石見穿15g,代赭石12g,炒川連3g,紅豆蔻10g,蒲公英20g,煨姜5g。10 劑,水煎服,每日1 劑,每服200mL。
按:患者癥情寒熱偏頗不顯,主因氣逆痰阻,順降之法理當首選。方中諸藥共奏降逆之功,但又要防降之過位,中氣為陷,以生姜為反佐之用,但生姜辛溫力勝,對胃體刺激性強,所以生姜煨制,正得此意,使得全方藥性寒熱不偏,中正平和,氣機升降得復,肝胃各復其職。
對比古今生姜炮制方法,古籍記載的生姜炮制方法,現(xiàn)大多已不用,2015 年版《中國藥典》收錄了生姜、姜皮、干姜和炮姜的相關內容?,F(xiàn)代應用以生品為主,臨方切片,炮制品當中煨姜一直沿用至今。古籍記載中,生姜、干姜均可制作煨姜。如明《本草品匯精要》中煨姜載于“干姜”項下,但在《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等中煨姜用“生姜”煨制。目前,《全國中藥炮制規(guī)范》1988 版和部分地方藥品炮制規(guī)范收錄有煨姜,均以生姜煨制,采用傳統(tǒng)煨制方法,濕紙裹煨,臨方炮制;也有先將生姜與麥麩拌炒,后用麥麩煨制生姜的方法。雖然本草文獻中記載的生姜炮制方法現(xiàn)在已多數(shù)不用,但通過整理歸納歷代以來生姜的炮制方法,可以為現(xiàn)代生姜炮制的創(chuàng)新和研究提供參考。
生姜經(jīng)過炮制,其藥性和藥效各不相同,生品,辛、微溫,善散寒解表;煨熟后緩而性降,善散寒止痛,溫中止嘔;蜜炙則潤,和其辛散之性;姜汁長于祛痰,也可用作炮制輔料,制約藥物的偏性,增加溫胃止嘔的作用;姜皮善利水消腫。在臨方運用時,國醫(yī)大師徐經(jīng)世先生靈活使用煨姜配伍組方,并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值得廣大青年醫(yī)師借鑒學習?,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生姜的化學成分主要為揮發(fā)油、姜辣素和二苯基庚烷三大類[16-18],生姜及其提取物具有止吐、抗腫瘤、抗氧化、抗過敏和降低膽固醇的藥理作用[19],另有文獻報道其還具有抗炎、改善心腦血管系統(tǒng)功能等作用[20]。羅氏等[21]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生姜煨制后揮發(fā)油、姜酚類成分含量較生姜有所減少,這與臨床使用中煨姜發(fā)散之性減弱相吻合,但關于其更深層次的作用機制等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