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長江沿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基坑深度也在不斷增加,高水頭承壓水深基坑問題亟待解決。在勘察過程中,一般采取大口徑多井、群井穩(wěn)定流抽水試驗,獲取承壓含水層準確的水文地質(zhì)參數(shù),以防止基坑突涌、管涌等事故的發(fā)生,這對基坑的安全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江陰—靖江過江通道北岸盾構井工程抽水試驗為例,開展多井(一抽多觀)與群井(多抽多觀)承壓水穩(wěn)定流抽水試驗,對基坑底部Ⅱ?qū)映袎汉畬舆M行研究,將得到的多組水文地質(zhì)參數(shù)進行對比,綜合分析給出Ⅱ?qū)映袎汉畬訙蚀_的水文地質(zhì)參數(shù),以此為基礎計算基坑涌水量、設計基礎降水方案,并用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動態(tài)模擬基坑降水過程,以期為基坑設計施工提供依據(jù)。
江陰—靖江過江通道長江北岸盾構井基坑位于靖江市六圩村,基坑尺寸30.4m×56m,基坑開挖深度28.9m;工程場區(qū)范圍內(nèi)地面標高2.5m,地下水主要為潛水(水位標高2.2m)、Ⅰ層承壓水(水位標高0.86m)、Ⅱ?qū)映袎核?水位標高0.21m),由于止水帷幕穿Ⅰ層承壓水進入其下的相對隔水層,場區(qū)潛水及Ⅰ層承壓水對工程影響不大;Ⅱ?qū)映袎核挥诨拥撞?,水頭高、水量豐富,該層承壓含水層對基坑施工安全影響較大。本文主要對Ⅱ?qū)映袎核M行研究,場區(qū)地層巖性自上往下依次為新近堆積(Q4ml)的松散~稍密狀人工填土,厚度1m—2m;全新統(tǒng)沖洪積(Q4al+pl) 成因的流塑狀淤泥質(zhì)粉質(zhì)黏土,厚度5.5m—9.0m;全新統(tǒng)沖洪積 (Q4al+pl) 成因的軟狀粉質(zhì)黏土,頂面埋深7.3m—11.7m,厚度4.0m—7.4m;全新統(tǒng)沖洪積(Q4al+pl)成因的稍密狀粉細砂,頂面埋深14.9m—16.5m,厚度5.0m—8.0m,該層是本場區(qū)Ⅰ、Ⅱ?qū)映袎核畬?;上更新統(tǒng)沖積—海積(Q3al+mc)成因的可塑狀粉質(zhì)黏土,頂面埋深20.7m—22.8m,厚度5.6m—7.5m,該層為兩層承壓含水層間的隔水層;上更新統(tǒng)沖積—海積(Q3al+mc)成因的密實狀粉細砂,頂面埋深28.2m—29.4m,厚度20.9m—21.8m,該層是本場區(qū)Ⅱ?qū)映袎核畬?;底部為上更新統(tǒng)沖積-海積(Q3al+mc)成因的硬塑狀粉質(zhì)黏土,頂面埋深49.1m—51.2m,勘察過程中未提示該層底板。場區(qū)代表性剖面如圖1所示。
圖1 北岸盾構井工程地質(zhì)剖面圖
工程場區(qū)位于長江北側,距長江約1.5km,Ⅱ?qū)映袎核畬优c長江水之間可能存在水力聯(lián)系,在Ⅱ?qū)映袎汉畬又写嬖诘牧鲌鰧е略搶悠叫信c垂直長江方向的水文地質(zhì)參數(shù)存在差異,因此在設計試驗方案時應能分別得到平行與垂直長江方向的上水文參數(shù);從剖面圖上看,Ⅰ、Ⅱ?qū)映袎汉畬娱g由隔水層隔開,但兩層間的隔水層在更大尺度上可能呈透鏡體狀,即Ⅰ、Ⅱ?qū)映袎核赡艽嬖谥苯铀β?lián)系,對Ⅱ?qū)映袎核M行抽水試驗時,Ⅰ層承壓水會補給Ⅱ?qū)映袎核R虼?,判斷兩層承壓水間是否存在水力聯(lián)系及水力聯(lián)系的強弱,對試驗方案設計及計算公式選擇的影響很大。
沿平行長江和垂直長江方向布置兩條水文試驗鉆孔,觀測孔與抽水孔距離為5m—10m。所有抽水井均為承壓水完整井,深度55m、井徑600mm、濾管直徑273mm;觀測井除Ⅰ-G01外均為Ⅱ?qū)映袎核^測井,深度42m、井徑600mm、濾管直徑273mm;觀測井Ⅰ-G01為Ⅰ層承壓水觀測井,深度25m、井徑600mm、濾管直徑273mm。按該方案布置水文孔,通過抽水試驗可以得到Ⅱ?qū)映袎汉畬釉诖怪迸c平行長江兩個方向上的水文參數(shù),從而能判斷該層在兩個方向上水力學性質(zhì)是否存在明顯差異;另外,在抽水試驗的同時可以觀察Ⅰ層承壓水水頭的變化,以此判定兩層承壓水之間水力聯(lián)系強弱。水文鉆孔平面布置圖如圖2所示。
2.3.1 成井工藝
在盾構井基坑場區(qū)開展了多井(一抽多觀)及群井抽水試驗,采用多種試驗方法比較驗證,以獲取含水層準確的水文地質(zhì)參數(shù)。所有水文試驗井均采用反循環(huán)鉆機鉆進成孔,鉆進過程中不使用黏土粉,依靠鉆進過程中自造的泥漿。成孔后趁泥漿稀薄,及時下井管,并在試驗段充填中粗砂,在試驗段以上充填黏土球并搗實,成井后采用活塞洗井,并采用空壓機洗井至水清、砂凈。洗孔完畢后靜置24小時,待水位恢復后開始進行抽水試驗。水文孔深度、濾管位置及結構參數(shù)如表1所示。
2.3.2 多井抽水試驗
此次多井抽水試驗從平行長江方向與垂直長江方向兩組分別進行,每組多井抽水試驗分3組降深(因篇幅所限,本文只展示最大降深抽水試驗降深曲線圖)。先進行平行長江方向上的多井抽水試驗(C01為抽水井,G01、G02為觀測井),進行抽水試驗時同步記錄鉆孔Ⅰ-G01中Ⅰ層地下水水頭的變化,平行長江方向上多井抽水試驗各降深曲線如圖3所示。
如圖3所示,根據(jù)試驗測量數(shù)據(jù),抽水時鉆孔Ⅰ-G01中Ⅰ層地下水水頭沒有變化,證明兩層水之間不存在水力聯(lián)系,兩層承壓水之間不存在越層補給,因此,此次抽水試驗適用于裘布衣關于承壓完整井的公式如下:
圖2 水文試驗孔布置圖
圖3 平行長江方向最大降深曲線圖
表1 管井結構數(shù)據(jù)
表2 平行長江方向抽水試驗水文參數(shù)計算成果表
表3 垂直長江方向抽水試驗水文參數(shù)計算成果表
圖4 垂直長江方向最大降深曲線圖
圖5 群井抽水時各孔位水位降深曲線圖
平行長江方向抽水試驗水文參數(shù)計算成果見表2。
同時,觀測記錄垂直長江方向兩口觀測井G03、G04的水位動態(tài),垂直長江方向上多井抽水試驗各降深曲線如圖4所示。
根據(jù)裘布衣關于承壓完整井的公式,垂直長江方向上多井抽水試驗成果如表3所示。
對比表2、表3可知Ⅱ?qū)映袎核畬釉谒?、垂直長江方向上的水文參數(shù)相近,故可認為Ⅱ?qū)映袎核畬釉趦蓚€方向上的水力學性質(zhì)相同。
2.3.3 群井抽水試驗
為了模擬施工降水工況(要求水位降深達到基坑結構底板下1m),多井抽水試驗完成后,進行了群井抽水試驗(C01、C02、C03同時抽水,G01、G02、G03、G04為觀測井)測定在群井抽水時Ⅱ?qū)映袎核畬拥乃牡刭|(zhì)參數(shù),同時對布設的第一層含水層觀測孔(Ⅰ-G01)進行了觀測,進一步分析群井抽水時兩層承壓含水層的越流補給情況。此次群孔抽水選用泵量100m3/h的潛水泵,控制單井穩(wěn)定出水量均為95m3/h,在連續(xù)穩(wěn)定抽水24h后趨于穩(wěn)定,觀測孔受影響最小的為G03,水位下降值為19.14m,抽水孔中C03降深最大達28.10m。群井抽水時各水文井水位曲線如圖5所示。
從群井抽水試驗的水位降深關系曲線可以看出,在群井工況下,觀測孔Ⅰ-G01中Ⅰ層承壓水水頭依舊沒有響應,由此可以判定施工降水時Ⅰ層承壓水不會越流補給Ⅱ?qū)映袎核S捎谌壕樗r下沒有專門的計算公式計算含水層的水文地質(zhì)參數(shù),于是采用水文專業(yè)數(shù)值計算軟件MODFLOW進行參數(shù)反演計算,此次群孔干擾抽水試驗單井穩(wěn)定出水泵量95m3/h時,反演計算結果顯示Ⅱ?qū)映袎核畬佑绊懓霃絉為1015.19m,計算出滲透系數(shù)K值為10.09m/d。
2.3.4 水文地質(zhì)參數(shù)建議值
綜合考慮群井及多井抽水試驗計算成果,施工降水時Ⅱ?qū)映袎核畬訚B透系數(shù)K按10.5m/d考慮,當水位降至基坑底板下1m時,影響半徑R取1050m。
由于基坑作業(yè)面較小,施工設備、人員眾多,為了盡可能減少施工抽水作業(yè)占據(jù)面積,最大效率地抽取地下水,擬采用完整井抽水,有效濾管長度與含水層厚度相當;考慮到工民建市場上水文井鉆探成孔能力、工藝,并結合場地地層情況,抽水井擬采用反循環(huán)鉆機成孔,利用成井過程自造泥漿護壁,鉆孔直徑600mm,抽水井徑取273mm。施工抽水管井結構圖如圖6所示。
圖6 施工抽水時管井結構圖
按照《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guī)程》(JGJ120-2012)中8.3.4節(jié)單井的管井出水量q(m3/d)可按下列經(jīng)驗公式確定:
此次施工降水參數(shù)rs取0.1365m,l取20m,k取10.5m/d,依《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guī)程》(JGJ120-2012)公式8.3.4計算單井的管井出水量q=2252.5m3/d,施工降水時應選用出水量100t/h的潛水泵。
基坑平面尺寸30.4×56m,開挖深度為28.9m,Ⅱ承壓含水層地下水位埋深為2.29m,按設計要求,設定地下水位降至基坑以下1m,此時地下水位埋深29.9m,地下水位降深須要達到27.61m??紤]到基坑邊界上支護結構施工,因此,把抽水井布置在基坑邊界外側1m處,對基坑邊界外擴1m的矩形基坑按《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guī)程》(JGJ120-2012)附錄F中公式(F.0.3-1)計算基坑涌水量Q(m3/d)
圖7 基坑降水Ⅱ?qū)映袎核邓矫娌贾脠D(紅色圓點表示降水井)
式中,k為滲透系數(shù)(m/d);M為含水層厚度(m);S為設計水位降深(m);a,b為基坑邊界外擴1m后的邊長。按該公式計算得基坑涌水量Q=9811.2(m3/d)。
按《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guī)程》(JGJ120-2012)中公式:計算降水井數(shù)量n=4.8,取整為5口??紤]到施工降水過程須要盡量均衡,要求降水井對稱布置,由于施工過程中不允許在基坑中間布置降水井,故設計降水井數(shù)量調(diào)整為6口,具體平面布置如圖7所示。
根據(jù)抽水試驗成果,不考慮兩層承壓水間的越流補給,建立三維穩(wěn)定流數(shù)學模型,其書寫模型可用下面的偏微分方程及其定解條件進行描述:
式中:Kx、Ky和Kz分別為x、y、z方向的滲透系數(shù)(按現(xiàn)場試驗成果,認為水平方向上Kx=Ky=10.5,依室內(nèi)試驗Kz=3.49,m/d);H為含水層的水頭值,m;M為含水層厚度,m為源匯項,m/d;S為給水度或比彈性釋水系數(shù),潛水含水層取重力給水度,承壓含水層取彈性釋水系數(shù)為模擬范圍;n為邊界外法向方向單位向量;Γ為側邊界;B為底邊界;H0為初始水頭,m。
圖8 模型運行過程中地下水位等值線圖(紅色區(qū)域表示基坑范圍)
結合邊界條件,利用水文專業(yè)數(shù)值模擬軟件Processing MODFLOW對施工降水過程進行動態(tài)模擬,模型運行第1天、第3天、第5天、第10天的地下水流場分布如圖8(a)所示。從不同時期水位等值線圖可以看出,降水井開采條件下地下水位以降水井為中心向基坑延伸?;咏邓跗?,地下水位呈現(xiàn)急劇下降趨勢,模型運行第1天時降水井周邊地下水位標高達到目標水位標高-27.4m(對應埋深29.9m)。隨著降水時間的延長,基坑范圍內(nèi)地下水位標高呈現(xiàn)降低趨勢,當降水井持續(xù)以2400m3/d的抽水量運行至第3天時,基坑范圍內(nèi)接近一半的區(qū)域地下水位標高已達到目標水位標高[圖8(b)]。當降水井持續(xù)運行至第5天時,基坑區(qū)域絕大部分范圍地下水位標高均已達到目標水位標高[圖8(c)]。從圖8(d)可以看出,模型運行第10天時,基坑周邊和基坑內(nèi)的地下水位標高均已達到目標水位標高-27.4m(對應埋深29.9m),滿足基坑降水所需達到的水位條件。
本文通過在抽水過程中對Ⅰ層承壓水頭觀測,判定兩層承壓水之間沒有水力聯(lián)系,為選用水文參數(shù)的計算公式提供了依據(jù);通過對比分析水平、垂直長江方向上兩組抽水試驗成果,證明了Ⅱ?qū)映袎汉畬釉趦蓚€方向上水力學性質(zhì)差異甚小,建模過程中可以認為平面上各個方向上的水文參數(shù)相同;通過展開大口徑穩(wěn)定流多井、群井抽水試驗,綜合確定了Ⅱ?qū)映袎汉畬铀膮?shù);基于以上成果,科學地設計了基坑降水方案,并利用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驗證了基坑降水方案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