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迅捷,張耀庭,段麗,張婧
(萍鄉(xiāng)市中醫(yī)院檢驗科,江西 萍鄉(xiāng) 337000)
2 型糖尿病起病隱匿緩慢,發(fā)病與增齡、肥胖和某些不良生活方式有密切的關系,在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 生活方式改變的國家和地區(qū)其患病率呈現(xiàn)快速上升趨勢。近年來有研究顯示2 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 細胞的功能障礙與體內(nèi)氧化應激和炎癥因子的作用有關[1]。血清GGT 作為氧化應激的指標和新炎性指標外周血NLR 與2 型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密切的相關。本研究通過觀察血糖控制良好和血糖控制不良的 2 型糖尿?。═2DM)患者血清中 GGT 和外周血 NLR 水平,探討 GGT、NLR 水平與血糖控制情況的關系及GGT 與NLR 的相關性。
1.1 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已確診2 型糖尿病的患者年齡19~82 歲性別不限,T2DM 診斷依據(jù)來自WHO 的診斷標準 (1999), 按照糖化血紅蛋白(HbA1C) 水平將研究對象分為血糖控制良好組(Ⅱ組)120 例(6.1%≤HbA1C≤7%),血糖控制不佳組(Ⅲ組)120 例(HbA1C>7%)和來自體檢人群的正常對照組(Ⅰ組)120 例(HbA1C≤6.1%)。排除其他類型的糖尿病患者;酗酒及長期嗜酒者;肝臟疾病;近期服用影響肝臟代謝的藥物及食物;腎功能受損者;惡性腫瘤患者;感染或感染相關性疾病患者;近期有急性心肌梗死、外傷、手術等。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查,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收集研究對象年齡、既往病史和藥物服用史.測量身高、體重、血壓并計算體重指數(shù)(BMI).采集研究對象(禁食8h)外周靜脈血 6 ml,測定谷氨酰轉肽酶(GGT)、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以及外周血常規(guī)并計算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 (NLR).GGT 和HbA1C 等生化指標采用日立76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日本SysmexXN-B3 測定外周血常規(guī).上述儀器均采用原裝配套試劑。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用±s 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3 組間比較用ANOVA 分析, 再以Bonferroni 法行組間兩兩比較。變量間相關性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檢驗水準 α=0.05。
2.1 各組研究對象的指標比較 Ⅲ組的血清GGT明顯高于Ⅰ組和Ⅱ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Ⅱ組高于Ⅰ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Ⅲ組外周血NLR 明顯高于Ⅱ組和Ⅰ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Ⅱ組高于Ⅰ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Ⅲ組 FPG 明顯高于Ⅱ組和Ⅰ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Ⅱ組高于Ⅰ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間年齡、BMI、TG、SBP、DBP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Pearson 相關分析結果 Pearson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在2 型糖尿病患者中HbA1C 與外周血NLR和血清 GGT 呈正相關(r 值分別為 0.245、0.284,P<0.05),外周血 NLR 和血清 GGT 也呈正相關(r 值為0.229,P<0.05)。
血清GGT 在臨床上是急慢性肝炎、肝膽疾病、飲酒史等肝功能損傷的標志物[2]。糖尿病患者常常有異常的GGT 活性,其原因可能是在肝GGT 的合成被誘導增強。近年來有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血清GGT中度升高,在參考范圍上限,是男性和女性兩個人群2 型糖尿病的獨立預測指標[3]。本研究顯示,血糖控制不佳的2 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GGT 和外周血NLR 明顯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2 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體檢組,血糖控制的指標HbA1C 與GGT和外周血NLR 呈正相關。GGT 參與谷胱甘肽的代謝活動,是體內(nèi)氧化應激的標志,并且可能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nèi)存在炎癥反應。NLR 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是近些年新發(fā)現(xiàn)的較敏感的炎性指標。有研究顯示NLR 與糖尿病關系密切與胰島素抵抗和糖耐量相關[4]。
表1 各組研究對象和正常對照組的臨床資料和生化指標比較(±s)
表1 各組研究對象和正常對照組的臨床資料和生化指標比較(±s)
組別(例數(shù))Ⅰ組(120)Ⅱ組(120)Ⅲ組(120)F 值P年齡/歲59.25±13.41 64.88±12.77 64.49±12.34 1.794 0.782 BMI/kg·m-2 SBP/mmHg 26.57±3.12 25.43±3.93 27.15±4.49 2.762 0.613 136.21±16.44 137.66±19.27 135.98±18.39 2.395 0.528 DBP/mmHg TG(mmol/L) FPG(mmol/L) GGT(U/L) NLR 84.17±9.32 83.29±11.14 85.64±10.72 2.082 0.685 1.84±1.12 2.24±0.99 2.16±1.28 1.924 0.578 5.08±0.94 7.22±1.33 11.48±7.12 71.582<0.05 21.45±9.72 29.64±12.32 41.17±16.39 20.028<0.05 1.94±0.97 2.73±1.84 3.08±2.12 11.874<0.05
氧化應激被認為是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發(fā)生、發(fā)展最重要的因素, 線粒體呼吸鏈中活性氧簇(ROS)產(chǎn)生過多可導致氧化應激.由于ROS 存在時間非常短暫,不能直接進行檢測,通常是通過間接檢測其與蛋白質、脂類和DNA 等形成的各種氧化產(chǎn)物來間接反映氧化應激, 血清GGT 因參與細胞內(nèi)谷胱甘肽代謝,而谷胱甘肽系統(tǒng)是體內(nèi)重要的抗氧化系統(tǒng),血清GGT 活性的增加是氧化應激反應。
體內(nèi)的氧化應激過程會激活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 細胞的功能受損相關的信號通路,導致糖尿病的發(fā)生[5]。
2 型糖尿病可能是細胞因子介導的慢性炎癥反應性疾病。慢性炎癥與糖尿病并發(fā)癥密切相關[7]。是由多種免疫細胞、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等介導的慢性炎性疾病[7-9]。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比值(NLR)是近年來國外新發(fā)現(xiàn)的炎性指標。中性粒細胞是炎癥反應初期的非特異性炎性細胞,炎癥早期可大量增殖釋放入血,而淋巴細胞在整個炎性過程中起到調節(jié)和保護作用[10]。粒細胞大量分泌炎癥因子導致組織損傷,炎癥因子又反過來促進粒細胞的增殖。同時抑制淋巴細胞的數(shù)量來抑制機體的抗炎環(huán)境。使其長期處于低度炎癥狀態(tài)。逐漸引起胰島素分泌功能的障礙,使體內(nèi)長久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使粒細胞釋放氧自由基,導致淋巴細胞數(shù)目下降[11]。上述改變導致 NLR 升高。
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是從筆者的醫(yī)院選取正常人群和患者進行研究,忽略了存在地域和人文環(huán)境及飲食習慣等因素對人群的潛在影響。納入和排除標準還可能存在一些不可預知的影響。因此可采取多地域,大數(shù)據(jù)的分析血糖水平與血清GGT 和外周血NLR 的相關性研究,得出更加接近真實的數(shù)據(jù)和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