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忠華
摘 要:在認罪認罰案件中確立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有利于實現(xiàn)審前分流,節(jié)約訴訟資源,促進犯罪嫌疑人改造,更好修復社會關系。建議借鑒現(xiàn)行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立法成果和實踐經(jīng)驗,在認罪認罰案件中適用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適用該制度時,對于罪名不應作具體的限制,而是由檢察官根據(jù)具體案件情況進行把握并可適用于可能判處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案件,附加義務條件應有矯治預防和修復社會關系之義,監(jiān)督考察主體應為社區(qū)矯正機構,同時,建立監(jiān)督制約機制和被害人權利保障機制。
關鍵詞:認罪認罰案件 成年人 附條件不起訴 監(jiān)督考察
一、問題的提出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作為一項重大司法制度創(chuàng)新,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舉措?!盵1]其對于實現(xiàn)審前分流、節(jié)約訴訟資源、提高訴訟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對符合條件的認罪認罰案件作出不起訴處理,是實體從寬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審前分流的重要方式。[2]而在司法實踐中,認罪認罰案件的不起訴率較低,如截至2020年初,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作出不起訴處理的僅占適用該制度全部案件人數(shù)的5%左右,而起訴至法院的認罪認罰案件適用緩刑、免于刑事處罰的比例近40%。[3]如何有效破解認罪認罰案件不起訴率低的難題,更好發(fā)揮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價值與功能,是檢察機關亟需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二、認罪認罰案件中適用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可行性
在司法實踐中,辦案檢察官在適用相對不起訴程序時,因對適用條件把握不準,且對適用結果有顧慮,擔心引發(fā)輿情風險,由此存在不敢用、不想用的情況。[4]而與相對不起訴相比,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適用對象又十分有限,難以充分發(fā)揮作用。
實踐中有觀點認為,附條件不起訴擴大適用于成年人,能夠為認罪認罰案件處理提供新的非犯罪化方法,也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尚存的爭議提供新的思考角度。[5]筆者認為,在認罪認罰案件中,對成年人適用附條件不起訴也更契合當下社會發(fā)展需要。
在相對不起訴制度下,不起訴決定作出后,對適用對象科處刑罰或另科處行政處罰已無可能,不利于對其改造。[6]而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在起訴和不起訴之間設置了一個緩沖地帶,對不起訴的適用對象負擔相應處罰條件和設立考驗期,倘若適用對象在考驗期內不履行附加義務或再犯罪等,檢察機關將撤銷不起訴決定依法提起公訴。與相對不起訴制度相比,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更具有通過矯治犯罪行為實現(xiàn)一般預防目的和修復社會關系的功能。
在司法實踐中,部分檢察機關對于成年人適用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也開展過試點。如2008年,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檢察院試行附條件不起訴制度,近兩年時間里,適用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案件有11件15人,其中有11人為未成年人,4人為成年人。試點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對成年人適用附條件不起訴同樣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7]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法治的需求由以前的“有沒有”向現(xiàn)在的“好不好”轉變,對法治發(fā)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當前,輕微型犯罪案件總量連年上升,與相對有限的辦案資源產生矛盾,刑事案件繁簡分流、簡案快辦,避免審判資源和監(jiān)管場所資源用在司法實踐中占絕大多數(shù)的輕微型犯罪案件上,[8]實現(xiàn)訴訟經(jīng)濟目的,已成為共識。而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也需要將有限的司法資源用在重大、疑難、復雜案件上,以實現(xiàn)司法資源效能的最大化。
因此,筆者認為,應借鑒我國在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適用方面積累的有益經(jīng)驗,從明確適用流程、完善監(jiān)督制約機制和被害人權利保障機制等方面出發(fā),在認罪認罰案件中確立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作為有別于相對不起訴、特別不起訴、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之外的一種新型裁量不起訴制度。
三、認罪認罰案件中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設想
(一)程序啟動
1.適用范圍。一是該制度只適用于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案件,此為制度適用的前提。二是在適用罪名上,不應作具體限制。目前,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適用的罪名僅包括刑法分則第4章、第5章、第6章規(guī)定的犯罪。筆者認為這種“一刀切”、不考慮個案實際情況的模式并不科學、合理,致使大量主觀惡性不深、犯罪情節(jié)較輕、社會危險性不大的案件均被排除在適用范圍之外。因此,建議由檢察官根據(jù)具體案件情況進行把握,但應排除對累犯,毒品再犯,具有多次違法、犯罪前科等主觀惡性較深、屢教不改、社會矯正難度較大的犯罪嫌疑人的適用。三是刑期范圍,建議適用于可能判處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案件。
2.啟動方式。認罪認罰案件中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采取依職權啟動與依申請啟動相結合的啟動方式。即,一方面,檢察機關可依職權主動啟動附條件不起訴程序;另一方面,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也可向檢察機關提出申請并由檢察機關決定啟動該程序。需要注意的是,檢察機關應將科處的義務和監(jiān)督考驗期予以明確并向犯罪嫌疑人說明,犯罪嫌疑人需自愿認罪,且同意負擔科處的義務和該程序的適用,并在辯護律師或值班律師的見證下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
3.審查內容。啟動附條件不起訴程序后,犯罪嫌疑人在考驗期內要回歸社會接受考察,因此是否啟動該程序,需要在綜合審查案件證據(jù)情況,案發(fā)原因,行為人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再犯可能性等方面后作出決定。除案件證據(jù)情況外,檢察官還需要了解犯罪嫌疑人生活背景、是否具備監(jiān)督考察條件,以及復歸社會后對所居住的社區(qū)影響等諸多情況,因此必須有相對中立的機構對犯罪嫌疑人進行社會調查,并出具較為客觀的調查報告作為決定的參考依據(jù)。根據(jù)2020年7月1日起施行的社區(qū)矯正法相關規(guī)定,司法行政部門主管社區(qū)矯正工作。司法行政部門對犯罪嫌疑人開展社會調查具有專業(yè)優(yōu)勢,建議由其開展對犯罪嫌疑人的社會調查,為檢察機關開展審查工作提供參考。
4.審查方式。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檢察機關對未成年人作附條件不起訴,應該聽取公安機關、被害人意見。這對于認罪認罰案件中的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同樣適用。對于被害人、偵查機關不同意對犯罪嫌疑人作附條件不起訴的案件,可以采取聽證方式,如果犯罪嫌疑人未被羈押的,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到場參加,同時邀請人民監(jiān)督員等第三方參加,讓各方充分闡述理由,并聽取第三方對案件事實、證據(jù)認定、認罪認罰和案件處理的意見。在聽證的過程中,檢察機關應獨立行使職權,不能以被害人及公安機關態(tài)度作為是否啟動附條件不起訴程序的決定性因素。但是檢察機關應注重聽取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意見,并將其合理訴求納入所科處的義務內容,如果被害人的賠償請求明顯不當,一般不影響該程序啟動。
(二)監(jiān)督考察
1.考察主體及考驗期。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中的考察主體是檢察機關,但是筆者認為,認罪認罰案件中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中考察主體應調整為社區(qū)矯正機構。因為社區(qū)矯正機構本身承擔對管制、緩刑、假釋、監(jiān)外執(zhí)行罪犯的監(jiān)督考察工作,具有考察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且附條件不起訴監(jiān)督考察工作與社區(qū)矯正機構所承擔的矯正工作并無實質差別,此外,還能減輕檢察官的工作量,提高其適用積極性。附條件不起訴的考驗期建議設置為6個月到1年,犯罪嫌疑人考驗期可以根據(jù)其實際表現(xiàn)適當縮短或延長。至于考察方式,可以采取不定期考察和定期考察相結合的方式,及時掌握犯罪嫌疑人在考驗期內的實際表現(xiàn)情況。
2.附加的義務。適用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時,檢察機關應對犯罪嫌疑人科處一定的負擔,要求其檢視自己的行為,盡力彌補對被害人、社會所造成的損害,促使其悔過自新、復歸社會。犯罪嫌疑人在考驗期內,除了要遵守一般性規(guī)定外,還應該按照具結書的要求履行檢察機關設定的義務。檢察機關在科處義務時,應遵循比例原則,所設定的義務要符合犯罪嫌疑人及案件實際情況,包括但不限于退贓退賠,向被害人賠禮道歉或賠償損失,向公益組織支付一定數(shù)額的費用,參加公益勞動,不得進入特定的區(qū)域、場所或接觸特定的人,接受心理矯治等。
(三)處理決定
在考驗期內,若犯罪嫌疑人違反監(jiān)督考察規(guī)定,未履行附加的義務,情節(jié)一般,尚未達到需要撤銷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程度的,檢察機關應對其予以警告,責令具結悔過,并可以適當延長考驗期;若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在適用附條件不起訴程序之前犯有他罪,或者在考驗期內實施了嚴重違反監(jiān)督考察規(guī)定的行為、拒不履行附加的義務,檢察機關應撤銷不起訴決定,提起公訴。如果犯罪嫌疑人遵守考驗期規(guī)定,積極履行附加的義務,考驗期滿,檢察機關應作出不起訴決定。此外,因為附條件不起訴程序是在犯罪嫌疑人符合起訴條件基礎上所作的一種非犯罪化轉處措施,使犯罪嫌疑人免于被追訴,極易出現(xiàn)廉政風險。在司法責任制改革背景下,為了防止檢察官權力恣意行使,建議依據(jù)該程序作出的不起訴處理意見須報請檢察長決定。報請檢察長決定前,可以提請部門負責人召開檢察官聯(lián)席會議研究討論。
(四)監(jiān)督制約機制
在檢察機關內部,建議基層檢察院依據(jù)該制度作出不起訴決定后,報上級檢察院備案。上級檢察院發(fā)現(xiàn)確有錯誤的,可要求下級檢察院撤銷或直接撤銷不起訴決定,提起公訴。另外,應充分發(fā)揮檢察機關內部監(jiān)督機構的職能作用,如刑事檢察部門將適用該制度情況通報本院檢務督察部門。此外,公安機關可以對檢察機關附條件不起訴決定要求復議、提請復核。
(五)被害人權利保障機制
檢察機關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必須通知被害人及公安機關。根據(jù)《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472條之規(guī)定,在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程序中,被害人對附條件不起訴決定不服的,不能提起自訴。該規(guī)定同樣適用于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案件。因為檢察機關在考驗期滿最終決定不起訴前,案件起訴與否實質上處于未定狀態(tài),此時的附條件不起訴決定不等于檢察機關已作了不起訴處理,只有在考驗期滿后檢察機關最終作出不起訴決定后,被害人對該決定不服的,方可向法院提起自訴。如果被害人對檢察機關作出的附條件不起訴決定不服的,其享有申訴權,檢察機關應及時完成復查,并給予答復。
注釋:
[1]張軍:《認罪認罰從寬:刑事司法與犯罪治理“中國方案”》,《人民論壇》2020年第30期。
[2]參見苗生明、周穎:《〈關于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的理解和適用》,《人民檢察》2020年第2期。
[3]同前注[2]。
[4]參見童建明:《論不起訴權的合理適用》,《中國刑事法雜志》2019年第4期。
[5]參見何挺:《附條件不起訴擴大適用于成年人案件的新思考》,《中國刑事法雜志》2019年第4期。
[6]參見魏曉娜:《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國語境下的關鍵詞展開》,《法學研究》2016年第4期。
[7]參見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檢察院公訴課題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實證研究》,《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
[8]《20年間刑事犯罪辦案數(shù)據(jù)顯著變化》,環(huán)球網(wǎng)http://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9CaKrnKr97D,最后
訪問日期:2020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