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睿嫻
親愛的各位代表:
大家好!十分榮幸今天能夠站在這里,以中國代表的身份發(fā)表關于“橋”的一些見解。
橋富有動態(tài)美,形如一道飛虹將兩岸相連。篆字“橋”,像一個人借助木頭搭建而成的架空通道跨越河流、峽谷,其字形就傳遞著中國橋的不平凡。我們擁有太多震撼人心的橋梁——趙州橋、十七孔橋,它們昭示著我們走過的燦爛的文明;瀘定橋、盧溝橋,它們提醒我們曾經(jīng)走過的艱難曲折,也給予我們走向光明遠方的信心。
在中國的古典文化里,“橋”這一物象又被賦予了浪漫而瑰麗的色彩。冷月下的二十四橋猶記得前朝的紙醉金迷,柳蔭下的灞橋和送別的人兒一道目送手持柳條的親友遠去;“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鵲橋架起牛郎織女千年不朽的愛情,也渡了那些月圓佳節(jié)思親不得歸的游子。橋連接水陸、縱跨古今,無處不在,它于我們而言,已不僅僅是人類改造、利用自然的產(chǎn)物,它是思親是明光,是美好的具象化。
橋串起了中國五千年古老文明,又將在中國的今天無限延伸。武漢長江大橋見證了中國現(xiàn)代工業(yè)的艱難起步;時隔半個多世紀,港珠澳大橋已走在世界前列,被稱為“中國奇跡”,彰顯著中國人民遇水搭橋的奮斗精神。我們承受過屈辱失敗,所以更不懼前方潛藏的挑戰(zhàn)。
邁入二十一世紀,不只是中國,全世界都面臨著全新的危機與挑戰(zhàn),更需全人類緊緊擁抱在一起,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搭建通向你我友好互助更通向人類美好明天的橋梁?!叭祟惷\共同體”從來不是虛言,“一帶一路”亦絕非空中樓閣。它們不只是中國橋,更是世界橋。
理念從提出到踐行總有循序漸進的過程,如今的不成熟,代表著它未來的無限可能。在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貼近彼此的心,聆聽彼此的心跳,一起應對疫情的風起云涌。在我國疫情肆虐的黑暗日子里,日本友人的救援物資漂洋過海,結予我們莫大慰藉。它的包裝上面有這樣一句見證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名言——“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與諸君共勉。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感謝各位傾聽!
(編輯:關曉星)
評點:陳洋
說“橋”,從古到今,說出中國人的努力前行,說出中國人的奮斗不止;說“橋”,從實到虛,說出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說出中國人的自豪,更說出中國人對“天下”的終極祈愿。這篇演講稿的開頭和結尾都極精簡,卻符合寫作任務設定的“作者身份”;作為“論說文”,其主體部分的開頭直擊論題“橋”,結尾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暗示“橋”,核心部分更是緊扣“橋”展開。全文語言樸實,便于誦讀,流溢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