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來
摘要:目的:探討胸部低劑量CT掃描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分析。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60例胸部多層螺旋CT檢查的患者進行本次研究,時間為2020年5月~2021年5月,將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為2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劑量的CT檢查,觀察組實施低劑量CT掃描技術,對兩組的效果進行分析。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圖像優(yōu)良率差異不大,均符合診斷要求;觀察組的輻射劑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在實施胸部CT掃描時,低劑量掃描,圖像質(zhì)量差異不大,符合診斷要求,病人輻射劑量大幅降低,值得推廣。
關鍵詞:胸部;低劑量;CT掃描技術;應用效果
隨著近年來環(huán)境污染的不斷加深,我國出現(xiàn)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概率不斷增加,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需要盡早對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1]。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層螺旋CT在診斷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對患者的診斷中應用CT掃描技術,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占位性疾病的檢出敏感性和特異性[2]。CT掃描技作為常見的影像學方式,具備較高的診斷準確性。但針對患者開展該項方式時,其輻射劑量對患者有一定的危害,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一定的后遺癥,因此,低劑量的CT掃描技術逐漸開始應用,成為胸部CT掃描技術的新突破[3]。對此,我院針對該項技術的效果進行分析對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將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納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在觀察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在25~78歲,平均年齡數(shù)(56.32±3.25)歲。在對照組中,男性為19例,女性為11例;年齡在25~77歲,平均年齡數(shù)(56.33±3.58)歲。比對患者各項基線資料,(P>0.05)。納入標準:①均存在胸悶、咳嗽、咳痰等多種癥狀;②知曉本次研究內(nèi)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CT掃描相關禁忌證;②存在嚴重精神障礙無法正常配合研究。
1.2 方法
1.2.1 掃描方式
所有患者均實施多層螺旋CT掃描技術,選擇設備GE Revolution CT。對患者進行掃描檢測流程的講解,對其開展常規(guī)X線胸部后前位平片拍攝,確定病變,然后實施胸部CT掃描,掃描指導患者進行屏氣訓練。對照組患者的電壓設置為140kV,管電流為100mAs,層厚5mm,螺距1.0pitch,CT劑量指數(shù)設為8.74 mGy。觀察組的電壓設置為140kV,管電流為70mAs,層厚5-10mm,螺距1.0pitch,CT劑量指數(shù)設為5,78 mGy。
1.2.2 輻射劑量評估
患者所受到的輻射劑量均由CT級自帶的軟件進行測量,測量的內(nèi)容包括總管球劑量、有效管球劑量,以及CT容積劑量。
1.2.3 影像測試評估
患者在完成診斷后,由5位經(jīng)驗豐富的專業(yè)影像醫(yī)師對患者的圖像進行分析和對比,對比的內(nèi)容包括病變區(qū)域的面感性,對患者的病灶顯示的準確性,對掃描區(qū)域結構顯示的清晰性和圖像的噪聲等。
1.3 效果判定
針對兩組患者的圖像質(zhì)量進行分析,將其設為優(yōu)良差三個指標。優(yōu)表示患者的圖像可以清晰顯示腔內(nèi)、肺內(nèi)局部病變,患者的縱隔內(nèi)部病變層次結構清晰,未出現(xiàn)偽影;良表示圖像能夠清晰顯示患者的雙側肺部紋理、肺內(nèi)局部病變,縱隔內(nèi)部局部病變層次較為清晰,出現(xiàn)偽影但不存在嚴重偽影;差表示圖像無法清晰顯示患者的雙側病變以及肺內(nèi)局部病變,縱隔內(nèi)部病變存在嚴重的偽影。
針對兩組患者的輻射劑量進行分析和對比,同時對患者的診斷情況進行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式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s)來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患者的圖像質(zhì)量對比分析
對照組的總優(yōu)良人數(shù)為30例(100.00%),觀察組的總優(yōu)良人數(shù)為28例(93.33%),兩者的圖像質(zhì)量差異不大,(P>0.05),見表1。
2.2 患者輻射劑量和診斷情況分析
觀察組相較于對照組而言,整體的輻射劑量較低,對照組為8.65 mGy,觀察組為2.14 mGy,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60例患者的檢查結果中,有10例為肺癌及肺癌轉(zhuǎn)移,10例患者為支氣管擴張,12例為肺內(nèi)感染,10例縱隔占位,6例為肺門、淋巴結腫大,12例為肺內(nèi)感染合并胸腔內(nèi)積液。
3討論
隨著CT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疾病診斷的精準性,但在使用的過程中,患者的電離輻射傷害也在相應增加[4]。因此,對患者展開CT掃描技術時,如何確保圖像質(zhì)量的同時保證輻射劑量的安全,是臨床診斷中相當重要的工作[5]。在CT掃描中,X線的劑量高低會對患者的圖像診斷質(zhì)量帶來直接影響,CT掃描的檢查人員也會受到一定的輻射傷害。而常規(guī)的CT掃描輻射量遠遠大于胸片檢查,臨床實施診斷時,不僅要保證檢查質(zhì)量,還應當降幅量降到最低[6]。據(jù)相關報道顯示,降低管電流是降低輻射量的最佳方法,低劑量CT掃描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圖像的噪聲,且臨床使用效果和常規(guī)劑量的掃描差異不大,但能夠明顯降低輻射對患者和工作人員帶來的傷害[7]。通常CT掃描的輻射傷害較大,應當重視其傷害,降低輻射劑量[8]。低劑量CT掃描在目前的應用中是較為廣泛的,輻射劑量的大小受到一系列參數(shù)的影響,包括管電壓、管電流、螺距等[9]。平衡低劑量掃描的圖像質(zhì)量是相當關鍵的一項工作,也是放射科醫(yī)生關注的重點。有研究指出,X線劑量和圖像的噪聲成正比,因此不能一味地降低輻射劑量,在實際應用中,應當要求較少的管電流值,確?;颊叩脑\斷質(zhì)量[10]。本文針對常規(guī)劑量的CT掃描和低劑量CT掃描兩種方式進行分析,患者在接受低劑量CT掃描后,其圖像質(zhì)量與常規(guī)劑量相差不大。但兩者的輻射劑量差異較大,對照組為8.65 mGy,觀察組為2.14 mGy,差不多4次低劑量掃描等于一次常規(guī)劑量掃描,顯著地減少了輻射劑量對身體的傷害。不僅如此,低劑量輻射還能夠明顯減少探測器和X線管的損耗,降低器材受損的概率,并減少了運營的成本。同時,低劑量CT檢查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適當調(diào)整掃描的窗寬和窗位,使得病灶顯示出最佳的狀態(tài),再予以成像處理,醫(yī)生在閱片時也更加方便,有效提升了診斷的結果。
本次研究得出結論:觀察組在實施低劑量掃描后,其總優(yōu)良人數(shù)為30例(100.00%),較對照組的常規(guī)劑量掃描整體的優(yōu)良率差異不大,而觀察組患者的輻射劑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在針對胸部疾病展開診斷的過程中,應用低劑量CT掃描技術起到的效果較好,且低劑量掃描圖像質(zhì)量差異不大,符合診斷要求,病人輻射劑量大幅降低,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梅,邊傳振,張見,等. 劑量指數(shù)結合全模型迭代重建技術在降低兒童胸部CT掃描輻射劑量中的應用研究[J]. 醫(yī)療衛(wèi)生裝備,2020,41(7):59-63.
[2]崔巍. 螺旋CT低劑量掃描技術在肺部相關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20,4(3):81-82.
[3]張靜,閆銳,郭銀霞,等. 超低劑量CT在嬰兒胸部檢查中的臨床應用[J]. 實用放射學雜志,2020,36(6):969-972.
[4]王紹芳,彭成東,胡軍武,等. CT低劑量掃描技術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檢查中的應用[J]. 中國醫(yī)療設備,2020,35(6):22-24,34.
[5]范小萍,李勇,周慶,等. 大螺距低劑量CT掃描技術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復查中的應用價值[J]. 實用放射學雜志,2020,36(10):1666-1669.
[6]施蔣巍,蘇凱. 超低管電壓(70 kVp)結合大螺距掃描技術在兒童胸部CT中的應用[J]. 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20,30(1):131-135.
[7]Henschke CI, Yip R, Shaham D, et al. The Regime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Lessons Learned Over 25 Year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arly Lung Cancer Action Program[J]. J Thorac Imaging. 2021,36(1):6-23.
[8]姜一,秦立新,余輝山,等. 低管電壓低劑量對比劑結合迭代重建技術在胸部CT增強檢查中的應用[J]. 現(xiàn)代儀器與醫(yī)療,2020,26(3):1-4.
[9]尹煒,鐘朝輝,秦翔宇,等. 器官劑量調(diào)制技術在女性胸部CT平掃中的應用[J]. 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20,31(7):520-524.
[10]Bai P, Udupa JK, Tong Y, Xie S, Torigian DA. Body region localization in whole-body low-dose CT images of PET/CT scans using virtual landmarks[J]. Med PHys. 2019,46(3):1286-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