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飛
(上海市虹口區(qū)江灣醫(yī)院,上海200081)
眩暈為臨床常見癥狀,大多為腦供血不足性眩暈,與頸椎骨質(zhì)增生、腦動脈粥樣硬化有關,患者出現(xiàn)發(fā)作性眩暈、嘔吐、惡心、頭痛、耳鳴等癥狀,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臨床采用擴張血管、緩解腦動脈壓迫、控制血液黏稠度等方法治療[1],中醫(yī)學中眩暈癥與脾、肝、腎有相關,發(fā)病因素為瘀、風、火、痰、虛導致清竅失養(yǎng),本虛標實,絡脈瘀阻、阻滯腦竅,腦心通膠囊由地龍、黃芪、當歸、紅花、雞藤血等材料制成,有溫經(jīng)通絡、活血化瘀、增強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2];氟桂利嗪為第四類選擇性鈣拮抗劑,阻斷過多鈣離子損傷細胞,減少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平滑肌收縮,優(yōu)化椎動脈供血,緩解腦血管痙攣。本研究對我院就診的200 例腦供血不足性眩暈癥患者采用腦心通膠囊聯(lián)合氟桂利嗪治療,探討其臨床療效及對FS-CSA 評分、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分法將2018 年6月至2019 年8 月至我院就診的200 例腦供血不足性眩暈癥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100人。對照組男性54 例,女性46 例,年齡55~79 歲,平均(63.09±5.18)歲,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44±1.35)年;觀察組男性57 例,女性43 例,年齡53~80歲,平均(63.17±5.36)歲,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59±1.31)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
1.2 方法:①對照組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65 歲以下患者每晚2 粒,65 歲以上患者每晚1 粒,每7天連續(xù)給藥5 天,停藥2 天,初次療程少于2 個月;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腦心通膠囊口服,一次2~4 粒,一日3 次。
1.3 觀察指標:①療效判定:痊愈:惡心、嘔吐、頭痛、耳鳴等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顯效:相關癥狀及體征顯著改善;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zhuǎn);無效:臨床癥狀、體征未減輕甚至加重;治療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②眩暈評分及FSCSA 評分:利用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眩暈程度打分,總分16 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眩暈程度越低;利用椎動脈型頸椎病功能評定量表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的生存質(zhì)量,11~33 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越低;③血流動力學[4]:采用腦多普勒超聲(TCD)儀檢查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椎動脈和基底動脈的腦血管血流速度(Vm)、脈動指數(shù)(PI)。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 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對照組治療有效率(76.00%)低于觀察組(97.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值=18.880,P 值=0.000),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n(%)]
2.2 比較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眩暈評分、FS-CSA評分:治療后兩組患者眩暈評分較治療前升高,F(xiàn)SCSA 評分降低(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眩暈評分較對照組升高,F(xiàn)S-CSA 評分降低(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眩暈評分、FS-CSA 評分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眩暈評分、FS-CSA 評分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分組 眩暈分數(shù) FS-CSA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72±0.52 9.54±1.35* 14.68±2.47 9.74±1.84*觀察組 4.74±0.49 14.38±1.97* 14.46±2.64 6.21±0.68*t 值 0.279 20.266 0.608 17.995 P 值 0.779 0.000 0.543 0.000
2.3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椎動脈和基底動脈Vm、PI:治療后兩組患者椎動脈和基底動脈Vm 較治療前顯著升高,椎動脈和基底動脈PI 下降,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椎動脈和基底動脈Vm 與對照組相比升高,椎動脈和基底動脈PI低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椎動脈和基底動脈Vm、PI 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椎動脈和基底動脈Vm、PI 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椎動脈 基底動脈VM PI VM PI治療前 對照組 25.66±1.47 10.32±1.41 24.63±1.44 2.10±0.07觀察組 25.57±1.52 10.51±1.29 24.36±1.52 2.13±0.05 t 值 0.425 0.994 1.289 3.487 P 值 0.670 0.321 0.198 0.000治療后 對照組31.05±2.62* 5.10±0.36* 31.30±2.49* 1.89±0.35*觀察組37.86±3.17* 1.27±0.06* 39.84±3.77* 0.66±0.08*t 值 16.559 104.941 18.901 34.259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昡暈為常見神經(jīng)內(nèi)科疾病,大多為器質(zhì)性病變,患者前庭系統(tǒng)、視覺、本體感覺系統(tǒng)受到損傷,患者頭暈、頭昏,飄忽、頭重腳輕、精神不振、惡心嘔吐、昏沉、行走不穩(wěn),
主要發(fā)病機理是腦供血不足,迷走神經(jīng)過于興奮、腦血管痙攣,眩暈癥發(fā)病機制復雜多樣,西醫(yī)藥物僅可暫時控制眩暈發(fā)作,但療效不佳,復發(fā)遷延,近年來中醫(yī)辨證施治表示腦供血不足性眩暈的病因為“諸風掉眩,髓海不足,痰濕化熱,肝風上擾”,治療以活血、鎮(zhèn)肝熄風、益氣、祛瘀為主[5]。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76.00%)低于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7.00%),說明腦心通膠囊聯(lián)合氟桂利嗪治療腦供血不足性眩暈癥臨床療效顯著,中醫(yī)學中眩暈癥屬“項痹”“眩暈病”范疇,腦心通膠囊中主要含黃芪、地龍、水蛭、全蝎,紅花、川芎、當歸、乳香、桂枝、雞藤血等為佐藥,具有活血、通絡、祛瘀、溫經(jīng)、標本兼治的功效,當歸可潤燥滑腸,川芎含川芎嗪可保護血管內(nèi)皮功能[6]。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眩暈評分較治療前相比升高,F(xiàn)S-CSA 評分明顯下降,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眩暈評分高于對照組,F(xiàn)S-CSA 評分顯著下降,說明腦心通膠囊聯(lián)合氟桂利嗪治療腦供血不足性眩暈癥可顯著降低患者眩暈程度,改善患者生存質(zhì)量。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椎動脈和基底動脈Vm 較治療前顯著升高,椎動脈和基底動脈PI 下降;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椎動脈和基底動脈Vm較對照組相比升高,椎動脈和基底動脈PI 低于對照組,Vm 顯示腦血管搏動性血液供應情況,PI 顯示腦組織血流灌注情況及腦血管順應性。供血不足給予藥物擴張腦血管、使血液黏度降低、聚集抗血小板、控制血脂等措施[7]。腦心通膠囊含15mg 呋甾皂甙,抑制紅細胞聚集,降低血脂、血液黏度、血纖維蛋白原含量,聚集抗血小板、提高抗凝血酶活性、避免形成血栓、增加大腦血氧含量、保護腦細胞,還有利于脂代謝,提高抗氧自由基酶活性,優(yōu)化血流動力學,改善微循環(huán)。鹽酸氟桂利嗪膠囊是鈣通道拮抗劑,阻止細胞外鈣離子運輸,防止損害細胞,抑制血小板,可緩解平滑肌痙攣,擴張腦血管,僅用氟桂利嗪膠囊副作用大,腦心通膠囊聯(lián)用氟桂利嗪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椎動脈和基底動脈Vm、PI[8]。
綜上所述,腦心通膠囊聯(lián)合氟桂利嗪治療可提高腦供血不足性眩暈癥患者臨床療效,降低FS-CSA評分,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