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會玲
(許昌市中心醫(yī)院呼吸科,河南許昌461000)
肺癌是一種發(fā)病率及病死率均較高的惡性腫瘤,多發(fā)于吸煙者、慢性肺疾病、既往接受過量放射線者等,且該病癥患者常伴有咳嗽、咳痰、低熱、胸痛、氣悶等癥狀,若不及時給予有效治療,病情惡化進展至中晚期,將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1]。目前,臨床上多采取化療治療該病癥,可以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周期,改善預后,然仍有部分患者因健康行為狀況不良致使臨床治療效果不佳,進而影響預后效果[2]。因此,如何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行為狀況,對患者預后改善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臨床上關于肺癌患者的健康行為狀況相關的影響因素尚不明確,故本研究旨在探討肺癌患者的健康行為狀況的影響因素,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20年2 月本院收治的肺癌患者90 例臨床資料。其中男54 例,女36 例;年齡42~79 歲,平均年齡(60.54±5.78)歲;體質量指數(BMI)19.5~29.0kg/m2,平均BMI(24.25±1.09)kg/m2。
1.2 方法
1.2.1 健康行為狀況: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應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3]評估患者的健康行為狀況,該量表采用4 級評分法(1~4 分),共52 項條目,共6 個維度即健康責任感(9 條、36分)、運動鍛煉(8 條,32 分)、營養(yǎng)(9 條,36 分)、自我實現(9 條,36 分)、人際關系(9 條,36 分)、壓力管理(8 條,32 分),總分208 分,評分低于124 分,表明患者的健康行為狀況不良。
1.2.2 資料收集: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包含性別(男、女)、年齡(60 歲分界)、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上)、職業(yè)(農民、工人、公職退休人員)、婚姻狀況(離異或喪偶、已婚)、臨床分期(TⅠ-Ⅱ期、TⅢ-Ⅳ期)、是否合并高血壓等。
1.3 評價指標:①統(tǒng)計肺癌患者健康行為狀況不良的例數占比;②分析肺癌患者健康行為不良的影響因素。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 二元回歸分析肺癌患者健康行為不良的影響因素,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肺癌患者健康行為狀況不良的例數占比:90例肺癌患者中共有34 例患者健康行為狀況不良,占比為37.78%。
2.2 肺癌患者健康行為狀況的單因素分析:經單因素分析,健康行為狀況不良者中年齡≥60 歲、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職業(yè)為農民或工人占比高于健康行為狀況良好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肺癌患者健康行為狀況的單因素分析 [n(%)]
2.3 肺癌患者健康行為狀況不良的Logistic 二元回歸分析:將肺癌患者健康行為狀況是否良好作為因變量(不良賦值1,良好賦值0),將年齡、文化程度、職業(yè)作為自變量并賦值,經Logistic 二元回歸分析,年齡≥60 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職業(yè)(農民或工人)為肺癌患者健康行為狀況不良的危險因素(OR>1,P<0.05),詳見表2。
表2 肺癌患者健康行為狀況不良的Logistic 二元回歸分析
肺癌患者的臨床表現較為復雜,其臨床癥狀取決于腫瘤發(fā)生部位、肺癌病理類型、是否發(fā)生轉移等,早期肺癌的臨床癥狀較為輕微,易被患者忽略;而中晚期癥狀常伴有咯血、胸悶胸痛、消瘦、發(fā)熱、慢性貧血等癥狀,極大的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上在治療該病癥時多采用化療進行治療,以延長患者的生存周期,改善其生活質量。但肺癌患者的預后改善除了與臨床治療有關之外,與患者自身健康行為狀況也存在密切關聯,良好的健康行為狀況可以保障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對生存周期延長及生活質量改善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4-5]。但從肺癌患者的臨床治療現狀來說,仍有部分患者因各種因素影響,健康行為狀況不良,致使臨床治療效果達不到理想預期,進而影響病情控制效果。
在本研究結果中顯示,90 例肺癌患者中共有34 例患者健康行為狀況不良,占比為37.78%;且經Logistic 二元回歸分析,年齡≥60 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職業(yè)(農民或工人)為肺癌患者健康行為狀況不良的危險因素,提示年齡≥60 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職業(yè)(農民或工人)會增加肺癌患者健康行為狀況不良的發(fā)生風險。提示患者的年齡越大、文化程度低、職業(yè)為農民或工人的肺癌患者其健康行為狀況不良的發(fā)生風險更大。
臨床上在針對該類高危因素患者時可采取以下措施進行干預:針對年齡較大的患者,應充分了解患者自身情況,對存在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應積極治療患者的自身基礎疾病,以控制患者病情,并糾正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讓患者有更好的情況去應對治療。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動態(tài),及時發(fā)現患者異常情況并進行疏導,對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煙、喝酒、飲食過于油膩等,應強調不良生活方式對疾病的危害,并協助患者進行糾正、改正。加強健康宣教工作,改善以往單一的宣教方式,以視頻、圖片、宣傳手冊等形式進行健康宣教,讓患者從多渠道了解健康行為狀況對疾病的影響,并對患者實施科學飲食管理計劃,如多食用瓜果蔬菜、維生素豐富等食物,增強患者免疫力,提高患者對后續(xù)治療的耐受性。
綜上所述,年齡≥60 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職業(yè)(農民或工人)是肺癌患者健康行為狀況的影響因素,故臨床上在針對上述風險因素患者時,應加強監(jiān)管力度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以改善患者的健康行為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