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永剛
這種學習法不在于家長是否傾聽和提問題,而在于轉(zhuǎn)換角色后的“講授者”是否愿意一心一意地講授。
費曼學習法的由來
有一位農(nóng)民,大字不認識一籮筐,但他的一雙兒女卻分別考入北大和清華。眾人聞訊后,唏噓不已,紛紛探問其訣竅妙法。這位農(nóng)民父親只是憨厚地說:“俺沒啥文化,哪有啥子妙法,就是讓孩子們放學回家后把白天老師講的給俺講講,俺也長長見識。一來二去的,孩子們也都習慣了。有講不懂的地方呢,孩子們轉(zhuǎn)天跑去學校再問老師,回來再講給俺聽……”
其實,這位農(nóng)民無意之中使用的就是著名的“費曼學習法”。該學習法的倡導者是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理查德·菲利普斯·費曼。他的“費曼學習法”至今仍然被廣為應用,深刻地影響了許多人,他也被尊稱為“老師的老師”。費曼學習法的核心觀點認為:一個學習者對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最終驗證取決于傳授給他人的能力。
理解方法是關鍵
家長在運用這種方法指導孩子學習之前,首先要理解該方法。費曼描述了某種常見的學習場景,并由此對其學習方法進行重要闡釋:1. 假設講述者已經(jīng)學會某知識,然后他需要把它教授給一群12歲的孩子,他們剛好有足夠的詞匯和注意力去理解基本概念及其關系。2.講述者不能使用術語。當一個人講述其不理解的事物時,通常會有意無意地嘗試使用復雜的語詞和術語去掩飾這種“窘迫”。所以,術語使用在講述過程中表明講述者很可能沒有真正理解那個東西。3.當講述者使用簡單的語言去講述知識時,他開始強迫自己在更深層次上理解這個東西(概念、定義、用法),這就簡化了想法之間的關系與連接。如果講述者感覺不知所措,他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里還不清楚、還有差距。
依照費曼學習法,學習中的一句名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得到了很好的詮釋。費曼曾在一次采訪中舉例說明了“知道某物的名稱”(知其然)和“知道某物”(知其所以然)之間的天壤之別:如果有人給你看一只金色胸脯鳥,然后告訴你那是一只棕色脖頸的畫眉鳥,或者還會告訴你這種鳥的德語名字為“halzenfugel”,中文名字為“chung ling(百靈鳥)”。這樣,你可能一輩子都記得這些簡單的事實(知其然),但你仍然對這種鳥的具體事實一無所知(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它生活在哪里?如何遷徙?它的叫聲聽起來像什么?這個原理合理地解釋了學習者之間學習效果巨大差異的原因。學習者都在學習,有些只做到了“知其然”,另外一些則做到了“知其所以然”。于是,反映在學習成績上,就會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英語學習是如此,其他學科亦如是。
角色互換學習效果更佳
應用費曼學習法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要進行“角色的互換”,讓被動的學習者成為主動的講授者。家長會問,這之間有什么差別嗎?有的,我們就用教師備課為例來解釋這一問題。教師的備課過程其實首先是“學習者角色”,掃清知識障礙、掌握新知識、梳理知識結(jié)構(gòu)和體系、對英語語言點的深入準備等。這時的教師依然是學習者。但當教師想到明天要把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時,會發(fā)生某種奇妙的轉(zhuǎn)換。教師會重新回顧那些知識,并嘗試用可理解的方式與學生溝通這些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會遇到瓶頸與難點。在想象中的學生追問場景下,教師被迫開啟創(chuàng)造性思維模式,嘗試更為深入地理解難點,逐一突破,真正搞懂搞透,然后轉(zhuǎn)天才能信心滿滿地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傳授那些難點?!皩W習者”與“講授者”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學習者”更容易陷入“知其然的陷阱”,而“講授者”因為被迫深入學習,更容易跨過“知其然的陷阱”,從而進入“知其所以然”的境界。如果有扇學習之“門”的話,那么,“知其然”永遠在這扇門的外面徘徊,“知其所以然”才是真正的“入門”。我們很多學生學習英語之所以費勁,問題就出在這里,長時間地徘徊在英語學習的大門之外。
那么,怎么讓這些學習者入門呢?答案就是費曼學習法,就是“角色互換”,讓學生換掉自己的學習者角色進入準教師角色,思維和行為隨之發(fā)生改變。第一步,讓孩子們學習某個知識,比如一個句子“Youd better ask that policeman over there”。學生會從學習者角度理解這句話,但此時可能沒有出現(xiàn)更深入的思考。第二步,讓孩子們把對這句話的理解寫出來或做學習筆記,然后解釋給家長聽。這時,家長是學習者,靜觀其講。第三步,在孩子們講授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突然卡殼或語焉不詳?shù)牡胤剑蔷褪撬麄儧]有真懂的所在。此間,家長以學習者角色要提出有意義的問題,誘使孩子進入深入思考的階段。比如,“d better do”是不是英語里一個句型呢?“d better”如果寫全了會是什么樣子?是would better do還是had better do?能不能舉一反三再造一兩個句子?“policeman”復數(shù)是什么,一群警察怎么說?等等。在家長循循善誘的“圍攻”下,孩子被迫深入思考他們尚未掌握的知識,并可能會主動求教他人,以獲取該知識深度學習的難點解釋。慢慢地,流于形式的英語學習會走入深化和內(nèi)化。一個人只有對某種東西,尤其是有難度的東西深入理解時才會產(chǎn)生興趣。我們常講興趣學習,殊不知,沒有“入門”,哪里來的興趣。這個階段就是講授者(學生)自省自悟的階段,明白了哪里還不懂,哪里還有欠缺,哪塊知識還不明白。當他們自省自悟之后,會旋即進入第四步:查漏補缺。這時講授者更有可能安下心神開始真正地重新審視所講授的內(nèi)容。對剛才家長密集提問進行反思并采取應對措施。當然,這個過程要求家長和學生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同時,這個過程應該從小學生低幼階段開始,因為他們那時更愿意接受這種“游戲”式的稚化過程。
有家長會問,我們沒有專業(yè)知識,提不出那些問題,那么這種方法不就成了紙上談兵了嘛。其實不然,讓我們回到本文開頭的那個案例。費曼學習法中的聆聽者只是催化劑的作用,有與沒有關系不大,水平素養(yǎng)高低更不是問題。這種學習法不在于家長是否傾聽和提問題,而在于轉(zhuǎn)換角色后的“講授者”是否愿意一心一意地講授。只要堅持講授,自省自悟的階段很快就會到來,幡然醒悟的學習動力很快就會在孩子身上開花結(jié)果,這一點可以說是屢試不爽。
(作者系甘肅省漳縣第二中學教師)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