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軍
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離不開家長對學校工作的配合。在家庭生活中,只有讓孩子愛上勞動,體會勞動的樂趣,才能最終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勞動教育是孩子成人成才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課。然而,我在教育教學中發(fā)現(xiàn),部分孩子嚴重缺乏勞動意識。在校接受教育的學生可能會好一些,在老師的引導下會做一些墩地、擦黑板、掃地等簡單勞動,但還是缺乏技巧性和主動性。學生回到家中,則普遍做起了“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愛勞動,不懂得珍惜勞動成果,相當一部分學生十幾歲了還沒怎么干過家務活。一個沒有經過勞動磨煉的人,是難以懂得生活真諦的,也注定無法擔當大任。因此,想要讓勞動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就需要家長和學校的共同配合,為孩子補上勞動教育這一課。
強化措施助習慣養(yǎng)成
無論老師還是家長,不應當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應該關注他們的道德養(yǎng)成。筆者認為,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是學校和家庭開展德育必不可少的舉措。培養(yǎng)孩子熱愛勞動的意識不是一天可以養(yǎng)成的,而要在教學中滲透,在生活中堅持。
樹觀念,讓學生明道理。作為班主任,我充分利用德育課和主題班隊會活動開展一系列主題教育,例如,通過“勞動最光榮”主題活動,讓學生逐漸認識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知道勞動對社會的重要性,讓學生懂得勞動光榮,不勞而獲可恥。抓住每一個契機,鼓勵學生“自己來”“我會做”“我能行”,逐漸讓學生萌發(fā)對勞動的熱愛,培養(yǎng)他們吃苦耐勞、自強自立的精神。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他們的勞動態(tài)度自然會發(fā)生轉變,也就更樂意勞動。
給機會,讓學生嘗試勞動。班里建立了班級勞動責任崗制度,衛(wèi)生小組采用輪換的方式,一周五天就由五組同學來打掃教室衛(wèi)生,每個人負責的職位也是輪換的,這次負責掃地,下次就負責擦黑板——確保每一位同學都能體驗到不同類型的勞動。每人一崗,人人有崗,人人有責。全班同學輪流擔任值日班長,每天一人,輪換進行。通過細化勞動管理,任務相對固定,時間相對固定,學生做起來不會感到有負擔,而且這樣也給每個學生提供了機會,在嘗試勞動中養(yǎng)成習慣。
給時間,讓學生學會勞動。良好的勞動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教師應有足夠的耐心。很多學生在家里沒有做過家務,剛開始在學校做值日時,難免會出現(xiàn)幫倒忙的情況。這時老師不僅要耐心指導,還要勸解同一衛(wèi)生組的同學,不能相互埋怨爭吵,以免挫傷其勞動積極性。另外,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僅靠簡單的說教是無濟于事的,教師必須重視日常的勞動教育,要教育和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洗內衣和襪子、自己整理書包打掃房間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勞動技能,收獲成功,收獲喜悅,為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打下基礎。
給方法,提升學生勞動能力。 要想培養(yǎng)學生愛勞動的習慣,首先要讓他們感受到勞動的快樂,主動參與到勞動中。當他們在勞動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想退縮的時候,教師要教給他們方法,引導他們想辦法解決困難。比如,有的孩子拿笤帚不分反正、有的孩子掃地從中間向兩頭掃、有的孩子拿著簸箕掃一點撮一點……每當遇到這些情況,我都親力親為地教學生,先讓感興趣的學生試一試,使一部分人學會用工具,再讓其他同學進行模仿。為了提升學生勞動的積極性,我們還制訂了勞動獎賞制度,讓學生看到自己勞動帶來的榮譽,促使他們愛上勞動和自覺勞動。每個月末,我們都會評選出勞動標兵,并進行表揚。在不斷評比、激勵中,學生逐漸體會到了勞動的價值,也慢慢地懂得了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學校層面設計了班級勞動和周末家校第二課堂活動,內容由易到難、由傳統(tǒng)到創(chuàng)新、由校園到田間街道,形式豐富多樣,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和心理素質的學生,對學生自我勞動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班級勞動不僅僅是學生在學校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們樹立責任意識、提升道德水平的重要一課。作為班主任,只有訓練日?;⒊种院愕貓猿?,才能使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得到提高,將勞動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家務勞動體驗讓習慣落地
當前,大多數學校都開設了一定數量的勞動實踐課和勞動大課間活動,對孩子進行熱愛勞動的教育和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促進勞動教育,提高學生熱愛勞動的責任意識,不僅是學校老師的“份內事”,還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孩子會覺得在學校進行勞動只是無奈之舉或是做給老師看。要想糾正孩子的這一錯誤觀念,首先要糾正家長的錯誤認識。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往往會出現(xiàn)溺愛現(xiàn)象,尤其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因擔心做家務會把孩子累著,因此,能不讓孩子插手就不讓孩子插手,孩子偶爾幫忙做點家務,老人看了還會埋怨。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家務不用我來做,有人替我做”的錯誤認識。
想要孩子愛上勞動,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孩子第一次做家務都做得不好,甚至會出現(xiàn)越幫越忙的現(xiàn)象,很多家長看到這種情況就連忙讓孩子住手,甚至還批評說:“這么點兒事兒都做不好,你怎么這么笨??!”其實,這種教育方式會挫傷孩子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孩子覺得自己出力不討好,今后自然對做家務會有抵觸情緒。
家長應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樂趣。一些家長為了激勵孩子,會采取用金錢獎勵的方法——洗碗10元、掃地20元……這種用金錢獎勵的做法不可取,容易讓孩子養(yǎng)成“不給錢不干活”的習慣。睿智的家長會把做家務當成一場親子游戲,家長和孩子可以“比比誰做得快”“比比誰做得好”“比比誰做得多”,以此來激起孩子的競爭意識,讓家庭勞動樂在其中。
家長還可以豐富家庭勞動的形式,和孩子一起“奇思妙想”,讓普通的家務勞動充滿趣味性。比如,我班的學生小明家住一樓,房前有一個小院子,小明的爺爺奶奶在院子里種了花草。澆水相對于小明的爺爺奶奶來說是一件比較累的活兒,要提著水桶到廁所打水,再把水提到屋外,而且?guī)^遠,不小心還容易把水弄到身上。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小明與爸爸媽媽進行了討論,最后制作了兩個小拉板,把水桶放在小拉板上,拉到家門口,再把水桶放到家門外的小拉板上拉著去澆花,這樣就容易多了。在小明爸爸的幫助下,小拉板做好了,小明感覺很新鮮,而且確實解決了提水的問題,所以放學回家去澆花成了小明的一大樂趣。
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離不開家長對學校工作的配合。在家庭生活中,只有讓孩子愛上勞動,體會勞動的樂趣,才能最終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作者系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興國鎮(zhèn)第三小學教師)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