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礙是以頻繁而持續(xù)的入睡困難或睡眠維持困難并導致睡眠滿意度不足為特征的睡眠障礙。睡眠障礙是老年人常見的綜合征,國外研究顯示,在60~90 歲老年人中,有80%~90%被睡眠障礙困擾。我國社區(qū)老年人中,有50%存在睡眠障礙,且女性患病風險顯著高于男性,隨著年齡增長,發(fā)病率呈增高趨勢,可能與機體內部的睡眠穩(wěn)態(tài)下降有關。
按照表現(xiàn)形式不同,睡眠障礙可分為:
入睡困難:一般指入睡需要時間超過30 分鐘,夜間覺醒次數(shù)增加;睡眠淺,易醒,夜間覺醒次數(shù)超過3 次。
睡眠時間縮短:總睡眠時間不到6 小時。出現(xiàn)早醒,即早晨較既往提前1 個小時以上醒來,且醒后難以再次入睡。
日間疲勞:睡眠質量下降,醒后日間持續(xù)有疲勞感,日間嗜睡。
上述睡眠障礙可伴隨多種覺醒時功能的損害,最常見的癥狀包括疲勞、動力減退、注意力及記憶力下降、情緒易激怒和情緒低落,此外,白天嗜睡也是常見癥狀。但與嗜睡癥中的白天嗜睡不同,嗜睡癥患者很容易在白天毫無征兆地入睡,而因睡眠障礙伴有的白天嗜睡往往在白天昏昏欲睡,晚上則無睡意,并影響工作、學習和社交的功能。到底需要多嚴重的睡眠紊亂程度方可診斷睡眠障礙,主要依賴于個體的主觀感覺,并且該程度是否足以引起臨床關注因不同年齡而異。
根據睡眠過程的腦電圖特征,可將睡眠分為兩種相互交替的時相,分別是非快速眼動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睡眠分為4 期:入睡期,淺睡眠期,中度睡眠期,深度睡眠期。正常的睡眠周期首先進入非快速眼動睡眠,之后進入快速眼動睡眠,兩種睡眠交替進行,約70~90 分鐘交替1 次,在夜間睡眠中共交替5~6 次。在非快速眼動睡眠期間,機體心率減慢,血壓下降,腦垂體分泌各種激素增多。在此期間,可促進機體生長發(fā)育,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對于學習和記憶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快速眼動期與情景記憶有關。
老年人睡眠模式與成年人不同,主要表現(xiàn)為非快速眼動睡眠期減少,同時由于機體的生理變化,睡眠周期次數(shù)較成人減少。老年人睡眠改變的特點表現(xiàn)為入睡時間延長,睡眠質量下降,淺睡眠比例增多,深睡眠比率減少,總夜間睡眠時間減少,白天易困倦嗜睡等。
老年人睡眠障礙的類型包括失眠、發(fā)作性睡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不寧腿綜合征、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和周期性肢體運動障礙等。
對于主訴失眠的患者,一般常規(guī)通過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即可做出診斷,如果難以診斷,可通過多導睡眠圖明確診斷。
1.安眠藥能不能吃,有哪些不良反應?
這是患者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臨床上以安定(苯二氮卓類藥物)改善失眠,因為苯二氮卓類藥物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有直接的抑制作用,能顯著減少睡眠潛伏期及夜間覺醒次數(shù)。老年人應盡量選擇中等半衰期的藥物如勞拉西泮、奧沙西泮等。半衰期過長的藥物如氟西泮,反復使用可致嚴重的積蓄中毒,并使老年人跌倒和骨折風險增加,老年人應避免使用。長期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容易產生藥物依賴和日間遺留效應,導致日間嗜睡,并會影響老年人的記憶、注意等認識功能,因此不建議老年人長期使用。
2.治療失眠的藥物有哪些?
除了我們熟知的苯二氮卓類藥物,新型的鎮(zhèn)靜催眠藥如扎來普隆、唑吡坦、佐匹克隆可縮短入睡時間,對第二天日間功能影響小。三環(huán)類和四環(huán)類及新一代抗抑郁藥,如米氮平、曲唑酮等,也可以用于治療失眠,與苯二氮卓類相比不易產生藥物依賴,適用認知功能差,適合失眠伴有焦慮、抑郁的老年人。一些抗精神病藥如氯丙嗪、奧氮平、喹硫平等,因具有鎮(zhèn)靜作用,適合失眠伴有精神癥狀的老年人。研究指出褪黑素能縮短入睡時間,增加睡眠總時間,改善睡眠質量,也可用于睡眠節(jié)律失調的老年人,但不作為常規(guī)用藥。
3.失眠的治療是不是只有藥物?
這也是部分患者不愿來就診的原因,一聽說要吃藥才能治療失眠,很多患者寧愿不治療。根據《中國失眠障礙防治指南》推薦,除了藥物治療,對于老年患者,還可應用放松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等非藥物治療,除此之外,也可以對患者進行睡眠衛(wèi)生教育、音樂療法等。
1.白天曬太陽,適當體育鍛煉,時間不少于半個小時。
2.睡眠時間要有規(guī)律,按時起床,按時睡覺。
3.睡前2 小時內不做運動。
4.睡前不看暴力電影。
5.下午6 點以后不喝含有咖啡因(茶、咖啡、可樂)的飲品。
6.晚餐避免吃得過飽,睡前2 小時內不再用餐。
7.晚上不要喝酒,不要用飲酒來助眠。
8.營造舒適的睡眠環(huán)境,注意光線不要太強,枕頭高度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