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吳躍華
摘? ?要
新修訂的高中音樂課標已經(jīng)實施一階段了,對新課標的各種解讀層出不窮。但普遍用教育界主流話語即“從雙基、三維到核心素養(yǎng)”的解讀模式來套解音樂“核心素養(yǎng)”提出的歷史背景不符合音樂教育的歷史,也無益于對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正確闡釋與深入研究。音樂課程標準解讀需要突出音樂教育學科特殊性。
關鍵詞
高中音樂? 音樂課標? 音樂核心素養(yǎng)
現(xiàn)今對新頒布的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核心素養(yǎng)”的解讀文章層出不窮,但幾乎千篇一律地套用大教育界的主流話語的解讀模式,這真的適合高中音樂新課標嗎?本文針對這種現(xiàn)象作些商榷。
一、關于音樂核心素養(yǎng)提出的歷史邏輯的商榷
新高中音樂課標出臺第一時間便有參與課標研制的專家發(fā)表文章進行解讀[1](以下簡稱“課標解讀專家”),該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強調(diào)“雙基”的教學目的到新世紀初提倡的“三維目標”再到當下“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這樣的歷史發(fā)展線路圖,來解讀本次高中音樂課標提出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概念的歷史邏輯,且這已成為現(xiàn)今音樂教育界解讀課標的一致模式。筆者認為,這共識性的歷史邏輯值得商榷。1950年8月頒布的《中學暫行教學計劃》對音樂課只提到一句話:“包括樂理的教學……高中第一學年(高二、高三沒有音樂課)應兼授簡單的作曲法?!盵2]且不論這根本看不出“雙基”的地位,根據(jù)“歷史見證人姚思源”(楊青的評語[3])說“建國初百廢待興……一時還來不及編訂全國中小學教學計劃”[4]可以判斷,這“計劃”是舊教育的延續(xù)。即便“雙基”存在,此時也不是“課標解讀專家”所說的只是學蘇聯(lián)的結果。事實上,直到1952年3月,國家才在全面學蘇聯(lián)的基礎上正式頒布了《中學暫行規(guī)程》,可惜,該“規(guī)程”明文規(guī)定“取消高中音樂課”[5]。蘇聯(lián)當時確實連初中都沒有音樂課,高中就更沒有了[6]。這高中音樂教育確實在學蘇聯(lián),但不是學習強調(diào)“雙基”,而是學習“取消”高中音樂課程。以至于我國直到1994年7月,國家教委才再次頒布《關于在普通高中開設“藝術欣賞”課的通知》(筆者注:國家高中音樂課開設中斷期間,確實也有個別學校開設過高中音樂課程),且恢復后的高中音樂欣賞課(大綱)“教學目的”是:“1.以審美教育為核心……2.寓“思想教育”于“音樂教育”中……3.增強“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掌握“必要的音樂知識、欣賞音樂的方法……”[7]大綱中連“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這些用詞都找不到,就更不要說以“雙基”為“主要目標”了。即便把“必要的音樂知識”作為“雙基”來理解,這也只是國家規(guī)定的三個目標中的第三個規(guī)定的局部。顯然,這歷史邏輯與高中音樂教學大綱的實際歷史存在事實不吻合,即便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初中音樂教學大綱為對象進行描述也不吻合。
1956年,新中國頒布的第一個初中音樂教學大綱對“教學目的”的規(guī)定是“教會學生……唱歌和感受音樂……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新人”[8]。這根本找不到“雙基”字樣不說,恰恰強調(diào)的是音樂德育。事實上,那個年代的音樂教育家姚思源一直在批評新中國成立初至改革開放前后的我國音樂教育太過德育化[9],且這也基本是學術界音樂教育專家的共識[10]。1988年的初中音樂教學大綱確實出現(xiàn)過“雙基”提法(第一條)[11],這是因為1987年受到中國音協(xié)邀請來的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的影響。音樂教育其實已由八十年代的“知識”本位向九十年代的“能力”本位演進[12](此“能力”不同于“技能”)。證據(jù)還可見1992年初中音樂教學大綱[13]對教學目標的規(guī)定,該規(guī)定是:“1.把熱愛祖國……滲透到音樂教育中……2.……提高審美意識……3.……增強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掌握音樂的(雙基),使學生具有……能力;4.使學生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边@里出現(xiàn)的“雙基”也只是第三條的部分內(nèi)容(這與2000年版教學大綱基本相同),且掌握“雙基”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而不是“技能”(第四條也強調(diào)“能力”)。1995年,隨著戈爾曼情商理論的風靡全球,我國大教育界開始重視培養(yǎng)學生“非智力”因素,教育由“能力”本位向“人本”本位邁進[14]。1999年我國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四個學會”以及世紀末全球“人本”本位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提出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這一重大舉措。音樂教育在此背景下,再加上受自八十年代以來陸續(xù)引進的達爾克羅茲、奧爾夫、鈴木、柯達伊、美國綜合音樂感等教學法的影響,先是提出“音樂母語教育”這一重大人文課題,接續(xù)的便是新世紀的課程改革,聲稱根治的就是以往的“應試教育”包括“雙基”的弊端(實際指的是其他學科,音樂學科根本沒有“應試教育”)。于是,基礎音樂教育課程改革在國家宏觀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提出審美核心的思路,高中音樂課程更是早在1994年的國家素質(zhì)教育戰(zhàn)略背景下提出高中音樂欣賞應“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為目標,尤其新世紀初美國雷默的重在“情感教育”的“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影響我國[15],以至于新世紀初的音樂教育把審美教育強調(diào)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流行“淡化音樂知識技能”觀,把雙基淡化到令人擔心的境地。正因為這樣的不良現(xiàn)狀嚴重,所以課標研制總負責人王安國在2011年版初中課標修訂時,在對音樂知識技能內(nèi)容的修訂說明中專門批評此前的過于“淡化音樂知識技能”說[16]。遺憾的是,“課標解讀專家”卻說“我國音樂教育一直以‘雙基為主要目標……直至今日未有實質(zhì)性改變……至今走不出這個‘魔咒”。
其實,把以往的課程目標用“雙基”到“三維”再到“核心素養(yǎng)”這樣的邏輯來表達已廣泛存在于其他學科,通過《中國知網(wǎng)》用這三個“主題詞”進行搜索可得數(shù)百篇文獻。這邏輯用在其他學科是可以的,因為他們都面對高考,強調(diào)“雙基”有其現(xiàn)實需要。但用在非普通高考科目的音樂學科上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二、關于音樂核心素養(yǎng)相關問題的商榷
其實,每次國家課程改革的主導概念都不是由音樂學科的歷史發(fā)展邏輯來決定的,我們需要做的應該是重點闡釋本學科如何發(fā)揮自身特殊性來更好地達到國家此時的教育要求。然而,“課標解讀專家”在回答音樂學科最需要回答的問題時同樣存在問題。
1.為何要提出音樂核心素養(yǎng)
針對這個問題,“課標解讀專家”回答的理由之一是“長期以來我國音樂教育‘目中無人”。筆者認為,這次修訂在國家“立德樹人”要求下凸顯“育人”的目的是肯定的,但以往音樂教育真的都是“目中無人”嗎?我們知道,新世紀初教育改革的一個最響亮的口號就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發(fā)展”,其大力推行的素質(zhì)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在強調(diào)“以人為本”,音樂課程更是首次以“人文性”來定性音樂課程。如果說我們離理想的“育人”目標還有距離是肯定的,但說我們以往音樂教育“目中無人”是絕對不完全符合事實的。至于說我們是順應了“世界潮流”之說,有專家對此已經(jīng)給出批評,這樣的闡釋等于自曝我們是在“跟風”[17]。其實,我們國家有自身的教育發(fā)展邏輯,自1994年以來的“素質(zhì)教育”實踐以及存在的問題,已經(jīng)迫使我們大教育學者意識到要重點思考學生的“核心素質(zhì)”培養(yǎng)問題。查看文獻便能知道,“核心素質(zhì)”一詞早于“核心素養(yǎng)”討論,后因“核心素養(yǎng)”一詞內(nèi)涵更強調(diào)后天的“可教”性,也便于操作,所以,此前學術界關于“核心素質(zhì)”的討論轉(zhuǎn)變?yōu)椤昂诵乃仞B(yǎng)”的研究。當然這確實也借鑒了歐美經(jīng)驗。但即便是借鑒,在做法上也有我國的獨特性,跟世界其他歐美國家方案相比,根本的不同就在于“突顯核心價值觀”,即把原三維目標中的“態(tài)度、價值觀”放在突出位置[18]。顯然,這里的“不同”是我國的國情使然,這其實是教育界在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根本要求,更是我國傳統(tǒng)教育重“德”文化自覺自信[19]的表現(xiàn),而不能簡單地說這僅僅是在跟“世界潮流”。
2.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新意何在
“課標解讀專家”對這個關鍵問題總是不厭其煩地在強調(diào)修訂版相較以前的重大變化是“增加”了音樂核心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這個詞本身確實是新增加的不假,但這不是音樂課標研制組創(chuàng)造的詞。音樂課標組的貢獻是對這個詞在音樂學科內(nèi)的意義設定,即把音樂核心素養(yǎng)設定為“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文化理解”。遺憾的是,“課標解讀專家”對這本該著力闡釋到底在原有基礎上新“增加”的重大變化在哪又沒給出進一步的解釋。筆者試解如下:2003版高中課標對“音樂鑒賞”“歌唱、演奏”模塊的闡釋內(nèi)容就是對“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的具體陳述?!昂霌P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理念就是指“文化理解”,且這一理念還被新版課標原封不動地沿用。其實,新課標修訂負責人王安國說的很清楚,他說,我們的音樂教師不必感到(對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困惑,因為核心素養(yǎng)就是舊版課標三維目標的“綜合表現(xiàn)”[20](注意:音樂的“三維”目標跟其他學科有著顯著的不同)。因此,這顯然不能一概而論地說都是新“增加”的內(nèi)容。
其實,王安國這“綜合表現(xiàn)”觀點也可以說是教育學術界一些學者的看法[21]。此外,我國借鑒的對象是歐盟,他們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是8個,包括音樂學科在內(nèi)的各門藝術是放在“文化覺識與文化表達”素養(yǎng)之下的,他們是從“知識、技能、態(tài)度”三個維度來具體描述其內(nèi)容:1.知識:了解(當?shù)氐摹业?、歐洲的)文化知識,理解其文化多樣性,認識“日常生活中美學元素”的重要性。2.技能:欣賞“藝術作品與表演”,發(fā)展“藝術表達技能,評價藝術作品”,“辨別和認識”文化中蘊藏的機遇。3.態(tài)度:理解與認同自身文化,尊重其他文化。重視創(chuàng)造與自我藝術表現(xiàn),參加文化生活,提高審美能力[22]。如此,我們僅從描述的維度就可以看出這核心素養(yǎng)的內(nèi)涵與以往音樂新課標之間的相似之處,其內(nèi)容也沒有什么出奇的區(qū)別。不客氣地講,這音樂核心素養(yǎng)(包括西方)的提煉并沒有多大創(chuàng)新,其音樂理論研究根本不及其他學科。對此,音樂學術界應該引起重視,要進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才是。
那么,這次的“重大變化”到底在哪呢?如果說其他學科以往在強調(diào)“立德”問題時有薄弱的地方,這次修訂加以強調(diào)“立德”確實是重大變化。但這“立德”恰恰是音樂教育最擅長的地方。柏拉圖、孔子等中外前人之所以都重視樂教,就是因為音樂對于人的美德的培養(yǎng)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價值和優(yōu)勢。事實上,我國以往的基礎音樂教育一直是在“立德”目標上展開音樂教學的,以至于德育化音樂教育一直被音樂教育專家批評,導致新世紀初的音樂教育改革太過關注“情感”了,以至于有的課標專家竟把雷默的情感教育理論當成我國音樂課程哲學來闡釋[23],進而把音樂審美核心強調(diào)到幾乎完全自律的地步,拋棄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被認為是真正的審美教育。課標負責人王安國在此前初中新課標修訂時就對過分借鑒國外哲學的現(xiàn)象提出批評,并明確提出要重視我國教育哲學的傳統(tǒng)[24]。因此,這次修訂應該要多些對“態(tài)度、價值觀”維度的關注,這不僅是國家要求,也是本學科自身發(fā)展做出的理性反思。正因為此,王安國說:此次修訂“皆貫穿‘德育為先‘以美育人的戰(zhàn)略主題”[25]。這才是本次修訂的重大變化之一(因為此前的音樂教育“德育”功能都被“淡化”了)。即在強調(diào)“德育為先”的前提下貫徹“以美育人”,這樣的審美教育哲學完全不同于此前的“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西方式自律論音樂教育哲學,是他律論音樂教育哲學。這表面上看似乎又回到更早之前的老路上了,其實不然。上個世紀大半時間的音樂教育過于重視德育,那是符合當時社會形勢的必然產(chǎn)物,經(jīng)過新世紀初的新課改向純“審美”教育轉(zhuǎn)向所帶來的問題的反思,尤其在當下我國國際地位提高的背景下,現(xiàn)在提出的“德育為先”,不僅是對以往歷史經(jīng)歷的“正反合”之“合”,即對以往音樂教育歷史經(jīng)驗的發(fā)展、綜合與提升,也是我國作為文化大國所反映出的重視我國音樂教育傳統(tǒng)的文化自覺意識的表現(xiàn),更是當前全球流行的多元文化視野下的我國音樂美育的現(xiàn)代本土闡釋,音樂美育也可以是多元的。因此,相較改革開放以來的音樂教育界一直在批評過于德育化的美育而言,這次反而主動提倡“德育為先、以美育人”的音樂教育哲學應該就是重大變化了。
3.如何落實音樂核心素養(yǎng)
“課標解讀專家”對此只是指出這具有“可操作性”,但具體怎么操作又沒給出解釋。筆者分析如下:大教育界的學者們研究發(fā)現(xiàn),國家以往對素質(zhì)教育的宏觀要求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貫徹到學生個體,一方面存在頂層設計與下層設計即課標制定之間有銜接不好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鄭富芝講話)。對此,著名音樂學者魏廷格就曾于2009年指出,音樂界至今沒有一篇就國家提出的“代表先進文化”(2001年版課標指導思想之一)與音樂文化價值相對論(課標理念之一)之間關系的專論[26]。另一方面也存在課標文本不能很好地落實到學生個體身上的問題。2018年7月,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質(zhì)量檢測中心發(fā)布《中國義務教育質(zhì)量檢測報告》,小學、初中學生的音樂素質(zhì)不容樂觀,在對音樂節(jié)奏、音色、力度、速度等最基本音樂要素方面的檢測結果顯示,答對率只有五六成學生(信息見教育部網(wǎng)站)。針對前者,國家組織專家專門設計了一個鏈接頂層與下層的中間層模型,即此前公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國家把要培養(yǎng)的人的核心素養(yǎng)體系直接做出來,各個學科依此再來找出本學科所能作出的獨特貢獻,如音樂學科提出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內(nèi)涵及其哲學基礎的上述變化。針對后者,教育部還要求修訂的課標要具體、細致,即“可教、可學、可測”[27],使得國家的宏觀政策從“入口”即上層到中層設計再到“出口”即測評環(huán)節(jié)得到暢通的貫徹,進而提高整個教育過程的運作效力,以便能確?!疤岣呓虒W質(zhì)量”這個我國2010~2020年的教育規(guī)劃中就提出的戰(zhàn)略任務得以順利實現(xiàn)。如此,就本次音樂新課標修訂來說,“課標解讀專家”提到的“核心素養(yǎng)水平分級”確實是本次修訂的“重大變化”之二,且還非常具有實踐意義。因為教育部2015年就已提出對中小學校學生實施藝術素質(zhì)測評的要求,其測評成績將作為學生中高考錄取的參考依據(jù)(這個本身意義就很重大)。但“如何操作”一直是基層管理者與音樂教師非常焦慮的問題。此次細化,必將大大推動這項重大舉措的進一步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那些不顧及真實的音樂教育歷史發(fā)展邏輯與現(xiàn)實語境,不去力透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只是照搬主流話語、懸空刻意強調(diào)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重大變化”概念,顯然是不合適的。音樂學科的課程標準解讀應該要有音樂學科的特點,這是由音樂學科的特殊歷史與現(xiàn)實邏輯決定的。過度夸大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大意義,正如有教育專家提醒,這“夸大”容易制造對“核心素養(yǎng)”概念的“陌生感”[28],反而會影響音樂課改的推進。
參考文獻
[1] 陳培剛.從雙基、三維到核心素養(yǎng)——我國《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重大變化及其影響》[J].人民音樂,2018(08):58-60.
[2][5][7][11] 姚思源.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4,196,80.
[3] 姚思源.音樂教育思想學術研討會發(fā)言與論文集《音樂藝術教育人生》[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06:1.
[4] 姚思源.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研究文集[M].沈陽:遼海出版社,1999:2.
[6] 潘培新.一九五五—五六學年度俄羅斯蘇維埃聯(lián)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小學、七年制學校、中學新的教學計劃、教學綱和課本及采用辦法[J].人民教育,1955(11):25.
[8][13] 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音樂.美術.勞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5,154.
[9] 姚思源.論音樂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3,8,14,23,43,53,109.
[10] 謝嘉幸.我國當代音樂教育學研究綜述[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5(03):4.
[12] 王策三.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再評由“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轉(zhuǎn)軌提法的討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03):4-23.
[14] 曾繁仁.走到社會與學科前沿的中國美育[J].文藝研究,2001(02):11-18.
[15][23] 吳斌.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緬懷雷默先生[J].中國音樂教育,2014(10):4-6.
[16] 王安國,王耀華.新的起點新的高度——音樂課程標準幾個重要內(nèi)容的修訂[J].基礎教育課程,2012(02):131-134.
[17] 閆守軒,郭超華.抓住核心了嗎:“核心素養(yǎng)熱”的冷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7(04):102-107.
[18] 師曼,劉晟,劉霞,等.21世紀核心素養(yǎng)的框架及要素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03):29-37.
[19][20][25] 王安國.攜手走進高中音樂新課程(上)[J].中國音樂教育,2017(05):4-9.
[21] 余文森.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yǎng)是課改深化的標志[J].人民教育,2016(19):27.
[22] 裴新寧.為21世紀重建教育——歐盟“核心素養(yǎng)”框架的確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89-92.
[24] 王安國.提煉“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對“音樂教育哲學”問題研討的兩點認識[J].人民音樂,2012(02):72-74.
[26] 魏廷格.當代音樂學的缺失和實踐的盲目[J].音樂研究,2009(03):35-40.
[27] 柳夕浪.從“素質(zhì)”到“核心素養(yǎng)”——關于“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進一步追問[J].教育科學研究,2014(03):5-11.
[28] 成尚榮.核心素養(yǎng):開啟素質(zhì)教育新階段[Z].中國教育報,2016-05-18(009).
[作者:劉潔(1975-),女,江蘇徐州人,江蘇徐州銅山區(qū)教育局教師發(fā)展中心,音樂教研員,中小學高級教師,江蘇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吳躍華(1970-),男,江蘇漣水人,江蘇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楊?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