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珍
摘要:師生在深入研讀英語課文、仔細推敲文本、領悟文本情感的基礎上合作編寫英語課本劇。英語課本劇以舞臺演出為呈現(xiàn)形式,集教學和娛樂于一體。本文基于英語課本劇在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認為合理運用課本劇教學,有利于引領教學走向互動、走向整合、走向生活,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和教師教學效果的提高。
關鍵詞:行動研究法;編寫;排練;展演
中圖分類號:G63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01-0059
一、引言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深化及素質(zhì)教育要求的提升,許多教師積極思考如何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在不同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的交融、滲透和整合中提高學習效率,讓教學走向互動、走向整合、走向生活。英語課本劇正是適應師生需求的教學模式。
二、課本劇定義
劇本為舞臺演出提供臺詞、動作、氣氛烘托等準備。師生在深入研讀英語課文、仔細推敲文本,領悟文本情感的基礎上合作編寫英語課本劇。[1]英語課本劇集教學和娛樂于一體。學生通過舞臺設計營造氛圍,再配合語言和肢體的應用,生動形象地詮釋課本文本。
三、課本劇運用的理論依據(jù)
1.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要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培養(yǎng)探究精神,學會與他人合作,提高主動學習能力。
2.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需要。新一代學生應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積極參與藝術表達和創(chuàng)意表現(xiàn),具有正確感知、欣賞、評價美的能力。
3.符合情境認知理論。學生通過融入教學情境,在活動中感受和領悟,在實踐中學習和理解知識。
4.符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強調(diào)以學習者為主體。教育專家于漪老師也主張教師必須“目中有人”,重視學情研究,重視將學生認知因素和情感體驗相結合。
5.符合建構主義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習者通過協(xié)作、會話、意義建構來獲取知識。
四、課本劇在英語教學中的研究
1.研究對象:在任教的初中學生中實施此課題的研究。
2.研究方法: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訪談和行動研究法。
(1)問卷調(diào)查法:將在課本劇編寫、排練和展演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制作成調(diào)查表。匯總師生反饋的調(diào)查表后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探究課本劇的實踐意義。
(2)訪談:和參演學生及觀看師生面對面交談,了解他們的想法,收集整理多方反饋的信息,及時對課本劇教學進行調(diào)整。
(3)行動研究法:針對課本劇編寫、排練和展演過程進行探索性的研究,在行動研究中不斷改進和解決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
五、課本劇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
1.實踐方法
(1)支架式教學。即教師先建立學習任務支架,再逐漸分解并指導學生完成相關任務,最后撤去支架。[2]在課本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內(nèi)化和掌握編寫、排練和展演課本劇的技能,學生不斷進行學習改進。
(2)拋錨式教學。即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下產(chǎn)生學習需要,通過合作親身體驗從識別到提出再到達到目標的全過程。[3]學生自主選擇劇本,合作編寫、排練、展演,并在教師指導下不斷改進,提升學習能力。
2.實踐的步驟
(1)編寫劇本
首先選定文本材料。方法一是直接利用教材文本。如八下U6 Section B“糖果屋”,本身是劇本,只需稍做修改。方法二是改編教材文本。如八下U1“公交司機和乘客救老人”,U6“愚公移山”和“皇帝的新裝”,九年級U11“幸福者的襯衫”等故事均需改編。
接著研讀課文文本并編寫劇本。劇本與文本意境相符,主題積極向上。如:編寫課本劇“熊貓”,學生第一版劇本和課文幾乎不沾邊,重頭戲是自己設計的壞人偷走熊貓及壞人被警察逮捕。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支架設計,保留壞人偷走熊貓及被捕環(huán)節(jié),重點設計課文中的熊貓在飼養(yǎng)基地的生活,熊貓生存環(huán)境受到破壞,人們種植竹林,專家教育孩子關愛熊貓,社會團體籌款拯救熊貓,熊貓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改善等環(huán)節(jié),各小組分工編寫,最后組長和教師串稿。
(2)排練劇本
課本劇的排練是一種特殊的教學活動,它既是教學,又融入娛樂因素。學生樂意扮演自己感興趣的角色,他們會努力記住又長又難的臺詞,反復排練每個動作。如:排練課本劇“熊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模仿熊貓憨態(tài)可掬的動作。表演壞人偷熊貓時使用夸張的動作,墨鏡、黑披風的外形,搞笑的語言塑造粗魯?shù)男蜗蟆5官u熊貓時用浮想聯(lián)翩的語言展示沾沾自喜,狂妄自大的氣焰。被捕時則運用垂頭喪氣的肢體語言。專家教授學生保護熊貓的知識時同學們躍躍欲試,積極發(fā)言。義賣時熱熱鬧鬧,籌集錢款后同學們歡呼雀躍,與可愛的大熊貓合影時或蹲或站,擺出各種造型的其樂融融的場面通過精心設計,再三雕琢,形象有趣,接地氣,且?guī)в锌鋸埖爻尸F(xiàn)在觀眾面前。學生在一次次排練中不斷提升表演和審美能力。
(3)表演劇本
劇本展演將課本劇上升到新的高度。如學生精心準備的課本劇“糖果屋”先后在學校藝術節(jié)和音樂廳展演。上場前我們根據(jù)舞臺進行道具擺放設計,學生實地彩排,熟悉舞臺。在大操場的藝術節(jié)展演,我們制作的PPT很好地將故事的場景切換和背景體現(xiàn)出來。在音樂廳,沒有投影。我們設計學生舉牌進行場景切換。學生互相打氣鼓勁,密切配合,在眾多家長和學生面前精彩演繹角色,贏得一致好評。學生綜合素養(yǎng)在實踐中得到提升。
3.實踐的結果與分析
(1)課本劇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結果
(2)課本劇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分析
A.課本劇教學的好處。
(a)營造生活化的情境,激發(fā)學生表現(xiàn)欲望和學習熱情。托爾斯泰認為教育的成功之處在于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b)全面培養(yǎng)學生素質(zhì),挖掘潛力,提升校園文化品位。不少學生渴望展示自我。課本劇教學中有的學生當演員或?qū)а?;有的制作道具;有的組織排演,有的籌集、保管服飾道具等,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為校園生活增添色彩。
(c)培養(yǎng)學生不畏困難,精益求精的勇氣,提高團隊協(xié)作能力。如:吳敏同學在反思中寫道:“各種問題層出不窮:表情不到位,出場速度慢,感情不充分……但如果沒有直面風雨的勇氣,又怎能迎接雨后的彩虹呢?一次又一次的修改與完善,在教師的耐心指導下課本劇的進展逐漸步入正軌,我們也漸漸適應了舞臺表演?!毙烀韧瑢W寫道:“在舞臺前面,同學們看到的是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的我們,而在后臺,我們緊張的心情只有演員們能明白,這就是團隊合作的神奇魅力!”
B.課本劇教學存在的問題。
(a)課本劇文本研讀,編寫及彩排時間精力消耗大。
(b)學生課業(yè)緊張,時間有限,戲劇知識不足,對文本研究不夠透徹,經(jīng)常無法充分詮釋作品意境。
(c)課本劇表演很難做到全員上場。一些沒機會或不愿承擔任務的學生收獲較少,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C.優(yōu)化課本劇教學的對策。
(a)課本劇前期組織全班學生進行知識背景準備和戲劇知識學習,如引領學生查閱相關資料等。
(b)課本劇編寫過程減少預設,鼓勵課堂展演動態(tài)生成。如劇本編寫不面面俱到,演出不追求盡善盡美,鼓勵學生即興發(fā)揮,大膽創(chuàng)新。
(c)把握課本劇實施的度和教學效果。實施課本劇教學時應用心挑選合適的文本。既要有助于學生體驗情感,鍛煉能力,又要關注教學效果,確保學生在知識方面有所收獲。
(d)提升教師的學科素養(yǎng)。教師密切關注教育教學發(fā)展動態(tài),積極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提升評價能力。
六、小結
從事創(chuàng)造活動,目光會愈發(fā)敏銳,心會愈發(fā)敏感。在編排和表演課本劇的過程中,學生培養(yǎng)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展示個性化的人格品質(zhì),情感體驗更深刻,思維更活躍。課本劇的合理應用使教與學相得益彰。教師實現(xiàn)實踐性教學,變苦教為巧教,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學生擁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機會,化苦學為樂學,英語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劉瀟.課本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J].課程教育研究,2014(14):51.
[2]范美俊.數(shù)學支架式教學方法探索[J].考試周刊,2007(5).
[3]周敏.拋錨式教學策略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英語教師,2017(21):94-96.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二中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