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程
中正式步騎槍
口徑7.90毫米,槍長1.11米,搶重4千克
配屬的刺刀全長575.5毫米,刀身上484.5毫米,刺刀全重0.75千克
使用7.92×57毫米尖頭彈,初速810米╱秒,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
淞滬會戰(zhàn)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四百人號稱八百人,孤軍奮戰(zhàn)。這里說的第88師就是戰(zhàn)前國軍最精銳的四個德械師之一。
德械師正式名稱應該是“調(diào)整師”,原指國軍在德國顧問的指導下,采用德式編制、使用德式武器以及進行德式訓練的整編師。然而,由于財力有限,當時包括第88師在內(nèi)的大部分德械師,都只能使用根據(jù)德國毛瑟1924式步槍圖紙仿制出的中正式步騎槍。
中正式步騎槍一般被稱為“中正式”,于1935年在鞏縣兵工廠開始試生產(chǎn),原定名稱為“二四式”。因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名中正,字介石,國民政府就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
中正式步騎槍是中國近代第一種制式步槍,生產(chǎn)數(shù)量十分龐大,現(xiàn)在已經(jīng)難以統(tǒng)計具體數(shù)據(jù)。不過,在后來的解放戰(zhàn)爭期間, 人民解放軍部隊也大量裝備該槍。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人民志愿軍有不少戰(zhàn)士仍然在使用繳獲的中正式步騎槍在朝鮮戰(zhàn)場作戰(zhàn)。
去年,以抗日戰(zhàn)爭時期淞滬會戰(zhàn)中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為原型的《八佰》上映了。這無疑是2020年最火爆的影片之一。居中大量手持跟拍長鏡頭帶來的震動、搖擺的畫面,以及老形式攝影機的黑白色調(diào)立即就把小影迷帶到了那個充滿烽火硝煙的抗日戰(zhàn)場上?,F(xiàn)在,我們就來說說電影里中國軍隊使用的各種武器。
駁殼槍
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
子彈初速425米╱秒,設計速度900發(fā)╱分,有效射程50~150米
《八佰》中的原型部隊國軍第88師,雖然號稱德械師,但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德械武器就只有配備給軍官的駁殼槍了。影片中,七班長朱勝忠使用的就是駁殼槍;但在當時,至少要排長以上的軍官才可能配備駁殼槍。
駁殼槍的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因為其槍套是一個木頭盒子,所以在我國也俗稱為“盒子炮”“鏡面匣子”,具有全自動功能的也稱“快慢機”。
駁殼槍由德國毛瑟兵工廠制造,是世界上最早出現(xiàn)的自動手槍之一。在原產(chǎn)地,駁殼槍因為價格高、尺寸大、槍口上跳嚴重等問題,一直不被歐洲各國看好。但是到了我國,駁殼槍卻大受歡迎。原因是大家想出了一個非常簡便的方法,不僅解決了槍口上跳的難題,而且將它轉(zhuǎn)化為全自動速射的掃射優(yōu)勢。一這一方法就是將槍橫著打——當使用者扣動扳機,槍口的上跳作用就能使駁殼槍呈橫向掃射狀態(tài)。
由于大受歡迎,駁殼槍在我國被大量仿制, 從國民政府的兵工廠,到各種隨軍修械隊,甚至是流動的造槍商販。駁殼槍的使用范圍十分廣泛,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朱德總司令,當時使用的就是一支駁殼槍。而影片中,國軍第88師人員使用的駁殼槍,應該是國民政府從德國毛瑟兵工廠購進的原裝駁殼槍。在手槍槍擊的擊錘位置,原裝駁殼槍有個毛瑟廠“MAUSER”的廠標,槍身上刻有“德國制”三個中國字。
蘇羅通ST-5式20毫米高射炮
炮管長2.15米,炮身重80千克,口徑20毫米
最大射高3400米,最遠射程5600米
從《八佰》中我們可以看到, 駐守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還有一門高射炮。在完整的德械師編制中,直屬炮兵營和四個步兵團都計劃下轄一個20毫米高射炮連,各裝備門20毫米小口徑高射炮。這便是大名鼎鼎的羅通ST-5式20毫米高射炮。
蘇羅通ST-5式20毫米高射炮既可以高射又可以平射,所以也被稱為“機關(guān)炮”。這種高射炮可以使用多種炮彈,用于對空射擊時,一般采用高爆、曳光、自毀彈,同時,還可以使用穿甲曳光彈、高速穿甲彈等。
當時,日軍所使用的中型、輕型、超輕型坦克的正面裝甲最厚處不過25毫米,而蘇羅通ST-5式20毫米高射炮平射時使用的高速穿甲彈在100米距離可以穿透50毫米均質(zhì)鋼板;400米距離可穿透30毫米鋼板;在800米距離上,也有對大約20毫米鋼板的穿透力。因此,它對于缺少反坦克武器的中國軍隊來說,意義尤其重大。
不過,由于蘇羅通ST-5式20毫米高射炮是德國技術(shù)、瑞士生產(chǎn),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結(jié)構(gòu)比較復雜、零件加工精細的情況。僅炮身就包括炮管、內(nèi)筒、炮身接筒、閉鎖機構(gòu)、機底等零件。而這些零配件在中國兵工廠根本無法仿制,一旦損壞,必須到原廠購買。
值得一提的是,八路軍在取得了平型關(guān)、陽明堡、七亙村等戰(zhàn)斗的勝利后,國民政府破例調(diào)撥了六門蘇羅通ST-5式20毫米口徑高射炮,第115、120、129師各分得兩門。但是,由于炮彈數(shù)量有限,若要使用,必須要師長親自批準。
三五型火焰噴射器
全重38千克,儲罐內(nèi)混合裝有11.8升十九號燃劑和壓縮氮氣
噴射距離為25~30米
在《八佰》中,老兵“洛陽鏟”用火焰噴射器將從窗戶上進來的日軍燒成火人的一幕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過,也有人質(zhì)疑:在抗日戰(zhàn)爭前期,戰(zhàn)場上是否存在火焰噴射器這種“高大上”的武器呢?
火焰噴射器是一種噴射燃燒液柱的近距離火攻武器。第一支現(xiàn)代噴火器由德國人R.菲德勒于1900年發(fā)明,主要由油瓶、壓縮裝置、輸油管、點火裝置和噴火槍組成。1915年,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場上對陣英軍時,首次使用了火焰噴射器。
實事求是地說,抗戰(zhàn)時期,中國是沒有能力制造和裝備火焰噴射器這種武器的。如果在淞滬會戰(zhàn)中,國軍第88師確實使用了火焰噴射器,那要么是繳獲日軍的,要么是從德國購買的。當時最有名的德制Flammenwerfer 35型火焰噴射器是一種單兵火焰噴射器,簡稱三五型火焰噴射器,它于1934年開始裝備德國軍隊。
有意思的是,在幾乎所有反映二戰(zhàn)的影片中,火焰噴射器都是一打就會爆炸。不過,這顯然是編劇、導演“腦洞大開”的結(jié)果。由于火焰噴射器的罐體要承受住內(nèi)部的壓力,其厚度至少在5毫米以上。同時,由于它是個圓柱體并帶有夾層,二戰(zhàn)中的步槍想打穿它是不可能的。即便是被其他武器打穿,也不過是發(fā)生燃料泄漏而已。再退一步說,即便是泄漏的燃料被點燃,只要罐體內(nèi)的壓力大于外部的壓力,也是不可能發(fā)生爆炸的。
如此說來,包括《八佰》在內(nèi)的很多戰(zhàn)爭片所展示的武器,都與當時實際使用的武器有些出入。不過,這并不妨礙我們欣賞影片,從而更加理解和平的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