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冠青
這兩年,考教師資格證成為不少人的“真香”選擇。2016年,全年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shù)共有260萬人,2017年達410萬人,到2019年則攀升至900萬人。今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日當天,網絡討論熱度更是直接將#教資#詞條送上微博熱搜。
(3月19日 《中國青年報》)
與“教資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教師崗位的意外“爆冷”。在人社部發(fā)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國最缺工職業(yè)排行中,中小學教師首次上榜。熱衷于考“教資”的人,似乎并不都是為了當老師,而是抱著“多一種選擇”的態(tài)度,給自己默默鋪著職業(yè)“后路”。
但是,對個人而言,哪里熱往哪里擠、隨波逐流考證的傾向則未免太過盲目。不少熱衷于“收集”證書的人認為,技多不壓身,證書越多越能給自己帶來奮斗的充實感和未來的安全感。然而很多時候,埋頭考證更多是在制造一種“自己很努力”的假象,也是對當下事業(yè)瓶頸和困境的逃避。
很多時候,人在對當下職業(yè)境況感到不滿時,常常會不自覺地給其他行業(yè)加上一層“美好濾鏡”。比如,在很多熱衷于考“教資”的人看來,老師就意味著“旱澇保收”“到點下班”“不用操心”。殊不知,要想真正做好教育工作,并不如想象中那般輕松。
從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性格特點,到摸索出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教育事業(yè)需要不斷用心灌溉。如果只是抱著對教師行業(yè)的美好想象,缺乏“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熱情和耐心,那么即便最終入行,也難以真正做好這份事業(yè),對教育和自我而言都是一種耽誤。
職場生涯中,人最重要的是做到“認識自己”。與其隨波逐流考證,為自己鋪設可能根本就不會起步的“跑道”,還不如穿過迷霧直面內心,作出更加理性務實的職業(yè)規(guī)劃和人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