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雪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心外二病區(qū),河南 鄭州 450000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患者常見的病癥,患者會出現(xiàn)呼吸困難、體征改變等現(xiàn)象,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由于慢性心力衰竭屬于一種慢性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長期的護理及治療工作,故患者的自護能力直接影響到康復進程。團體活動式延續(xù)護理可保證患者能順利康復,利用一切可用資源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如利用社區(qū)資源、家屬集體參與護理,網(wǎng)絡平臺資源等,在慢性疾病的護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進展[2]。本研究就團體活動式延續(xù)護理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護能力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進行如下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于2018 年6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126 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63 例。觀察組:男34 例,女29例;年齡45~73 歲,平均年齡(62.68±7.46)歲;心功能NYHA 分級:Ⅱ級18例、Ⅲ級22例、Ⅳ級23例;對照組:男32 例、女31 例;年齡45~75 歲,平均年齡(63.16±7.75)歲;心功能NYHA 分級:Ⅱ級16 例、Ⅲ級26 例、Ⅳ級2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心內(nèi)科護理方式:制定鍛煉計劃、飲食指導、用藥指導、健康知識宣導、疾病介紹、心理指導等措施。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團體活動式延續(xù)護理:(1)集中宣導:護理開始前,請醫(yī)院心理專家與疾病專家,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與疾病介紹;(2)建立小組:將所有患者進行分組,每組6~7 例,將病情相仿的患者分為一組,同時依據(jù)每組患者的病情,進行康復知識宣導,幫助患者建立康復體系,同時也對其他患者的康復計劃做一個了解,可互相督促和分享;(3)經(jīng)驗分享:組內(nèi)患者圍繞自身病情進行討論,對于組內(nèi)康復較為順利的病友,進行經(jīng)驗分享,改正自身在康復中的不足,以起到鞏固康復知識的作用,提升患者康復信心,改善在家遵醫(yī)行為;(4)建立網(wǎng)絡分享平臺:組內(nèi)成員可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將自己的日常飲食、鍛煉視頻進行上傳,鼓勵與督促其他病友積極康復,提升自我效能;(5)線下活動:每周在院內(nèi)展開一次健康知識講座,幫助患者強化知識,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同時通過線下互動可以提高患者參與感,感受到自身進步,以緩解患者內(nèi)心壓力。兩組患者均干預3個月。
(1)自護能力:分別于干預前、干預后應用自護能力測量表(ESCA)對兩組患者自護能力進行評定,量表包括自護技能、自護責任感、健康知識水平、自我概念等四個維度,共計43 條目,總計172 分,分值越高自護能力越強。(2)生活質(zhì)量:采用SF-36 量表從8 個維度(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機體疼痛、總體健康狀況、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健康)進行評測,最高100 分,患者健康狀況與分數(shù)呈正相關,分數(shù)越高健康狀況越好。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3 個月護理后,兩組患者ESCA 評分均有所提升,且觀察組ESCA 評分比對照組高,且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ESCA對比(±s) 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ESCA對比(±s) 分
時間護理前組別觀察組(n=63)對照組(n=63)tP護理后觀察組(n=63)對照組(n=63)tP疾病康復知識61.38±3.22 62.78±4.32 2.210 0.029 82.02±4.58 71.22±3.87 14.296 0.000二級預防行為61.01±4.14 62.38±4.43 1.793 0.075 83.78±3.68 73.43±4.17 14.771 0.000自我感念17.58±3.30 18.03±3.02 0.799 0.426 23.05±4.21 20.38±3.02 4.090 0.000健康知識17.07±2.02 17.73±1.73 1.970 0.051 22.01±4.14 19.34±3.06 4.117 0.000自護責任感27.78±3.21 28.07±3.04 0.521 0.604 33.27±4.03 30.61±3.76 2.391 0.018自護技能16.62±4.64 17.14±3.34 0.722 0.472 24.14±4.03 20.02±4.01 5.752 0.000自護總評分98.03±3.26 98.15±3.64 0.195 0.846 122.07±4.17 110.65±4.53 14.722 0.000
經(jīng)3 個月護理后,兩組患者SF-36 評分均有所提升,且觀察組SF-36 評分比對照組高,且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發(fā)展的最終結(jié)局,發(fā)病時病死率較高[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會出現(xiàn)呼吸困難等癥狀,隨著病情加重,可導致心功能下降,造成肺淤血、水腫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4]。而有效的護理方式可以盡可能的幫助患者減輕病癥、加快康復進程。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評分比較(±s) 分
組別觀察組(n=63)對照組(n=63)t P 15.660 5.463 0.000 0.000 tP護理前56.24±7.17 55.65±8.36 0.425 0.671護理后78.27±8.56 63.50±7.76 10.147 0.000
延續(xù)性護理雖然還是一種較為新穎的護理方式,但其護理效果已得到認可,諸多疾病的康復均有延續(xù)性護理的身影,如糖尿病、腦卒中等疾?。?]。延續(xù)性護理的目的不僅為幫助患者緩解臨床癥狀,更是以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延續(xù)患者生命為目的。團體活動式延續(xù)護理,不僅集成了延續(xù)性護理的優(yōu)點,更進一步擴大其優(yōu)勢,充分利用身邊可用資源,促進患者病情盡快恢復[6]。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自護能力的提升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可見團體活動式延續(xù)護理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加強其自我管理能力。通過病友團體式的鼓勵與督促,患者遵醫(yī)行為得到極大提高,自護積極性也有所提高。
綜上所述,團體活動式延續(xù)護理能夠有效提升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護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