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 胡清榮
甘肅省腫瘤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鼻咽癌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放射治療是目前鼻咽癌的主要治療方式[1]。然而,這種治療方法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會對正常組織造成一定的損害,使患者出現(xiàn)口腔黏膜炎、鼻腔分泌物增多、張口困難、皮膚損傷等不良反應,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下降,外在形象受損,疼痛、生活質量下降,給患者身心造成傷害[2-3]。如何使鼻咽癌患者在治療疾病的同時,能更積極、主動的處理好疾病與生命的關系,以提升生命質量、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4],是醫(yī)護人員共同努力的方向。本研究將身心康復訓練應用于放療期間的鼻咽癌患者,觀察對我管理效能感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8 年10月的鼻咽癌放療患者80 例,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18~68 歲;對照組患者年齡23~69 歲;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的健康教育,內容包括出入院、飲食、休息、運動、衛(wèi)生等健康宣教及注意事項。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身心康復訓練。對患者進行集中健康教育,以PPT 的形式圖文并茂的講解,內容包括在原有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增加了身心康復訓練、營養(yǎng)、顳頜關節(jié)康復指導、心理健教、放療期間的自我護理、口腔黏膜的護理方法、鼻腔沖洗器的正確使用、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自信心、認知性癥狀管理技巧、預防皮膚損傷、醫(yī)患及護患溝通的能力等。組建由主管醫(yī)生、責任護士、??谱o士組成的康復訓練團隊,團隊成員與患者共同商討并制定個體化的康復計劃,由責任護士及??谱o士為患者示范、講解相關的健康教育理論及實踐的內容。出院后,由責任護士進行全程跟蹤隨訪直至出院后一個月,根據(jù)隨訪結果再由身心康復訓練團隊成員共同制定相應的計劃,給出專業(yè)的指導與建議。兩組干預時間均為入院至出院后1 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自我效能評定[5]: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CSES),共十個項目,從 1~10 級進行評分,該量表題目少,操作簡單,可廣泛用于患者,總分數(shù)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強。②生命質量測定和并發(fā)癥的觀察兩組患者均通過EORTC[6]生命質量測定量表QLQC30 測評口干、咽痛、張口困難、口腔疼痛等;采用RTOG[7]判斷皮膚損傷的分級。③滿意度調查所有患者均采用我院統(tǒng)一的滿意率調查表,填寫時為收集到客觀真實的數(shù)據(jù),采取匿名的方式,每月填寫兩次,量表填寫完成后立即收回。該表分為不滿意、較滿意、滿意、非常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感比較 干預前自我效能感比較兩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自我效能感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干預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較對照組并發(fā)癥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2.3 兩組干預后生命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的生命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干預后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干預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感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感比較(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40 40 t P干預前 干預后 t P 6.31±1.20 8.66±0.45 -20.102 <0.05 6.28±1.16 7.68±0.33 -15.024 <0.05-0.136 7.004>0.05 <0.05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表3 兩組干預后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干預后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40 40 t P感覺 心理 思維22.36±5.21 23.24±6.15 21.67±4.12 13.68±3.09 16.78±3.99 14.62±3.18 10.975 10.661 10.461<0.05 <0.05 <0.05
表4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例(%)]
身心康復訓練不同于常規(guī)的健康宣教,是指通過一系列干預措施,在護理過程中強調患者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將患者的心理需求、家庭狀況、經濟狀況、對疾病的認知等相結合,以修正患者的自我認知概念,從而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克服因疾病造成的不健康的生理狀況、情緒障礙、心理挫折,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提高自身抗壓能力。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需要利用各種方法研究患者的行為,以改善患者的感覺、思維和行動緩解患者抑郁、焦慮和無助,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加強積極主動地動機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自我效能感評分提高,且觀察組的自我效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身心康復訓練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主動積極地面對疾病。
其次,患者通過身心康復訓練可以保持和增進自身健康,從而改善影響患者與家屬、醫(yī)務人員的交流,增進情感生活,改善社會功能等[8]。住院期間,在整個干預過程中需要患者全程參與并積極配合,出院后由責任護士通過電話隨訪的方式進行跟蹤調查[9],根據(jù)隨訪結果再由身心康復訓練團隊共同制定相應的計劃,給出專業(yè)的指導與建議。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感覺、思維、心理狀況等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可通過身心康復訓練得到明顯改善,從而提升身心康復訓練的能力。干預后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滿意度分別是89%和100%,表明通過身心康復訓練使患者的健康功能及狀況能保持在良好的狀態(tài),同時由于此種方式使患者能夠主動的參與到護理和治療整個過程中,進一步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更加積極、主動、自信的面對疾病與生活[10]。鼻咽癌放療患者因疾病原因導致治療周期較長,容易導致患者情緒、心理上的挫折感,如何使患者快速回復疾病前狀態(tài),對于醫(yī)護人員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
綜上所述,鼻咽癌放療患者采用身心康復訓練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以促進自我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依存性,積極主動地配合醫(yī)務人員完成治療計劃,從而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改善就醫(yī)體驗,提高滿意度及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