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輝,向劍文
(湖南旺旺醫(yī)院病理科,湖南 長沙410016)
三陰性乳腺癌是指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及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均陰性的一類特殊的乳腺癌,具有腫瘤體積大、低分化、增殖指數(shù)高、凋亡細胞多等特點,因此,通常表現(xiàn)為中心壞死以及常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1]。三陰性乳腺癌治療后復發(fā)轉移率高、侵襲性強[2]。由于缺乏明確的治療靶點,三陰性乳腺癌實施靶向治療和內分泌治療效果不佳,且總體生存期短,臨床預后不佳[3]。本研究探討三陰性乳腺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旨在為臨床診斷提供理論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本院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已行改良根治術和術后輔助治療的腺癌患者33例作為研究組,并選取同期收治的非三陰性乳腺癌患者33例作為對照組。研究組年齡21~52歲,平均(37.6±4.7)歲。對照組年齡25~56歲,平均(38.2±4.9)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臨床上確診為乳腺癌,符合乳腺癌手術指征,已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術前臨床分期Ⅰ~Ⅲ期,術后病理提示乳腺浸潤性導管癌,且病歷資料歷完整;②已行免疫組化、熒光原位雜交明確ER、PR、HER-2分型;③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肺癌、肝癌、白血病、淋巴瘤等腫瘤性疾病者;②合并精神分裂癥、重度抑郁、重度躁狂等嚴重精神障礙性疾病難以配合者;③合并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者;④合并嚴重的肝功能或腎功能障礙或其他急癥需緊急搶救處理者;⑤術后隨訪失訪者。
1.2 方法通過免疫組化和熒光原位雜交檢測確定患者分型。ER、PR陰性定義為免疫組化染色陽性細胞<10%。定義免疫組化檢測HER-2(-)和(+)為陰性,HER-2(+++)為陽性,HER-2(++)需進一步行熒光原位雜交(FISH)檢測。參考臨床乳腺癌TNM分期系統(tǒng)對納入的乳腺癌患者進行TNM分期。通過電話、復查等方式進行隨訪,獲取患者無疾病生存期(DFS)和總生存期(OS)的臨床資料,其中從乳腺癌術后至腫瘤復發(fā)轉移、死亡或最后1次隨訪的時間為無疾病生存期;乳腺癌術后患者因任何原因死亡為總生存期。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病理標本大小、TNM分期、復發(fā)轉移情況、DFS和OS。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病理標本大小比較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病理標本大小分別為(3.51±1.39)cm和(3.49±1.43)cm,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兩組術后TNM分期比較兩組術后TNM分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TNM分期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TNM stag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3 兩組術后復發(fā)轉移情況比較兩組術后復發(fā)轉移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復發(fā)轉移情況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4 兩組術后DFS及OS比較研究組和對照組從確診至隨訪截止時間分別為(44.18±6.89)個月和(43.95±6.78)個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DFS為4~56個月,OS為13~57個月;對照組DFS為3~54個月,OS為33~59個月;Kaplan-Meier分析結果顯示,研究組DFS及OS短于對照組(P<0.05)。
乳腺癌是女性高發(fā)的惡性腫瘤疾病,病理類型可分為非浸潤性癌和浸潤性癌[4]。臨床早期無明顯表現(xiàn),或可出現(xiàn)局部腫塊等,部分患者可發(fā)現(xiàn)有局部淋巴結腫大。隨著乳腺超聲的普及,臨床上很多患者為體檢過程中B超發(fā)現(xiàn)局部腫塊后進一步明確診斷確診[5]。相比乳腺良性腫物,乳腺癌治療難度更高,治療過程更加繁雜,治療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更多,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損傷更大[6]。然而臨床上乳腺良性腫物也不能忽視,部分良性的乳腺腫物也有惡變的風險,需定期采用超聲檢查監(jiān)測。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是浸潤性癌中的常見類型,而粘液癌、小葉癌、鱗癌等浸潤性癌較少見[7]。乳腺癌惡性程度高,治療需結合手術、化療、靶向治療等方法,治療時間較長,治療費用較高,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經(jīng)濟負擔和心理壓力[8]。
三陰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的特殊類型,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術后病理標本大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術后TNM分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術后復發(fā)轉移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從確診至隨訪截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無病生存期和總生存期均短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納入的患者均為Ⅰ~Ⅲ期可進行手術治療明確病理診斷,未納入較晚期無法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因此,兩組患者TNM分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值得進一步探討;同時,本研究納入病例較少,需進一步更大規(guī)模的臨床實驗探討。本研究患者隨訪時間最長為59個月,后續(xù)需延長隨訪時間進行觀察,對比研究結果是否會發(fā)生較大的變化。有研究表明,三陰性乳腺癌較非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發(fā)病年齡小[9],而本研究中可能受病例數(shù)影響該指標也不存在明顯差異。三陰性乳腺癌發(fā)病患者通常以絕經(jīng)前、非洲人種常見,具有高度的侵襲性和病理分級,細胞增殖惡性程度高,Ki-67增殖指數(shù)、有絲分裂指數(shù)較高,p53陽性率高,通常易合并血管神經(jīng)侵犯,長時間隨訪中該類患者家族史較常見[10-11]。Ki-67增殖指數(shù)是衡量乳腺癌臨床病理參數(shù)以及預后的重要指標,其表達水平隨細胞周期發(fā)生變化,在靜息期G0/G1期細胞低表達,在活躍期如G2/M/S期高表達,因此,可作為乳腺癌獨立的預后和療效預測因子。
綜上所述,三陰性乳腺癌患者術后病理標本大小、TNM分期、復發(fā)轉移情況與非三陰性乳腺癌患者比較無明顯差異,但DFS及OS更短,腫瘤惡性程度和術后病死率更高,值得臨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