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程芃
內(nèi)容提要: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寫于謫居黃州時期。多位學者對這一時期蘇軾的書風進行了研究,對于其晚年的書法風格卻少有談及。在這一時期,蘇軾在書法創(chuàng)作上頗有建樹,書風相比前中期有所不同。本文通過對元豐五年(1082)《黃州寒食帖》與元符三年(1100)《渡海帖》進行對比分析,梳理出蘇軾晚年書法風格的轉變脈絡。
關鍵詞:《黃州寒食帖》;《渡海帖》;風格變化
一、《黃州寒食帖》與《渡海帖》的比較
(一)“窮變態(tài)于毫端,合情調(diào)于紙上”
《黃州寒食帖》又名《寒食帖》或者《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個年頭的寒食節(jié)所作。橫約34厘米,縱約18厘米,行書,其17行,129字,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F(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從書法風格上來看,其書風一改前期的清秀瘦勁,融入顏真卿、楊凝式等人的風格,形成了獨特的、圓潤豐腴的書法特點。在章法上,行距較為開闊,字距較為緊密,整體疏朗但又不悶塞,“自我來黃州……兩月秋”,此三行字形優(yōu)雅,氣息靜謐。之后到“蕭瑟……水云里”,情感越發(fā)濃重,節(jié)奏漸次加快,字組中連帶逐漸增多,字形也大小不一。最后寫“破灶燒濕葦……死灰吹不起”,使作者的情感達到了頂峰,筆致自然沉著,行筆速度也隨著情感的升華而逐漸加快,墨色的濃淡干濕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字形參差不齊,忽大忽小,各隨其異,筆隨心動,自然婉轉,好似作者要把內(nèi)心的不快——表示出來。這也體現(xiàn)出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凡推求”的思想。
(二)“不矜而妍,不束而嚴,不軼而豪,蕭散容與”
蘇軾晚年的書法作品有《渡海帖》《邂逅帖》《豐樂亭記》《與歐陽推官書帖》等,其中以《渡海帖》最能代表其晚年的書風?!抖珊L肥窃辏?100)蘇軾被詔徙廉州,路過澄邁時,給友人趙夢得留下的札記。它只是一通尺牘,因其有“渡?!倍侄妹?,又因卷尾有“夢得秘校閣下”諸字,亦稱《致夢得秘校尺牘》或《致夢得秘校書》,是蘇軾晚年書跡之代表。此帖橫約40厘米,縱約28厘米,行書12行,其88字,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從書法風格上來看,通篇用墨豐腴,隨意無羈,不計工拙,一氣呵成,反映了作者即將北歸時的喜悅心情;章法整飭平實,字距與行距都較緊密,但又不顯呆板;用筆則筆筆老辣精到,情真意切,線條古拙生澀,變化多端;字形一反慣常的扁平,而取縱勢。通篇不考慮章法的錯落,不計較筆畫的精到,一切順其自然,有感而發(fā),抒發(fā)了他一邊歸心似箭,一邊又夾雜著對友人不舍的矛盾心情。
二、由“天真爛漫是吾師”至“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從中年巔峰時期的《黃州寒食帖》到晚年時期的《渡海帖》,這期間蘇軾的仕途可謂坎坷,但是這并沒有把他擊垮,而是從中不斷地豐富自己,把情感升華到極致。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他晚年的書風里。雖然我們無法想象,在時隔18年后,東山再起的蘇軾內(nèi)心是怎樣的,但當他面對復雜惡劣的環(huán)境時,也成就了沉著痛快的書法風格。
我們根據(jù)字帖來具體分析蘇軾兩個時期的書法風格。在用筆上,《黃州寒食帖》豪壯勁健,妍麗姿媚,似乎是悉心之作;而《渡海帖》信手而成,卻天趣盎然。結體上,《黃州寒食帖》字形變化不一,大小錯落有致,大如“灶”“里”“年”,小如“不”“萬”“白”;《渡海帖》字形大小變化較小,與其整飭平實的章法相呼應。章法上,《黃州寒食帖》自右到左,由密到疏,由靜到動,體現(xiàn)了起伏跌宕、變化萬千的特點;《渡海帖》整體風格平實,節(jié)奏起伏較小,這體現(xiàn)出了蘇軾晚年成熟的表現(xiàn)手法以及超塵拔俗的書法風格。
此外,筆者發(fā)現(xiàn)《渡海帖》出現(xiàn)了過多的折法筆畫,例如“宿”與“宜”的寶蓋頭,以及“?!钡臋M折鉤。元代書家郭畀題跋云:“東坡先生中年愛用宣城諸葛豐雞毛筆,故字畫稍加肥壯。晚歲自儋州回,挾大海風濤之氣,作字如古槎怪石,怒龍噴浪,奇鬼搏人?!薄肮砰豆质闭菍Υ颂P法的準確描述。由此推斷,這類筆畫的出現(xiàn)是在蘇軾被貶到海南之后所形成的一種新的書法風貌,這也是他書風的最后一次改變。
在書法風格上,蘇軾表現(xiàn)出一種沉著的特點,這可能與他晚年生活的環(huán)境以及受禪道思想影響有關。首先,北宋時期海南天氣惡劣,政治、經(jīng)濟、教育也比較落后。這就導致了蘇軾交往的對象基本都是一些道士與和尚,談論的話題也都是圍繞禪道思想,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蘇軾的書法風格,形成了他晚年純真又瀟灑的書風。其次,蘇軾仕途大起大落,如此絕望的現(xiàn)實使他只能通過禪道思想來尋求心靈的慰藉。有學者說:“蘇東坡三年海南生涯中,心理情感上經(jīng)歷了絕望、寂苦、適應、調(diào)節(jié)、融合、熱愛的過程?!睆慕^望到熱愛,正是蘇軾在禪道思想影響下的轉變,而這個轉變成就了他晚年沉穩(wěn)的書風。李之儀在《跋東坡帖》中云:“東坡從少至老所作字,聚而觀之,幾不出于一人之手。”這句話是說,把蘇軾從年輕時到年老時的作品放在一起觀看,就會發(fā)現(xiàn)幾乎不是出自一人之手。這說明了他永不止息的創(chuàng)新精神。
三、小結
綜上所述,通過對蘇軾中年時期《黃州寒食帖》與晚年時期《渡海帖》進行對比分析,直觀地為我們展現(xiàn)了他書風微妙的變化,讓我們感受到蘇軾在歷經(jīng)歲月的滄桑和生活的磨礪后所形成的一種沉著的書風。我們在欣賞他的書法作品時,不要忘了他“筆禿干管,墨磨萬錠”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