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睿
[摘 要] 現(xiàn)有的科技漢語教材數(shù)量較少且教材建設發(fā)展緩慢。本文對近15年適用于來華理工科學歷留學生的9套科技漢語教材進行考察,總結出其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以功能為綱、以語塊為功能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的科技漢語教材編寫新思路。在重點講練功能語言形式的同時,通過課文和相關練習,也兼顧基礎學科的知識和科技專門詞語的漢語表達法,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技漢語水平。
[關鍵詞] 科技漢語教材;功能;語言形式;學科知識;科技詞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4-0074-03
來華學歷留學生,特別是理工科學歷生,在入系學習后,要用漢語閱讀教材、聽課、完成作業(yè)、完成畢業(yè)論文。怎樣使其漢語水平滿足專業(yè)學習的需要,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萍紳h語課能幫助學生們掃除專業(yè)學習的語言障礙,而作為體現(xiàn)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的科技漢語教材,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質量。與通用漢語教材相比,科技漢語教材數(shù)量較少,發(fā)展緩慢,且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和指導思想。因此,科技漢語教材建設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亟須進行的。
一、現(xiàn)有科技漢語教材存在的問題
本文考察了近15年內(nèi)出版的適用于來華理工科學歷留學生使用的9套(12種)科技漢語和科普漢語教材,如表1所示。
其中,閱讀教材5種、綜合性教材4種、聽記教材1種、聽力教材1種、聽說教材1種。按照類型分類可以得出如下統(tǒng)計圖。除一種教材偏重于專業(yè)知識的練習外,其他教材均以語言形式和詞匯的學習為主,也包括課文所呈現(xiàn)的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和聽、讀、說、寫等技能訓練。總的來說,聽、讀類輸入型訓練多,說、寫類輸出型訓練少,呈現(xiàn)出讀>聽>說、寫的特點。下面總結歸納這些教材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一)課文編排以學科話題為綱
以上9套教材中,有8套是以專業(yè)或話題為綱進行編排的,區(qū)分數(shù)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生物等專業(yè)領域;每個專業(yè)選取一個或幾個話題的一到兩篇文章作為課文,每課一個話題;在課文后是生詞表、語言點解釋和練習。以專業(yè)知識或話題為綱的教材都是從課文中學習詞語、語言形式、了解專業(yè)知識,注重知識的學習或篇章的整體理解和個別詞匯的練習,語言形式本身的學習和訓練比較散漫,缺乏系統(tǒng)性,不利于學習者掌握。而《科技漢語讀寫教程》和《科技漢語聽說教程》是僅有的以功能為綱的科技漢語教材,重視語言功能項目和體現(xiàn)功能的語言格式。
(二)課文選材科普性強
課文選材方面,從學科看,所考察的教材都會涵蓋數(shù)學、物理、化學、計算機學科,科普閱讀教材涉及的學科范圍會更廣一些。學科過多的話,與學生專業(yè)不相關的學科對學生用處不大,浪費時間,還會降低學習積極性,而且基礎學科的內(nèi)容相應被壓縮,專業(yè)詞匯的復現(xiàn)率有限,也難以達到教學目的。從文體看,有的教材都是科普性質的文章,也有的教材科普體和科技體的課文都有??破阵w文章專業(yè)詞語少且專業(yè)性較弱,語言風格上與專業(yè)漢語存在一定差異,無論在專業(yè)知識還是語言形式上與大學教材的銜接性都較差,學生學習這樣的課文很難達到為專業(yè)學習掃清語言障礙的目的。
(三)語言形式講練不足
有的教材側重于提升專業(yè)知識、學習專業(yè)詞匯,并安排了大量相關練習,如《科技漢語中級教程》。所考察教材中,有2/3是閱讀、聽力、聽記、聽說等技能訓練教材,這類教材重點訓練學生對篇章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以訓練聽、說、讀的技能為主,缺乏對具體語言形式的教學和操練。其中有一些教材對一些常用語言格式、句式、語法詞雖有所體現(xiàn),但條目較少,或者只有解釋和例句,有針對性的練習很少。一部分教材通過課后的專門欄目展示一些科技漢語相關知識,如科技詞匯的構詞特點、篇章特點、長難句分析、功能表達法等,但同樣缺少練習的支撐。
當然,也有一部分綜合性教材是注重語言形式的講解和操練的,但也存在練習環(huán)節(jié)題目較少,不夠系統(tǒng)等問題,或者更突出個別詞語或近義詞的辨析,而缺乏對句式和句子結構的講練?!犊萍紳h語閱讀教程》每一課中都有難句解讀板塊,分析長難句的句式結構,提煉出句干,這種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二、科技漢語教材編寫理念
教材的內(nèi)容和設計編寫應以切實滿足學生的需求為出發(fā)點,力求使教學效果最大化。學生進入專業(yè)學習之前,需要具備中學階段的基礎學科知識和一定的漢語語言能力??萍紳h語課的教學目的不是教學生專業(yè)知識,而是提升他們的科技漢語水平。基礎學科知識是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學生需要學習的是已有知識的漢語表達法,主要是科技專門詞匯的漢語表達法。另一方面,學生要學習科技漢語的通用表達法,包括虛詞的用法、常用搭配和短語、句式結構、篇章組織形式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用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和語言知識完成專業(yè)學習。因此,科技漢語教材要體現(xiàn)知識的基礎性和語言的通用性。
(一)以功能為綱編排教學內(nèi)容
功能指語言使用者通過特定的語言形式來表達思想以達到交際目的。科技漢語的內(nèi)容反映科學技術的研究成果,闡明事物的概念、性質、特征、功能,敘述事物發(fā)展的過程,論證自然規(guī)律。因此,從科技文章中可以提取出大量的功能,如:定義、分類、舉例、原因、條件等等。而且,多數(shù)功能項目具有普遍性,在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語篇中都會出現(xiàn)。另外,由于科技語體規(guī)范性強,語言使用具有很強的慣例性,表達功能項目的語言形式相對固定。以功能為綱編排教學內(nèi)容,更能切合學生的需要,使學生能夠快速且有針對性地了解一種語言形式所要表達的意義,以及在什么情況下要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目前,還沒有科技漢語功能大綱。所以,功能項目在立項時,可以從通用功能大綱中找到科技文體相關的功能項目。功能-意念概念的最早提出者Wilkins威爾金斯在其《意念大綱》中把意念范疇分為語義—語法范疇和交際功能范疇兩大類交際功能范疇下又細分為八個范疇,在每個范疇內(nèi)部再細分為若干小范疇,這些小范疇下再細分為意念(功能)項目[1]。其中,與科技文體相關的主要是“道義的評價”“論證”和“理性地探究和說明”。趙建華主編的《對外漢語教學中高級階段功能大綱》共有152個功能項目,分為七大類[2],其中,與科技文體相關的主要是“對客觀情況的表述”和“對理性認識的表達”兩類。
杜厚文編著的《基礎科技漢語教程——聽說課本(下)》總結了如定義、比較、因果、條件、分類、變化等21個功能項目的表達法;白曉紅主編的《科技漢語讀寫教程》和韓志剛主編的《科技漢語聽說教程》直接以語言功能為綱來安排教學內(nèi)容,提煉出定義與說明、分類與舉例、事物的構成、事物的變化、因果聯(lián)系等15個語言功能項目。
李泉總結了功能立項應依據(jù)的五條原則:義類性、標志性、高頻性、實用性、類推性[3]。義類性指功能必須具有概括性的交際目的或交際作用的意義類別。標志性指功能的表現(xiàn)形式或手段必須具有標志性。這兩項是確認功能的兩條根本原則。從語言教學和語言學習的角度看,應選擇那些高頻的、對學習者有實際價值的、使學習者能夠舉一反三地“利用語言做事”的功能項目。
參考以上通用功能大綱中與科技文體相關的功能項目以及現(xiàn)有科技漢語教材中出現(xiàn)的功能項目,根據(jù)李泉提出的功能立項的原則,結合科技漢語的特點,選取普遍存在于各學科專業(yè)領域的語篇中的功能項目進行立項,最終確立了15個科技漢語基本功能項目:定義、分類、舉例、目的、原因、比較、條件、關系、方法、位置、變化、作用與影響、推論總結、過程與結果、解釋說明等。每課重點教學一個功能項目,具體結構安排為:功能項目介紹—功能語言形式講練--課文--課后練習。
(二)以語塊作為功能項目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語塊是語言中的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塊結構,兼具詞匯和語法特征[4]。科技漢語含有大量固定短語、常用搭配、句子框架等,這些都屬于語塊的范疇。根據(jù)我們對科技語篇的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句子可以拆分為若干個語塊,或若干個語塊和少量詞,也就是說,句子中的多數(shù)詞可以集結為語塊,只有少數(shù)詞無法進入語塊。從認知的角度來說,學習者對語塊整體輸入、整體輸出,能夠減輕理解記憶的負擔,克服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提高語言記憶和產(chǎn)出的速度、準確性和流暢性[5][6]。我們也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功能項目都可以通過語塊形式來體現(xiàn),因此,以語塊作為功能項目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每一項功能項目都可以用多種語言形式來表達,因此需要對進入教材的語言形式進行篩選。在篩選時,應遵守典型性和高頻性的原則。典型性是基本原則,即所選語塊能反映出該功能項目的基本特性。在此基礎上,選擇那些出現(xiàn)頻率高的語塊??梢越柚Z料庫,輸入關鍵詞,尋找含有該關鍵詞的能表達對應功能的結構形式,根據(jù)不同結構形式出現(xiàn)頻率的高低進行篩選。有一些非語塊形式的詞,同時具有典型性和高頻性,也不應被排除在外。
在展示語言形式時,結構相似或者含有相同的語義核心詞的可以歸為一個條目。如“定義”功能下的“把……定義為”“將……定義為”“……被定義為”可以列為一個條目;“稱……為……”“把……稱為”“統(tǒng)稱為”可以列為一個條目。這樣更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另外,可以適當分析同一功能項目下不同形式之間的異同,如“分類”功能下的“一般分為、可以分為、大致分為、主要分為”;“推論總結”功能下的“由此可見”“由此可得”“由此可知”“由此可證”。最重要的是給出所列語言形式出現(xiàn)的語境——例句,以便于學生理解語言形式的用法和體會語言形式之間的不同之處。Tom Hutchinson & Alan Waters用一個公式來表示結構和功能之間的關系:結構+語境=功能[7]。也就是說,結構形式需要在特定的語境中才能體現(xiàn)其功能。在選取例句時,首要的原則是真實性。只有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其次是多學科性和內(nèi)容基礎性。語言形式通用性強,可以從多個學科選擇例句,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科技詞匯量,內(nèi)容應是基礎學科的基礎知識。
(三)課文要體現(xiàn)語言形式的典型語境和科技基礎知識
課文的作用,一方面,課文要體現(xiàn)本課功能語言形式的典型語境。在語言形式講解時給出的例句體現(xiàn)的是句子層面的語境,而課文可以同時提供句子層面和篇章層面的語境。課文所提供的語境應完整、恰當?shù)伢w現(xiàn)出本課的功能項目和該功能項目下語言形式的使用特征。每一課可以選取2-3個短小的語段,每個語段展現(xiàn)一種典型語言形式。另一方面,課文要展現(xiàn)基礎學科知識,包含基本科技詞匯,使學生將已知的科技知識和概念等從母語向漢語轉化。此外,通過課文,學生還應學習到除功能語言形式外的其他常見的通用語言形式和詞匯,了解科技語篇特點。
課文要同時滿足以上幾點要求,給課文選材提出了不小的挑戰(zhàn)。在選擇語段時,要遵循以下原則:材料真實性、內(nèi)容基礎性、語言科技性。首先,要選擇真實的語言材料,可以從教材、論文、著作或科技語料庫中選取。其次,選取的內(nèi)容要以基礎知識為主,盡量選擇中學階段的內(nèi)容,涵蓋科技基礎詞匯。最后,語言要具有科技性,即應選擇科技體而非科普體的語言材料。有一些中學課本,文體比較接近于科普體,與大學專業(yè)教材的語體有差異,所以,應盡量選擇那些符合大學教材的文體形式的語言材料。
(四)對學科知識、科技詞匯和語言形式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
教材應通過多樣的練習對學科知識、科技詞匯和語言形式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提升學生的科技漢語水平。學科知識的練習包括對課文中的學科知識的理解性和應用性練習,如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選擇、判斷、填空、回答問題、動手實踐、閱讀擴展等,目的是鞏固復習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對科技專門詞語和表達方式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對科技詞匯的專門練習主要側重于詞匯的構成特點,如:根據(jù)詞綴寫詞語、根據(jù)構成方式組合術語、專業(yè)術語給全稱寫簡稱或給簡稱寫全稱等。語言形式的練習包括識記練習和應用練習。在語言形式講解部分和課后都設置練習題目。在每一個條目的語言形式講解舉例后,設置完成句子、組合成句、造句等應用性練習,使學生迅速掌握該語言形式的用法。課后的綜合練習包括識記、辨析以及綜合運用練習,如:在語段中找出目標語言形式、語言形式結構的替換與擴展、語言形式填空、改寫、段落寫作等。通過一系列練習讓學生完全掌握語言形式的結構和用法,并認識到同一功能項目下不同語言形式的意義和用法的異同。
除了每一課的練習,也應在最后設置多個功能項目下的語言形式的綜合練習,以加深學生對語言形式的記憶,提高他們對語言形式的綜合應用能力。題型如:功能項目與語言形式配對、從語篇中識別表示不同功能的語言形式、不同功能語言形式的填空練習、閱讀理解練習、綜合運用各種功能語言形式完成寫作練習等。
三、結語
我們主張科技漢語教材編寫以功能語言形式的講練為主線,包括對語言形式的解釋、例句展示語境、語言形式運用練習、課文呈現(xiàn)語境、語言形式綜合練習等。而另一條線是基礎學科知識和基礎科技詞匯,通過課文內(nèi)容呈現(xiàn)基礎學科知識和基本科技概念的漢語表達法,并設置針對課文內(nèi)容的練習和科技詞匯構詞方式的練習。除了教材中的語言形式,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在教材基礎上自主探尋,布置課前或課后任務,讓學生自主從語言材料中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某一功能項目的語言形式及其出現(xiàn)語境,并在課上展示,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并能對語言形式更好地記憶和應用。
參考文獻:
[1]俞約法.功能法的綱領性文件——威爾金斯的《語法大綱、情境大綱和意念大綱》一文內(nèi)容述要[J].國外外語教學,1980(3):6-14.
[2]趙建華.對外漢語教學中高級階段功能大綱[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3]李泉.第二語言教學中的功能及相關問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6):90-94.
[4]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 the State of ELT and a Way Forward[M].England: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1993.
[5]Pawley, A. & Syder, F.H. 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 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 [A]. In J. C. Richards & R. W. Schmidt (eds.),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C]. New York: Longman,1993.
[6]Howarth, P. Phrase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J]. Applied Linguistics,1998(19/1):24-44.
[7]Hutchinson, T. & Waters, A.特殊用途英語[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