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趙蕓立
北京的河道在功能上經歷了從自然河道-漕運水系-濱水游憩空間的變遷過程。從內容上也從原始的橋梁、河閘等運河構筑物,演變成后來的樓閣、寺廟、宅園等建筑群。這些河道文化遺產是在一定歷史背景下形成的產物,具有一定的時代價值與時代特征。但隨著時代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原本的寺廟、樓閣等漸漸失去其原有功能屬性,淹沒在高樓大廈中,如同一個個凝固的時間。
文化遺產與社會相隔離,并與居民生活相割裂,不利于其文化價值的傳承。更重要的是,部分文化遺產長期被個人、組織等不合理占用,由于建筑年代久遠,周邊環(huán)境差,部分文化遺產周邊甚至慢慢發(fā)展成城中村、棚戶區(qū)等,導致文脈價值被置換,文脈的歷史性、延續(xù)性遭到破壞。
延慶寺位于北京長河沿岸,海淀區(qū)萬壽寺路22號。東側緊鄰萬壽寺,西側鄰近廣源閘,屬于私廟?,F僅剩些許斷壁殘垣與幾株古樹,淪為名副其實的大雜院、城中村。
2.2.1 長河風貌歷史變遷
長河的變遷側面反映了北京的變遷歷史(見圖1)。這里曾經是熱鬧喧囂的碼頭,皇家御用的水上航道,歷代皇室巡幸及進行佛事的重要場所,留下無數古跡名勝、園林古剎和詩詞歌賦。直到清朝滅亡,封建帝制覆滅,長河的繁華與尊貴也因此一落千丈,不復當年之勝景,部分寺廟遺產甚至成為民居。新中國成立后,長河經過多次綜合治理,才演變成現今的游憩性景觀河道(見圖2)??梢哉f,近現代長河的變遷從側面反映了北京近現代社會的變遷。在北京市區(qū)內的諸多河流水系中,長河的歷史文化價值具有其獨特性。
2.2.2 延慶寺周邊歷史沿革
據1997年版的《北京寺廟歷史資料》記載,延慶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5年)?;实塾斡[長河水道途中在萬壽寺休憩時,延慶寺是一般官員用于小憩的場所。
通過查閱資料及實地走訪調查,改革開放前延慶寺區(qū)域發(fā)展相對遲緩,住區(qū)主要為舊街區(qū)原住住戶模式,并且由于延慶寺和萬壽寺等寺廟遺產的保留使該區(qū)域的人文氣息濃厚。到21世紀初,區(qū)域周邊城市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大量新建居住區(qū)興起,但也導致該區(qū)域棚戶區(qū)內的居民生活條件與周邊新建居住區(qū)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該區(qū)域棚戶區(qū)內的原住居民逐步搬遷,外來租賃用戶逐漸成為居住主體,人口類型多為流動人口,由于棚戶區(qū)內部缺乏管理,私搭亂建行為猖獗,最終演變?yōu)槿缃衩逼鋵嵉摹按箅s院”(見圖3)。
目前,延慶寺院內的內部結構早已面目全非。曾經的正殿和偏殿等,由于歷史原因早已被個人占用且所有住戶都沒有產權,以長期“臨時居住”的形式在此生活,整個延慶寺與周邊的私搭違建、棚戶建筑融為一體,成為一個文化的傷疤,僅能從山門及東側門處看到些許氣息尚存的歷史感(見圖4,5)。
圖1 歷朝代長河變遷
圖2 長河沿岸文化遺產及景觀節(jié)點現狀
圖3 延慶寺棚戶區(qū)現狀
圖4 延慶寺偏殿現狀
圖5 延慶寺東側門及山門現狀
延慶寺地理位置優(yōu)越,西側緊鄰北京西三環(huán),周邊資源豐富,毗鄰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國家圖書館、紫竹院公園等大型公共設施及公園綠地,亦鄰人濟山莊、中海紫金苑等現代居住區(qū)。相較北京較為偏遠的城中村,其地理位置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而與周圍高速發(fā)展的繁華商務區(qū)相比,低矮閉塞的延慶寺棚戶區(qū)仿佛是城市“孤島”。
棚戶區(qū)周邊交通相對便利,有多條公交線路,同時鄰近北京地鐵4號線、9號線及在建的地鐵16號線。相較場地外部,棚戶區(qū)內交通不便,無法滿足消防及疏散的安全要求,存在安全隱患。
為對延慶寺村居住情況進行全面、直接、準確的了解,選擇調查問卷、走訪詢問、居委會調查、文獻查閱等方式進行深入調查,以期對調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得到最精準的數據,全面了解棚戶區(qū)居民的居住情況及其對居住環(huán)境的滿意程度。
延慶寺棚戶區(qū)居民的人口組成及相關概況的調查如圖6所示。
根據對村內棚戶區(qū)居住人口調查可得:①延慶寺棚戶區(qū)人口密度極大;②從人口年齡組成上看已屬老齡化社區(qū);③延慶寺棚戶區(qū)絕大多數為外來流動人口,在本地居住時長較短,一般為3~5年,本地人口極少,外來人口多以個體經營、打工為主,多數從事體力勞動;④大多數居民選擇住在這里,是因為周邊工作機會相對較多,而且租金較低,符合其經濟實力。
結合調查問卷及走訪調查方式對延慶寺棚戶區(qū)居民滿意度進行研究,主要包括交通狀況、治安管理和居住情況等,如圖7所示。
結合圖7分析得出:①對于內部交通的便捷程度滿意度很低,主要是由于住區(qū)周邊道路過于狹窄,公交不方便進入,居民需要走很遠才能使用公共交通;②對于環(huán)境衛(wèi)生狀況滿意度極低,缺少環(huán)境維護和日常管理;③絕大多數居民對于居住面積、居住環(huán)境表示不滿,希望居住環(huán)境可有所改善,但限于目前個人的經濟實力,短期內尚不允許馬上改善自身的居住條件;④延慶寺棚戶區(qū)周邊缺乏公共空間及運動設施,更缺乏開敞綠地,部分居民對此很不滿意。
由于私搭亂建及現狀人口密度影響,延慶寺棚戶區(qū)內建筑用地極其緊張,街巷建筑之間隔離不足2m,居民出入極不方便。棚戶區(qū)內的建筑經歷多年變遷與風雨侵蝕,多數墻面遭到腐蝕、損壞嚴重,存在安全隱患,如圖8所示。
圖6 延慶寺棚戶區(qū)居民性別、年齡、勞動力、戶籍、居住時長、居住原因調查結果
圖7 居民各項滿意度調查結果
圖8 棚戶區(qū)內建筑現狀
延慶寺周邊是長河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規(guī)模改造會破壞其歷史價值。通過微調改善空間機制,對延慶寺棚戶區(qū)進行有機更新,可改善居民居住環(huán)境,改良城市風貌,是對文化遺產最大的尊重。
通過對公共、私人空間的劃分,明確空間權屬,清理出公共空間;同時對建筑進行詳細評估,篩選出拆除、改造與修復的建筑;對場地內的違建和私搭亂建進行拆除和騰退;對一些建筑結構基本完好但配套設施不全的建筑進行微改造修復,如圖9所示。
保留延慶寺唯一遺留下的山門作為場地文化歷史標志;保護延慶寺場地內的古樹,營造更好的植物景觀,體現場地古老的文化氛圍;修復原為延慶寺方丈僧人住宿的幾座清代遺留建筑,作為文化科普博物館,向人們講述場地的歷史,如圖10,11所示。
圖9 改造前后肌理對比
打破居住區(qū)封閉界面,將公共空間與居住空間聯(lián)系起來,形成互動共享的人性化社區(qū)。針對當地居民公共生活極其匱乏的現狀,設置休閑、娛樂、可停留的小場地,激發(fā)場地活力。由于場地內部多數建筑入口空間狹小,磚墻結構完全隔離室內外聯(lián)系,所以選用柵欄、木板等材料打造小尺度景觀并進行柔化處理,如圖12所示。
整治沿街商戶,營造長河沿岸商業(yè)氛圍,提升景觀風貌并吸引更多的人流;激發(fā)地塊內居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與參與度,采用居民共建方式對棚戶區(qū)進行改造與修復,打造兼具歷史文化教育與商業(yè)活力的宜居生活范例。
圖10 保留與修復延慶寺山門
圖11 保留古樹、修復歷史建筑
圖12 街道空間改進及休閑場地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