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 郝 嘉 賈紅旗
地形指地表各式形態(tài),具體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物體共同呈現(xiàn)的高低起伏狀態(tài)。我國國土廣闊,地表形態(tài)多樣。在大自然中,不同地形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平緩地形展現(xiàn)一眼萬里的開闊;在盆地中,四周山體圍合,凸顯空間圍合感;在坡頂及山峰上,可眺望遠方,自身成為周邊的視覺焦點。在園林設計中,地形是重要的設計基礎及要素。
古今中外,園林設計離不開地形設計。我國古典園林尊崇“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觀點。意大利古典園林以臺地式園林聞名于世,水系結合臺地式地形的跌落,美觀有序。我國的造園名著《林泉高致》中有“山得水而活,水以山為面”的說法[1]。在現(xiàn)代園林設計中,地形設計與控制也是城市公園設計的重要部分,地形設計是平面轉化為三維空間的重要手法,對增強游覽者的視覺沖擊和空間感受具有深刻作用[2]。城市公園地形景觀設計時需考慮城市的實際情況,如地形復雜的區(qū)域可建造自然風光公園,而地形平坦的城市可建造休閑廣場[3]。
沁河郊野公園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復興區(qū),屬于城市帶狀公園,是城市公共綠地的一種。帶狀公園是指沿城市道路、城墻、水系等走向,有一定游憩設施的狹長形綠地,是區(qū)域人群集中的場所,分為軸線帶狀、濱水帶狀、路側帶狀、保護帶狀、環(huán)城帶狀4類。沁河郊野公園1期依托沁河流域,屬于濱水帶狀公園;沁河郊野公園景觀大道段依托主園路,屬于路側帶狀公園。河道及主園路兩側的綠化空間,滿足快速通行和休閑漫步的功能。地形設計過程中,結合市政路網(wǎng)分布、沁河郊野公園主要入口及園博園的出入空間,著力打造沁河郊野公園的重要節(jié)點,形成本公園的記憶點。
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地形是指小尺度水平面變化,其中起伏最小的地形稱為微地形[4]。微地形按表現(xiàn)形式可分為自然式和人工式。自然式微地形是指在利用原地形的基礎上進行適宜改造,創(chuàng)造自然的微地形景觀,或通過人工手段創(chuàng)造或模仿自然地形景觀。以下簡要介紹2處重要節(jié)點的微地形處理方式。
1)入口和Logo場地 設計微地形抬高Logo構筑物,使入口構筑物更高聳醒目,并結合種植將入口建筑掩映在Logo背后。入口空間兩側分別設計微地形,喬灌木種植于坡地上,強化抬高的地勢,圍合入口空間,形成強烈空間氛圍。
2)紫薇廣場節(jié)點 作為景觀大道連接園博園的出入口之一,是北段重要景觀節(jié)點。在十字路口空間設計微地形,不同高度的景墻與條石結合微地形走勢設計,高低錯落,使節(jié)點的景觀節(jié)奏更生動。
道路兩側綠化空間狹長,若為平原地勢,地形缺乏起伏,景觀感受單調,且較難形成視覺焦點,道路兩側景觀視線一覽無余,缺乏景觀趣味性。景觀大道段主園路兩側設計微地形,高低起伏,前后錯落。道路兩側的景觀視線時而遮擋,時而敞開,景觀感受更豐富,更具趣味性,且更自然生態(tài)。利用微地形圍合私密空間、開敞大草坪空間、大草坡空間、溪流池塘空間等,使全園擁有多種空間類型。道路兩側微地形為土丘式。土丘式地形即指園林中因土方堆積或地形變化而形成的具有一定面積的土堆(見圖1)。在大園區(qū)造景和公路兩側綠化中最為常見,本項目土丘高度多為1~3m,因其可能是外來土,土質相對松散,需注意固土問題,常見措施為植物固土、格構梁固土、擋墻固土等,本項目以植物固土為主。土丘設計需注意土壤特性、立地固土條件和植物種植要求,保證其符合設計規(guī)范[5]。
平地或平原使人感覺缺少視覺中心,缺乏隱私性,景觀視線略顯單調。但這種平坦開放的空間屬于中性景觀,穩(wěn)定性強,限制性小,常給人寧靜致遠的景觀感受,同時也可利用較大空間作為集散場地。
坡地或山林丘地給人靈動感,既不毫無波瀾,又不波瀾起伏,與水景聯(lián)系在一起,更能體現(xiàn)靈動之感。古典園林常用堆山疊石、引水開池形式,使之“有高有凹,有曲有伸,有峻而懸,有平而坦”[6]。
景觀大道南段與沁河流域交接處,高差較大,地形復雜,有大陡坡、大陡坎。遵循現(xiàn)狀地勢,梳理大陡坡空間,通過挖填方,將陡坡放緩,形成大草坡空間。在主路邊坡上結合地形設計景觀水系。上游設計水源,小溪順地勢流淌,下游設計瀑布和大水面,結合旱溪,形成完整的水景系統(tǒng)。
凸地的景觀焦點明顯,是向四周發(fā)散的地形,常用于景觀制高點的設立,作觀景之用,同時可作為景觀序列中的高潮部分,是極重要的造景點。如景觀大道南段年輪廣場空間是全園地勢最高處,保留了現(xiàn)場工業(yè)遺跡——高聳的大煙囪,并設計煙囪立面美化的景觀方案,使此處成為園區(qū)景觀焦點,也是從東側園博園方向瞭望沁河郊野公園的標志物。
凹地、下沉空間給人以內向、封閉、隱秘之感,具有獨特的舞臺效果[7]。在凹地地形處理方法中,臺階式是常用的處理方式。臺階式即為園林中的階梯,常表現(xiàn)為梯、臺階,是處理地形高差最常用的手法之一。處理方法分為2種:①臺階 即連續(xù)、可供人們上下行走的臺階,是連接2個有高差之地,且方便人們通行的手法(見圖2);②臺地 將有高差的地形做成大型臺階的樣式,將坡地變化為層層景觀平臺[8]。在沁河1期和景觀大道南段,分別設計劇場空間。臺地式地形結合條石坐凳,提供劇場空間的休息位置,中央低洼處為表演場地。
圖1 土丘式地形處理示意
圖2 臺階式地形處理示意
種植設計與地形設計密切相關,種植設計應在地形設計基礎上進行,兩者互為補充。合理的種植設計方法更能體現(xiàn)設計者的空間表達意圖,或凸顯地形起伏,或減弱地形變化。
平坦開闊的空間可營造一望無跡、寬廣無垠的景觀感受。在沁河郊野公園項目中,設計大面積花海,野花組合種植,在不同季節(jié),花朵爭相開放,顏色繽紛靚麗。在平坦開闊空間,若以孤植點綴,既能創(chuàng)造視線焦點,又能增加景觀豐富度。例如在景觀大道南段大草坪一角,孤植特選皂莢樹,優(yōu)美的大樹成為該區(qū)域的視覺焦點,彰顯大樹的蒼勁美感。
槐鄉(xiāng)柳韻景點,保留生長多年的現(xiàn)狀大樹,林下設計游覽休憩空間,種植采用喬草結構。河道清淤的泥土就近堆積,作為柳樹林下的微地形材料。柳樹林下的景觀處理方式以微地形結合草坪為主,除種植少部分花草和重要節(jié)點灌木點綴外,不再種植其他喬灌木。在極具自然特色的柳樹林下,此起彼伏的草坡與小溪呼應,營造極其自然的空間環(huán)境。在已投入使用的沁河郊野公園內,游客對此景點的喜愛度極高。
為強化主園路兩側的微地形效果,喬灌木種植在微地形坡頂,在微地形朝向道路的坡向留有充足的草坪空間,使地形起伏的視覺效果更明顯,主園路兩側的觀賞面也更開闊。
在坡地空間,植物是體現(xiàn)高差最有效的工具。在坡頂種植喬灌木會增高坡頂,使制高點更高,同時成為該區(qū)域視覺焦點。例如黃華亭節(jié)點,位于景觀大道連接園博園的南段出入口,是南段最重要的景觀節(jié)點。此處設計人造假山,高約3m。山頂設計景觀亭,并配置白皮松、白蠟、雞爪槭等喬木;在山坡上種植大葉黃楊球、金葉女貞球、貼梗海棠等灌木,拉高微地形的視覺高度。黃華亭作為該區(qū)域海拔最高點,成為景觀標志物。
在景觀大道兩側普遍設計微地形,為解決沿道路一側的排水問題,設計植草溝,攔截從微地形流下的雨水。植草溝內部雨水的排水方向遵循現(xiàn)狀地勢,在地勢低洼處設計管道將雨水排出植草溝。由此可見,設計地形的過程也是對項目內排水系統(tǒng)的考量過程。正如馬曉偉博士所說,優(yōu)秀的設計項目,地形設計至關重要,在整理地形過程中,方案的最優(yōu)解應運而生。
地形是景觀設計的四要素之一,是設計首要考慮的因素。在景觀項目中地形營造需以自然地形為參照,結合植物生長需要、美學原則及工程技術要求進行重點設計,使項目景觀層次更豐富,景觀空間分布更合理,視覺效果及體驗感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