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儀
(江門市五邑中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廣東 江門 529100)
膿毒癥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由感染引發(fā),患者會出現全身性的炎癥反應,經過長期臨床研究證實,患者的炎癥反應強弱與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遺傳基因以及感染病原菌病種等密切相關,患者所出現的凝血激活狀態(tài)和炎癥初期反應屬于機體自身的宿主防御反應,但對于膿毒血癥進展而言,在凝血紊亂現象和異常炎癥反應相互影響下,患者會進一步表現出凝血癥狀和膿毒血癥,嚴重降低了患者的健康水平[1]。為了更好地判讀膿毒癥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為患者提供具有針對性的臨床治療措施,選取科學有效的檢測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主要以膿毒癥患者為對象,分析TEG聯合常規(guī)凝血指標評估的應用效果。
選取本院2019年03月至2020年12診治的60例膿毒癥患者開展本次試驗研究,根據患者病情程度不同將其劃分為膿毒癥組40例和膿毒癥休克組20例。膿毒癥組男25例,女 15例,年齡 20~82歲,平均(56.35±4.31)歲;膿毒癥休克組男12例,女8例,年齡21~80歲,平均(55.74±4.13)歲。兩組一般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與膿毒癥3.0所指出的膿毒癥臨床診斷標準和膿毒癥休克臨床診斷標準相符合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患者。排除標準:既往存在有出血性疾病以及血栓形成患者;具有抗凝藥物服用史患者;同時合并有惡性腫瘤或者是肝病患者;存在有嚴重性意識障礙患者。
以膿毒癥3.0為依據,將重癥感染者劃分為兩個組,其中膿毒癥組為:對于可疑感染者來說,當SOFA評分不低于2分時,證實為膿毒癥;膿毒癥休克組為:膿毒癥患者在經過適宜的液體復蘇治療以后,患者仍然需要接受藥物干預才能夠將其平均動脈壓維持在不低于65mmHg,將血乳酸維持在超過2mmol/L。采取DRNX-III檢測儀器對兩組患者展開血栓彈力圖檢測,嚴格按照說明書展開各項操作,詳細記錄各項檢查結果。
評估兩組常規(guī)凝血指標檢測結果:觀察記錄兩組的D-二聚體(D-D)指標、纖維蛋白原(FIB)指標、凝血酶原時間(PT)指標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指標,其中D-D指標的正常范圍值為0.0-0.50mg/L,FIB指標為2-4g/L,PT指標為12-14.8s,APTT指標為28-42.5s。評估兩組血栓彈力圖檢測結果:觀察記錄兩組的血塊成型時間(K)、血凝時間(R)、血塊強度(MA)和α角,其中K的正常范圍值為1-4min,R的正常范圍值為4-8min,MA的正常范圍值為54-72mm,α角的正常范圍值為47-74°。評估常規(guī)凝血指標和血栓彈力圖參數之間的相關性:觀察分析D-D指標、FIB指標、PT指標和APTT指標與K、R、MA和α角之間的相關性[2]。
與膿毒癥組的D-二聚體(D-D)指標、纖維蛋白原(FIB)指標、凝血酶原時間(PT)指標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指標相比,膿毒癥休克組均偏高,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
膿毒癥休克組的血塊成型時間(K)和血凝時間(R)均低于膿毒癥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膿毒癥休克組的血塊強度(MA)和α角均低于膿毒癥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2。
K和R與D-D和FIB呈現出負相關,組間差異明顯(P<0.05),與 PT和 APTT呈現出正相關,組間差異明顯(P<0.05);MA和α與PT和APTT呈現出負相關,組間差異明顯(P<0.05),與D-D和FIB呈現出正相關,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3。
表1 兩組常規(guī)凝血指標檢測結果對比[n(±s)]
表1 兩組常規(guī)凝血指標檢測結果對比[n(±s)]
組別 例數 D-D(mg/L) FIB(g/L) PT(s) APTT(s)膿毒癥休克組 20 1.46±0.68 5.13±1.58 16.85±4.64 39.47±4.85膿毒癥組 40 0.45±0.28 2.94±0.97 13.17±2.41 30.74±5.31 t/8.162 6.640 4.059 6.173 P/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兩組血栓彈力圖檢測結果對比[n(±s)]
表2 兩組血栓彈力圖檢測結果對比[n(±s)]
組別 例數 K(min) R(min) MA(mm) α(°)膿毒癥休克組 20 1.48±0.80 2.93±1.78 74.66±7.68 76.23±8.68膿毒癥組 40 2.08±0.73 4.31±1.68 66.25±9.24 67.56±7.86 t/2.907 2.941 3.506 3.890 P/0.005 0.005 0.001 0.000
表3 兩組血栓彈力圖檢測結果對比[n(±s)]
表3 兩組血栓彈力圖檢測結果對比[n(±s)]
參數 K R MA α r P r P r P r P D-D -0.523 0.000 -0.660 0.000 0.640 0.000 0.342 0.000 FIB -0.517 0.000 -0.386 0.000 0.676 0.000 0.375 0.000 PT 0.368 0.000 0.256 0.008 -0.202 0.011 -0.227 0.010 APTT 0.125 0.025 0.428 0.000 -0.448 0.000 -0.116 0.030
膿毒癥是宿主在受到感染以后形成的一種失控反應,患者在未能夠得到科學有效干預的情況下,會出現可以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的器官功能障礙[3]。中醫(yī)具有溫病和傷寒兩種類型,就膿毒癥臨床癥狀進行分析,認為其發(fā)展與衛(wèi)氣營血、六經相傳等密切相關,太陽病、衛(wèi)分證等與膿毒癥代償期患者的臨床表現和癥狀相吻合,其主要特點為具有非特異性臨床癥候群。目前膿毒癥辯證論治的基本辯證體系為六經辨證,補充和發(fā)展為衛(wèi)氣營血,二者融會貫通,互相作用。
經過長時間的臨床研究證實,就膿毒癥這一疾病來說,患者機體出現的凝血纖溶系統(tǒng)貫穿于患者疾病發(fā)展的任何一個階段,患者出現的凝血功能紊亂現象與其本身存在的炎性反應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會發(fā)展成為一種級聯放大效應,既會令患者的炎癥反應呈現出不斷發(fā)展趨勢,又會令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亂現象加劇。凝血酶原時間(PT)指標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指標是用來對患者的內源性凝血試驗和外源性凝血試驗進行反應的綜合性檢驗指標,APTT指標增加時,意味著患者體內的因子活性呈現出升高趨勢,預示患者處于DIC高凝期或者是形成血栓疾病等[4];纖維蛋白原(FIB)是人體血漿中含量最高的一種凝血因子,FIB指標增高時表示患者體內的纖維蛋白原或者是纖維蛋白降解產物活性呈現出增強趨勢,該指標不僅僅可以直接參與進患者的凝血功能,還可能致使患者出現血小板聚集反應等;D-二聚體(D-D)來源于纖溶酶分解纖維蛋白,該項指標可以準確地反應出患者的繼發(fā)性纖溶亢進情況,該項指標增加時表示患者機體處于高凝狀態(tài),凝血因子處于過度消耗狀態(tài)以及纖溶亢進等[5]。血栓彈力圖(TEG)可以對患者的凝血形成速率、時間、穩(wěn)定性、硬度等進行監(jiān)測,可以反映出患者血液性狀的改變情況,可以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進行檢測,例如,可以反映出血塊成型時間(K)、血凝時間(R)、血塊強度(MA)和α角等,其中利用血塊成型時間(K)和α角能夠對患者的部分血小板功能和纖維蛋白原水平進行評估,利用R可以對患者的凝血因子活性進行評估,利用MA可以對患者的血小板功能、聚集情況、纖維蛋白與血小板之間的作用進行評估,可以為患者后續(xù)治療提供重要依據。采取TEG聯合常規(guī)凝血指標評估的方式,有助于更好判斷出膿毒癥患者的具體病情程度,意義深刻[6]。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與膿毒癥組的D-二聚體(D-D)指標、纖維蛋白原(FIB)指標、凝血酶原時間(PT)指標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指標相比,膿毒癥休克組均明顯偏高(P<0.05);膿毒癥休克組的血塊成型時間(K)和血凝時間(R)均明顯低于膿毒癥組(P<0.05),膿毒癥休克組的血塊強度(MA)和α角均明顯低于膿毒癥組(P<0.05);K和R與D-D和FIB呈現出負相關(P<0.05),與 PT和 APTT呈現出正相關(P<0.05),MA和 α與 PT和APTT呈現出負相關(P<0.05),與D-D和FIB呈現出正相關(P<0.05)。說明TEG聯合常規(guī)凝血指標評估有利于優(yōu)化膿毒癥患者的臨床檢測和診斷工作。
綜上所述,TEG聯合常規(guī)凝血指標評估的應用能夠對準確地反應出膿毒癥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能夠為患者臨床治療工作提供重要依據,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