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文,何江,劉濤
(1.涼州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甘肅 武威 733000;2.甘肅省中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胃癌是世界上發(fā)病率較高的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尤其是在東亞國家。目前,胃癌的主要治療方法有手術切除加標準的D2淋巴結切除術、輔助化療、化療、化療等,以及一些分子靶向治療。雖然近年來我們對胃癌的認識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預后仍不理想。化療是最常用的控制疾病和延長生存期的方法。然而,化療引起的毒性嚴重地引起各種并發(fā)癥,增加了化療失敗的風險[1]?;谶@些問題,臨床工作者正在積極尋找輔助和替代療法,以提高療效和緩解化療癥狀。在我國,中醫(yī)藥作為一種輔助藥物,與抗癌藥物相結合用于癌癥的治療和治療已有很長的歷史[2]。本研究采用扶正解毒湯聯(lián)合化療共同治療中晚期胃癌術后患者,現(xiàn)報道如下。
該研究協(xié)議得到醫(yī)院療倫理委員會的批準,臨床醫(yī)生將告知患者詳細的研究目標、研究過程以及潛在的益處和風險。所有參與者在參與前將簽署知情同意書。選擇2019年到1月至2019年12月在涼州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確診為胃癌術后患者60例,隨機分為扶正解毒湯聯(lián)合化療(觀察組)30例,其中男 17例,女13例 ,年齡40~70歲,平均(55.4±10.2)歲;化療組(對照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2~70歲,平均(52.3±12.7)歲。兩組間一般情況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胃癌的診斷標準和分期標準以《全國胃癌綜合網(wǎng)絡指南》為基礎標準[3]。
1.2.1 納入標準
(1)18-70歲;(2)胃癌的病理診斷;(3)2周至 1年前接受根治性胃切除術、放療、化療和手術并發(fā)癥(如滲漏、狹窄和邊緣潰瘍)的治療;(4)患者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1)1年以上完成根治性胃切除術、放療和化療;(2)心電圖明顯異常;(3)嚴重精神障礙;(4)其他嚴重疾?。ㄈ缍嗥鞴偎ソ呋颢@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5)懷孕或哺乳;(6)不愿提供個人信息。
新輔助化療:術前2組患者新輔助化療均采用TAC方案:多西他賽、吡柔比星、環(huán)磷酰胺。所有化療方案均為每3周為1個周期,3個周期后手術治療。術后采用原化療方案3個周期。觀察組患者術后第2天開始給予中藥煎服,1劑/d,分上下午服用,每次200mL。處方:炙黃芪15g、當歸12g、黨參12g、白術 10g、茯苓 9g、半夏 6g、白花蛇舌草 9g、半枝蓮 9g、砂仁 6g,薏苡仁30g,用藥時間至化療結束。對照組則不用中藥治療。
(1)免疫功能指標檢測: 抽取靜脈血5 mL,采用流式細胞儀細胞計數(shù)儀檢測外周血 T 細胞亞群(CD3、CD4) 水平及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免疫球蛋白( Ig G、Ig M)。
(2)腫瘤標志物水平:采集空腹靜脈血樣2 mL于干燥無抗凝劑的試管中,盡快分離血清,腫瘤標志物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9-9( CA19-9)。
(3)炎性因子: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 ELISA) 對 IL-6、IL-17、TNF-α進行檢測,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試劑和儀器說明書進行。
(4)生存質(zhì)量依據(jù)卡氏評分(KPS) 標準,在治療結束2個月后進行回訪,統(tǒng)計不良反應和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5)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兩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和頻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χ2檢驗及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a=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CD3+、CD4+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較能夠明顯升高CD3+、降低CD4+比例,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IgG、IgM與治療后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升高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CEA、CA19-9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較能夠明顯降低CEA、CA19-9水平,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CD3+、CD4+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CD3+、CD4+對比(%,±s)
組別 n CD3+(%)CD4+(%)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41.62±3.54 45.52±3.81 33.14±3.67 40.33±3.72對照組 30 40.53±3.18 56.58±4.28 34.65±2.97 47.46±3.19 t 0.413 4.974 0.359 3.292 P 0.753 0.032 0.645 0.01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后免疫球蛋白(IgG、IgM)比較(g/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后免疫球蛋白(IgG、IgM)比較(g/L,±s)
組別 n IgG Ig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11.13±1.54 18.35±2.16 3.24±0.32 3.87±0.53對照組 30 11.27±1.47 14.68±2.28 3.21±0.28 3.56±3.19 t 0.548 5.256 0.363 3.292 P 0.664 0.037 0.846 0.016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CEA、CA19-9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CEA、CA19-9對比(±s)
組別 n CEA(ng/mL) CA19-9(U/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38.63±3.48 7.72±0.72 82.72±5.82 18.57±3.15對照組 30 39.28±3.57 15.36±1.63 83.63±5.64 33.27±4.39 t 0.413 4.974 0.359 3.292 P 0.753 0.032 0.645 0.012
兩組患者治療前IL-6、IL-17、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較能夠明顯降低IL-6、IL-17、TNF-α 水平,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L-6、IL-17、TNF-α對比(±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L-6、IL-17、TNF-α對比(±s)
組別 n IL-6(pg/mL) IL-17(pg/mL) TNF-α(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44.76±7.32 27.47±2.59 62.46±7.48 43.14±5.69 16.57±2.28 5.57±0.46對照組 30 44.72±8.59 36.87±2.77 64.32±5.96 54.63±6.27 17.44±2.35 9.36±0.78 t 0.724 2.472 0.934 2.772 0.513 4.562 P 0.463 0.015 0.723 0.028 0.674 0.013
兩組對比,經(jīng)Ridit分析,u=3.32,P<0.05,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5。
表5 兩組臨床KPS對比[例(%)]
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較能夠明顯降低住院費用,減少住院天數(shù),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對比
治療期間觀察組1例患者伴有嘔吐不適,1例腹瀉;對照組1例腹痛,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停藥后不良反應均自行消失。
胃癌是全球癌癥發(fā)病率和癌癥相關死亡的重要因素。胃癌的高發(fā)病率和高死亡率使其成為最致命的癌癥之一。主要的臨床治療方法是手術,手術可以提高患者在治療后5年內(nèi)的生存率[4]。一些報道顯示,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對免疫功能的影響,胃癌患者在手術切除或根治術后出現(xiàn)殘留腫瘤轉移、營養(yǎng)不良等并發(fā)癥,使手術成為免疫力低下患者較不理想的選擇[5]。另一項研究報道,腫瘤細胞的疾病進展可以通過術后組織損傷引起的免疫抑制劑的釋放而減緩。感染可能會干擾免疫抑制功能,不僅影響患者的康復,還會使殘留癌細胞增殖,增加術后復發(fā)率[6]。
在中國,接受輔助化療的患者比例約為60%[7]。早期診斷的患者,經(jīng)手術治療,在術前或術后化療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煴粡V泛地用作幾乎所有胃癌患者治療的重要部分。然而,化療常引起患者的不良反應,包括疲勞、貧血、嘔吐、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腹瀉和惡心[8]。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報告,這些化療方案可能產(chǎn)生嚴重到危及生命的影響。此外,耐藥性嚴重限制了化療的療效。
在中國,許多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已經(jīng)證明,中藥復方作為輔助化療的一部分是有益的,可以提高免疫力,減少不良反應,降低癌癥復發(fā)和轉移的可能性[9]。扶正解毒湯是在“正氣虛則為巖”病機理論指導下擬定的治療胃癌術后的臨床經(jīng)驗方,在我院臨床應用10余年,療效可靠。方中本組方中炙黃芪、當歸、黨參配伍補中氣以健脾和胃,共為君藥;白術甘苦微溫,燥濕補氣、散濕除痹,配伍茯苓滲濕健脾,以助君藥健脾之力;半夏燥濕降逆,陳皮燥濕化痰,理氣導滯,氣行則痰自化,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合用以應對胃癌患者常發(fā)寒痰、濕濁、瘀熱等證,共為佐使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以健脾為主,兼顧化痰清熱消腫,共取健脾和胃、解毒抗癌之功效,標本兼顧,有效緩解胃癌術后癥狀。扶正解毒湯中所含的藥物具有抗腫瘤特性,并能改善免疫功能。黃芪含有黃芪多糖,可刺激巨噬細胞產(chǎn)生TNF-a(腫瘤壞死因子),改變NO水平,增加細胞因子表達,促進T細胞增殖[10]。另一項研究表明,黃芪(黃芪)黏膜免疫功能的有效成分可以提高和增強NK細胞的殺傷能力[11]。當歸影響免疫功能,能阻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并能減少TNF-a的分泌[12]。黨參多糖具有獨特的生物活性,可提高NK細胞的殺傷活性,提高T細胞水平,促進免疫功能[13]。白術多糖能刺激小鼠產(chǎn)生特異性IgG抗體和非特異性IgG抗體(交叉抗體),從而提高免疫力[14]。
本研究采用扶正解毒湯聯(lián)合化療治療胃癌術后患者,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治療前后觀察評分中CD3+、CD4+、IgG、IgM 升高, CEA、CA19-9水平降低, IL-6、IL-17、TNF-α 水平降低,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降低,KPS提高,觀察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上述研究結果說明,扶正解毒湯聯(lián)合化療能夠顯著提供免疫,并能有效減輕患者癥狀,提高生活質(zhì)量,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