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說起李陽冰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會覺得很陌生。
那就先說說大家都熟悉的那個喝酒寫詩的李白吧。有時候我也覺得人生際遇沒有定數(shù),存在很多不可思議,雖然還沒有資料能完全證明李白和李陽冰實質上的親屬關系,但是如果李白沒有遇到這樣一位親如同族的朋友,李白是否還是我們今天理解的李白?
哈金所著《李白傳》中說了一段故事,讀起來也很感懷悲傷。上元二年(761年),已經六十歲的李白游蕩歸來,和妻子宗氏有過短暫的相聚,宗氏雖比李白年輕但發(fā)已斑白,不久后,老師李騰空在廬山的道觀中發(fā)出邀請,李白陪同宗氏上山修道,這是他們夫妻最后一次相逢或者分別。此后李白變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人,他繼續(xù)游蕩,茫然四顧不知何往的時候,想起了在當涂做官的李陽冰。
和年輕時代投奔另一位族叔李邕所遭婉拒,李白憤而寫下“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的境況不同,李陽冰像家人一樣熱情地接納了他,這讓大詩人很是欣慰。甚至根本沒有想到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李白獻詩李陽冰,贊曰:“落筆灑篆文,崩云使人驚。吐辭又炳煥,五色羅華星”。雖然李白一生出于求取功名寫了很多干謁詩文,晚年的李太白已經不需要這些了,所以這不僅僅是漂亮話,而是心底由衷的贊許。
李白在這首《獻從叔當涂宰陽冰》的長詩中,說明了李陽冰擅長篆書和寫華麗美文。詩歌的題目,也表明李陽冰當涂縣令的身份,當涂縣,今隸屬于安徽省馬鞍山市,在唐代開元年間屬于金陵管轄。李白一生去過很多次金陵,甚至在此地還有過艷遇,“樓中見我金陵子,何似陽臺云雨人?”他也許不會想到,這里也是他人生最后的歸宿。
冬天到了,李白舊病復發(fā),肋骨腐爛斷裂,臥床不起。李陽冰守候在他的床頭,或許感到自己大限已至,便把自己所有的詩歌手稿都交給了李陽冰,且把自己一生的經歷做了簡單的陳述。李陽冰用三個晚上寫了一篇序言,念給李白,李白認可后,二人灑淚而別。
可以說如果沒有李陽冰,我們現(xiàn)在也許看不到那么多李白的詩作和關于李白生平的記載,李陽冰整理了李白詩文,編輯成冊,才有《草堂集》十卷,成為李白詩歌最重要的版本。
但是歷史上的李陽冰,也不僅僅是因為李白的存在而彰顯自己的名聲的。
2
書法史上的李陽冰更是一種神跡一樣的存在。是千年才能出現(xiàn)的一位大神級的人物。
李陽冰對自己所從事的書法藝術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他有一篇書法論文《上李大夫論古篆書》,自述了研習書法的經歷和心得,“陽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首先要明確“古篆”這一概念,中國文字演化的過程中,篆書的歷史非常久遠,甲骨文應該是篆書的發(fā)端,此后經歷金文,也被稱為大篆,后來秦滅六國后,書同文,把小篆定為官方通行文字。漢代以后,因為書寫速度和實用美學的發(fā)展,篆書逐漸退出文字書寫的主流,被更為簡潔實用的隸書取代,考察漢代篆書,經??吹降亩际怯糜诒~、瓦當?shù)难b飾性文字。到唐朝,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五體俱全,書體的演變已經完成??瑫蔀楣俜酵ㄐ袠藴蕰w,唐太宗甚至規(guī)定科舉考試也必須用規(guī)范字體書寫,也促進了楷書的發(fā)展。篆書的實用價值與時代審美漸行漸遠,除了一些必要的裝飾性應用之外,已經退居到了類似于純藝術領域。如果站在唐代看,秦朝也是唐朝人的古代,從李陽冰給后人留下的書法形貌來考察,確切來說他主要學習的就是秦代的小篆,也涉及籀文,但不含甲骨文,因為那時候甲骨文還埋在地下,需要再過一千年多年以后才能重見天日。
有點書法常識的人都知道,唐代書法的主流是楷書,唐楷和唐詩一樣,成為一個時代的藝術高峰。草書在此期間也有突破性的大發(fā)展,此兩種書藝在唐朝的天空中可謂群星燦爛名家輩出,楷書至李陽冰之前已經出現(xiàn)了歐陽詢,同時代的巔峰巨匠顏魯公,此后還有柳公權。草書大咖有張旭、懷素以及孫過庭。而李陽冰卻選擇了一種已經進入博物館的書體——篆書,并且在這一領域有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實在是自古華山一條路險峻至極啊。憑李陽冰的才學,如果選擇主流書風,專攻楷書或者草書,假以時日,也未必遜色顏、歐,但他偏偏逆勢而行,是何原因?如此一想,我似乎看到了這位唐代的書法家身上的某些堂吉訶德的性格,追求一種過時的、沒有實用價值的理想主義。
事實證明,他在這條險絕之路上成功了,他雖然在小縣令的職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幾年,一生仕途上也沒有當過什么大官,但他的文章和書法,在當世就已經名播遠揚,李白說李陽冰“落筆灑篆文,崩云使人驚”,唐朝呂總的《續(xù)書評》稱:“有唐三百年,唯篆稱者,陽冰獨步?!薄袄钏怪?,一人而已?!笔嬖洝队窠钭尽吩u曰:“篆止于斯!”到了宋代,一個叫朱長文的人總結了唐代的書法成就,按照神品、妙品、能品的劃分標準,在八十五位唐代書法高手中,神品只有三人,分別是顏真卿、張旭和李陽冰。宋朝《宣和書譜》稱:“自漢魏以及唐室,千載間寥寥相望,而終唐室三百年間,又得一李陽冰,篆跡殊絕,自謂倉頡后身,觀其字真不愧古作者?!贝撕髮铌柋脑u價經歷元、明、清乃一直不衰,并對清代的篆書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也對今天的篆書學習有所啟發(fā)。
3
李陽冰何許人也?
關于他的生平歷史記載實則不多,從有限詩文、書法文獻中大概梳理一下便可以知道:李陽冰,約生于唐玄宗開元年間,字少溫,譙郡(今安徽亳州)人。
據(jù)唐書法評論家竇皋《述書賦》記載,李陽冰先祖為秦司徒,其嗣孫李牧為趙相,封為武安君,故定居于趙郡。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姓李的唐朝人,總是想方設法和皇族攀上一些瓜葛,李白既如此,李陽冰和李白也攀了遠房親戚,大概五百年前都是同一個祖先。李陽冰比李白的族譜要清晰一些,他的家族從北齊李義深開始史料記載傳承有序,《北史》說,李義深“東魏武定中,任齊州刺史。北齊初,為梁州刺史?!钡@個人曾當過叛軍,又好財利,多所受納,屢遭告發(fā),最后相當于被貶到梁州,病死。這個家族傳至唐代,子孫多好學上進,多有作為,一人在武則天時代還做過宰相,李陽冰則另辟蹊徑,成為一代篆書的大宗師,亦名垂青史。人們更容易記住歷史上那些詩人和作品,而不清楚他們也曾是高級官員,比如李陽冰的同族人李紳寫下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幼兒園小朋友都能隨口背誦,但很少人知道李紳也曾是一名宰相。這似乎印證了官員的身份容易速朽,而藝術之樹長青。
李陽冰學習書法之路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在歷史的前端有一個同樣李姓的大人物穿越時空對他有所感召,讓他內心埋下了堅實的種子,并為之進行長達三十幾年的努力。另一方面同時代書法精英薈萃,讓李陽冰參悟到了學古不泥古的學書法門。
歷史上的那個大人物就是幫助秦始皇治國理政的丞相李斯,傳說秦始皇“書同文”使用的就是李斯編寫的篆書樣式,李陽冰可對李斯輔佐嬴政建功立業(yè)的事跡不感興趣,偏對他在書法上的造詣情有獨鐘。直覺在藝術中很重要,包括在選擇藝術學習方向的關鍵時刻。李斯之于李陽冰,或許就有這種冥冥中的暗示,而李陽冰在直覺中,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他的最愛。李陽冰把李斯看作祖宗,這不是血親意義上的祖先,是藝術的祖先。于是拜李斯為祖師,以振興篆籀為己任。唐代竇蒙《述書賦注》說:“李陽冰工小篆,初師李斯《嶧山碑》”?!稁F山碑》又叫《嶧山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原石早已被毀,今天看到的最早的也是北宋翻刻本。
《嶧山碑》局部
在當時的唐朝,李陽冰還有一個特牛的老師,以及一個的特別出色的同學,但他仍然堅守了自己選擇的篆書。以古為徒,讓篆書在大唐興盛時期也同樣發(fā)出燦爛的光芒。唐代舒元輿曰: “其格竣,其力猛,其功備,光大于秦斯矣?!?宋代陳槱《負暄野錄·篆法總論》說:“小篆自李斯之后,惟陽冰獨擅其妙?!边@種觀點一直到清代人仍然認同,孫承澤《庚子消夏記》:“篆自秦漢而后,推李陽冰為第一手?!?/p>
再看李陽冰時代那些書法史上最耀眼的星,就知道李陽冰何以出現(xiàn)在那個時代了。宋代人評出的唐代書法神品最佳陣容中,狂草大師張旭帶了兩個學員組成了豪華三人小組,穩(wěn)穩(wěn)地站在了峰頂,那兩個學員一個是篆書的課代表李陽冰,另一個是李陽冰的同學兼好友顏真卿,楷書課代表。
張旭大師癲狂一生,寫起字來狂吼亂叫,興起時,還把頭發(fā)蘸墨來耍,放置今天,妥妥地行為藝術,但也有被人貶為“江湖書法”的危險。好在他功底深厚,即使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也被后人寬容地接納了,并傳為美談,最終成為一代狂草大宗師。很多文獻都記載了張旭大師是筆法的正宗傳人,那個筆法很玄妙,從東漢末年蔡邕算起,傳至蔡文姬、鐘繇、衛(wèi)夫人、王羲之……一直傳到唐代虞世南、歐陽詢,陸柬之。柬之傳侄彥遠,彥遠傳張旭,張旭傳李陽冰。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余罷秩醴泉,特詣京洛,訪金吾長史張公,請師筆法。”從記述中,可以知道顏真卿的老師也是張旭。也有人說,李陽冰傳授筆法于顏真卿,但這應該不靠譜,顏李二人的關系倒是不錯,顏真卿所書之碑文,有很多都是請李陽冰篆書碑額,著名的《顏氏家廟碑》的碑額篆書就是出自李陽冰之手,給自己祖先立碑這種事情應該是慎之又慎,如果李陽冰書法不好,或者關系沒處到那份兒上,憑顏真卿的社會影響力,無論如何不能請李陽冰來湊熱鬧?!杜f唐書》載《魯山令元德秀墓碑》也是李陽冰篆額,李華撰文,顏真卿楷書正文,兩位大咖的合作猶如珠聯(lián)璧合被人稱道。因此,兩人互相交流一些書法心得的可能性比較大,說師徒關系雖文獻有記錄,但也值得推敲,不足為信。
那么,李陽冰在老師張旭那里學到了什么呢?
有意思的是,老師張旭精研草書竟然教出了兩個和自己風格完全不同的學生,而且每一個人都還成為他們擅長領域的頂級高手,這位看起來醉醺醺的張老師,教學方法真是太贊了吧!很多年后一個和尚跟顏真卿請教筆法,經過嚴老師的指點,和尚書法技藝也突飛猛進,注意,和尚書法并不是在楷書路徑上的超越自我,而是回歸師祖,成了與張旭在狂草領域并駕齊驅的“醉僧”,這個和尚就是大名鼎鼎的懷素大師。這讓人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學書法的精髓是什么?肯定不是寫什么書體,而是方法,有一種方法,可以應用到各種書體上,經過反復訓練,達到精進。
實際上,我個人認為,張老師的筆法教學,用現(xiàn)在的術語來說就是“線條”的錘煉,讓線條更具生命力,這也是書法藝術的核心問題。李陽冰一定是從張旭那里領會了此中真味。所以即使沒有選擇草書、楷書等其他書體,而獨獨鉆研篆書,便自成一格,也給后世學習書法提供了可以參考的學書路徑。
4
流傳下來的李陽冰的書法作品,不見紙本,都是石刻?!犊N云城隍廟記》《處州新驛記》《麗水忘歸臺銘》《烏石山般若臺銘》為“陽冰四絕”,另有《李氏三墳記》《易謙卦》等。其中,《烏石山般若臺銘》為大字作品,氣勢撼人,全文24個字“般若臺大唐大歷七年著作郎兼監(jiān)察御史李貢造李陽冰書”,每字長約40厘米,寬25厘米,放今天來看也是大字書法,竇蒙《述書賦注》“變化開闔,如虎如龍,勁力豪爽,風行雨集。”用在這些大字上,真是恰當。
《三墳記》局部
杜甫做詩曰:“書貴瘦硬方通神”,李陽冰作品《易謙卦》則是另一種極則,筆法瘦健,風骨遒勁,結體對稱,線條圓轉,一氣貫之,毫無滯澀。通篇來看,整齊劃一,秩序井然,儼然有一種“尚法”的大唐的氣象。因線條類似于鐵線一般均勻渾圓,也被稱為“鐵線篆”。唐《續(xù)書評》稱:“陽冰篆書,若古釵依物,力有萬鈞,李斯之后,一人而已。”這里用古釵做比喻,便可引出書法評論中著名的三個字“折釵股”。釵就是古代婦女頭上的一種金屬首飾,十分有韌性,在書法術語中是對轉折筆畫的修辭,更多用于觀照書法線條的生動,是否有彈性力量等等。清代王澍《竹云題跋》評李陽冰篆書“運筆如蠶吐絲,骨力如棉裹鐵?!边@種認知也十分有趣,蠶吐絲,彎曲盤繞,棉裹鐵,圓潤飽滿。姜夔《續(xù)書譜》說,“折釵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這都能說明“折釵股”的線條質感能給人視覺力量感。
李陽冰對自己的作品十分自信,曾言:“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边@話說得很狂,但狂有狂的資本,就作品而言,燦爛輝煌的大唐真就找不出第二人。
李白也很狂,也是大唐星空下獨一無二的存在,或許是為了感謝這位叔叔,他寫了一首詩《當涂李宰君畫贊》:
天垂元精,岳降粹靈。應期命世,大賢乃生。
吐奇獻策,敷聞王庭。帝用休之,揚光泰清。
濫觴百里,涵量八溟。縉云飛聲,當涂政成。
雅頌一變,江山再榮。舉邑抃舞,式圖丹青。
眉秀華蓋,目朗明星。鶴矯閬風,麟騰玉京。
若揭日月,昭然運行。窮神闡化,永世作程。
李白詩作辭藻華麗,經常很夸張,在他筆下李陽冰絕非凡胎,似是神靈轉世,也頗多溢美之詞,其中“舉邑抃舞,式圖丹青”“窮神闡化,永世作程”絕對不是虛言,起碼從書法史上看李陽冰已經做到了。只不過,篆書有一種高貴病,一般人享受不了,因此,李斯之后,千年才出一個李陽冰,這兩人在書法史上是篆書的兩座高峰,隔著時空眺望一下,互相心有戚戚焉。以堂吉訶德般的勇氣獨挑唐代書壇的篆書冠軍李陽冰,也隨著大唐盛世的衰落,光彩逐漸暗淡下來,再等篆書復興需要千年以后的清朝了。
作者簡介:梁帥,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黑龍江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出版長篇小說《馬迭爾旅館的槍聲》《補丁》、短篇小說集《馬戲團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