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芬,李 麗,張鵬博,譚宗鳳△
(1.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心內科,四川 瀘州 646000;2.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腎病內科, 四川 瀘州 646000;3.攀枝花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毒蕈又稱為毒蘑菇,毒蕈中毒后可導致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輕者僅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重者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而致死。毒蕈中毒后患者自理能力常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臨床醫(yī)護人員應正確評估患者自理能力,根據(jù)患者自理能力情況與病情相結合進行分級護理,及時幫助患者對癥治療[1-2],提高生存率。目前,鮮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自理能力相關因素分析的研究,本研究選取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收治的急性毒蕈中毒患者184例,根據(jù)Barthel指數(shù)各項目得分總分值分為不能自理組(≤60分)和基本自理組(>60分),應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比較了2組患者臨床指標及預后的差異,以期為此類患者的護理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據(jù),以改善患者預后。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收治的急性毒蕈中毒患者184例,根據(jù)Barthel指數(shù)對患者能否進食、行走、修飾、穿衣、控制大小便、如廁、床椅轉移、平地行走、上下樓梯等進行評分,根據(jù)所得總分值分為不能自理組(≤60分,63例)和基本自理組(>60分,121例)。
1.1.2診斷標準 具有明確的毒菌食用史,食后24 h內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伴或不伴急性肝功能損害即可診斷毒蕈中毒[3-4]。
1.1.3診斷依據(jù) (1)有明確的進食野生毒蕈病史;(2)共同進食者出現(xiàn)輕重不等的中毒癥狀,未進食者不發(fā)病;(3)有相關實驗室檢測指標提示臟器功能受損,必要時可對剩余毒蕈、嘔吐物、血液、尿液、糞便等進行毒理學鑒定診斷;(4)排除其他可引起肝、腎等臟器損害的相關基礎疾病[5-6]。
1.2方法 收集2組患者入院后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住院時間、毒蕈中毒情況、實驗室檢測指標[包括血小板、血紅蛋白、紅細胞、白細胞、肌酐、尿素、清蛋白、膽紅素、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等]及患者預后情況。
2.1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與基本自理組比較,不能自理組患者ALT、AST、凝血酶原活動度(PTA)、APTT、白細胞、紅細胞、尿素、合并腎衰竭的比例均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性別、年齡、住院時間、血小板計數(shù)、血紅蛋白、肌酐、清蛋白、總膽紅素及合并肝衰竭的比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84例患者中死亡8例,總病死率為4.35%,所有死亡患者均發(fā)生在不能自理組。2組患者病死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續(xù)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2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患者PTA、紅細胞越高不能自理的風險越低(P<0.05),尿素水平越高不能自理的風險越高(P<0.05)。見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毒蕈中毒是食源性中毒中較為常見的類型,中毒多發(fā)生在夏秋季節(jié),常易群體發(fā)病,且毒蕈種類繁多,不易識別[7]。有研究表明,我國毒蕈中毒具有病死率高、地域性強、毒物譜相對集中等特點,病死率為12.39%[8]。由于毒蕈種類繁多,各種毒蕈所含毒素不同,其引起的中毒表現(xiàn)也有所不同,急性毒蕈中毒早期評估及臨床分型有助于提高療效[9-11];快速實施救治,給予催吐、洗胃、導瀉、保肝、活性炭吸附、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等治療可有效提高康復率,如搶救不及時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一般分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兩類[12]。毒蕈中毒后患者自理能力常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本研究根據(jù)Barthel指數(shù)對2組患者自理能力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與基本自理組比較,不能自理組患者ALT、AST、PTA、APTT、白細胞、紅細胞、尿素、合并腎衰竭的比例均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應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發(fā)現(xiàn),患者PTA、紅細胞升高時不能自理的風險越低(P<0.05),患者尿素水平升高時不能自理的風險越高(P<0.05)。184例患者中死亡8例,總病死率為4.35%,所有死亡患者均發(fā)生在不能自理組。2組患者病死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病情較重、Barthel指數(shù)得分較低的患者自理能力也較差,進一步可影響患者的預后。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結合患者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測指標及自理能力評估,有針對性地給予全補償、部分補償、支持教育性護理措施,既保質保量地完成分級護理所要求的基礎護理服務項目,又滿足不同自理等級患者的生理需要,充分發(fā)揮保持健康、減輕痛苦、預防并發(fā)癥的護理職能[13-16]。
陳煥玲[17]在急性毒蕈中毒后生化指標與預后的相關性分析中指出,中毒后患者不同的生化指標對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具有預測性的作用,并能指導護士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萬巧等[18]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中應用的生活自能能力的訓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急性毒蕈中毒的患者中可借鑒。國外相關文獻反映了毒蕈不同類型中毒的患者預后存在較大的風險,但未進一步研究具體毒蕈中毒類型患者的預后情況[19-20]。
綜上所述,應用Barthel指數(shù)評估急性毒蕈中毒患者自理能力,同時結合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實驗室檢測指標可及早發(fā)現(xiàn)和預測患者不能自理的風險,提供及時的救治,有針對性地采取護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自理能力,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