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露露,楊翠娟,侯曉麗,李波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九醫(yī)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胃腸道間質瘤起源于胃腸道間葉組織的交界處,腫瘤細胞以梭形或上皮樣改變?yōu)橹饕憩F形式,屬于組織起源和分化方向不明的非上皮源性腫瘤。胃腸道間質瘤臨床表現無特異性,一般以腹部疼痛、腫塊及腸梗阻為主要癥狀,與其他胃腸道病變癥狀重疊,因此早期診斷比較困難[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及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使胃腸道間質瘤的發(fā)病率逐漸提高,腫瘤是常見的疾病,早期無顯著癥狀,隨著病程的遷延,可能由良性轉移成惡性,嚴重危害到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早期診斷腫瘤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針對CT 及MRI 檢查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價值及影像學表現進行分析介紹,報告如下。
選取20 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為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期間的患者,采取回顧性的方法分析其臨床檢查資料,入選標準:患者經手術病理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疾?。换颊呔霈F腹部疼痛、腹脹、嘔血、黑便等現象;入選患者及家屬均在知情并同意情況下參與本次實驗。排除標準:排除消化道畸形患者;排除合并其他部位腫瘤患者;排除患有精神疾病或溝通障礙的患者;排除聽力受限患者;排除器官器質性病變患者;排除生存期低于50 天的患者。組中男性13 例,女性7 例,年齡范圍32-75 歲之間,平均(46.28±3.64)歲,病程范圍0.2-6 年,平均(1.34±0.28)年;腫瘤位置:4 例在直腸,3 例在食管,8 例在胃部,5 例在空腸;腫瘤類型:外生型12 例,內生型4 例,內外生長型4 例。細胞以筆桿狀、梭形、多邊形存在;腫瘤平均直徑(5.14±0.3)cm;7 例出現腹痛、3 例出現黑便、6 例感覺腹部存在包塊、3例出現貧血暈厥問題,1 例無明顯癥狀。
所有患者均給予CT 及MRI 檢查,CT 檢查使用GE 公司生產64 層螺旋CT 掃描儀進行檢查,對患者實施平掃與雙期增強掃描;檢查前8 小時告知患者需禁食。在對患者實施上腹部掃描時,告知患者需多飲水,水量在1000mL 左右,主要目的在于充盈胃部及十二指腸部,降低偽影發(fā)生率;掃描范圍:膈頂至L3 下緣;如果掃描中腹部則需服用范影葡胺造影劑,掃描前2 小時服用500mL,掃描范圍為膈頂至恥骨聯合下緣[2]。在增強掃描中,需要為患者注射碘海醇,使用高壓注射器以2.5-3mL/s 的速率注射,劑量為350mg/mL;再將掃描到的數據整理記錄,以做分析。
MRI 檢查方法:使用Signa HDi 1.5T GE 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設置參數分別為:層厚8mm,層間距2mm,告知患者檢查前8 小時需禁食;首先為胃腸道間質腫瘤患者實施MRI 平掃,患者采取冠狀位則選擇T2WI 快速成像序列掃描;如采取橫斷位則需使用T1WI+FS 擾相GRE 序列與T2WI+FS 單次激發(fā)FSE 序列掃描[3]。胃腸間質瘤患者實施增強MRI 掃描前需高壓注射Gd-DTPA,劑量為0.1mmol/kg,注射速度控制在2mL/s,注射后30 秒開始動脈期掃描,70 秒后開始靜脈掃描;記錄數據以做診斷標準。
將病理結果與CT、MRI 檢查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準確率及影像學表現。
SPSS 21.0 統(tǒng)計學分析所得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當P<0.05 時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CT 檢查良惡性腫瘤檢出率為95.0%,MRI 檢查良惡性腫瘤檢出率為90.0%,兩組數據對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詳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法腫瘤檢出率
本組20 例患者經手術病理證實患者腫瘤位置分別在胃部、食管、直腸、空腸,例數分別為:8 例、3 例、4 例、5 例;按照腫瘤分型分為外生型,內生型,內外生長型,本組例數分別為:12 例,4 例,4 例;組織學顯示腫瘤細胞均有多個梭形、多邊形、筆桿狀形細胞構成;腫瘤直徑范圍在1.8cm-15.3cm,其中直徑低于5cm 的有9 例,腫瘤直徑介于6cm-10cm 的有4 例,腫瘤直徑介于11cm-15cm 的有4 例,腫瘤直徑超過15cm 的有3 例。
20 例胃腸道間質瘤實施CT 平掃發(fā)現病灶出現壞死囊變的有11 例,出血1 例,點狀鈣化1 例,軟組織密度均勻3 例,軟組織密度不均勻17 例。CT 增強后掃描發(fā)現病灶實質部分均強化的患者有6 例,病灶實質部分不均勻強化患者14 例;
20 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實施MRI 平掃發(fā)現信號均勻者4 例,其中2 例呈T1WI 等低信號,2 例呈T2WI 稍高信號。4例患者發(fā)生腫瘤出血,其中2 例呈T1WI、T2WI 高信號,2 例呈現T1WI FS 高信號,T2WI 低信號。4 例患者出現可見點片狀腫瘤,全部呈現T1WI、T2WI 低信號。2 例患者呈現清晰的腫瘤包膜,2 例患者呈現了腫塊與消化道管壁相連。14 例患者病灶出現壞死區(qū),呈T1WI 底信號,T2WI 混雜高信號,壞死區(qū)域直徑低于5cm 的有8 例,壞死區(qū)域超過5cm 的有6 例。MRI 增強后掃描發(fā)現病灶實質部分呈均勻強化者共有8 例,病灶實質部分成不均勻強化12 例。
胃腸道間質瘤是比較常見的胃腸道腫瘤,易發(fā)于中老年人群體,多發(fā)于胃部,患者無顯著性癥狀。胃腸道間質瘤是在上世紀80 年代被提出的,以胃腸道原始間葉組織為獨立起源,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征,部分患者出現神經鞘細胞、平滑肌的不完全分化。一般情況下,不將完全起源于神經鞘細胞或神經細胞的神經源性腫瘤,起源于平滑肌細胞的平滑肌類腫瘤列入其中。以目前胃腸道間質瘤的發(fā)病情況來分析,該疾病在性別和時間上無顯著性差異,而據臨床統(tǒng)計發(fā)現,年齡會引起該疾病的發(fā)生,大多數患者年齡超過50 歲,可見50 歲以上人群患有該疾病的幾率較高,疾病病灶可發(fā)生于食道至肛門的任何位置,胃部發(fā)生率最高[4]?;疾〕跗谀[瘤直徑較小,對周圍組織影響較小,不具備顯著的臨床癥狀,因此很多患者都不對其給予重視。從臨床實際工作分析,多數胃腸道間質瘤都是在體檢或實施其他胃腸道手術時發(fā)現的,因此表明胃腸道間質瘤具有一定的隱匿性,對于該患者應盡早檢查,及時分辨腫瘤的良惡性,進而確?;颊呱】?;臨床對于這類腫瘤的檢查給予了高度重視。
隨著臨床醫(yī)學的發(fā)展,靶向藥物被廣泛應用于胃腸道間質瘤的治療,同時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相較于傳統(tǒng)抗癌藥物,靶向藥物能夠加速間質瘤細胞成分的和諧分解,清除死亡的腫瘤細胞,也不會對周圍組織造成影響,可見,準確診斷胃腸道間質瘤的重要性。
目前臨床主要使用CT 及MRI 檢查診斷胃腸道間質瘤,平掃時能夠發(fā)現胃腸道間質瘤良性患者的CT 檢查密度與MRI 檢查信號比較均勻,偶見細小點狀鈣化,腫瘤直徑多在5cm 以下,腫塊與周圍組織分界線比較清晰,也有輕度鄰近周圍組織,少有侵犯周圍組織的情況。而惡性腫瘤在實施檢查時密度與信號多不均勻,腫塊直徑大多超過5cm,腫塊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常發(fā)生粘連,腫瘤多呈圓形、類圓形及少數不規(guī)則形或葉狀,能夠明顯發(fā)現病灶大小不一、形態(tài)不一的囊變灶或壞死灶[5]。CT 檢查密度不均勻,MRI 檢查信號不均勻。采用增強CT 或MRI 掃描時腫塊周圍實質部分出現中等或明顯強化,胃腸道間質瘤惡性患者能夠清晰可見腫瘤侵犯周圍組織及轉移灶。
研究結果顯示,兩種檢查方式均具有較高的檢出率,診斷準確率較高,相互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CT 及MRI 診斷的主要優(yōu)勢體現在[6]:CT 及MRI 檢查均能顯示出腫塊的生長方式;CT 及MRI 檢查均能清晰的顯示出胃腸道間質瘤腫塊的大小、形狀、邊緣輪廓等信息;CT 及MRI 可清晰顯示出腫塊內部是否出現壞死、出血、囊變的問題;CT 及MRI 能夠顯示出腫塊是否對周圍組織造成影響。因此說,CT 及MRI檢查相較于其他檢查方法,能夠讓醫(yī)生更全面的掌握腫瘤的全貌、內部結構及鄰近結構關系,提高了診斷準確率。而單純的比較CT 與MRI,CT 具有成像快,能更好地顯示出腫塊鈣化情況,受患者胃腸道蠕動的影響較??;而MRI 堅持則能更好的反應出腫塊的囊變、壞死、出血以及對周圍組織的侵犯程度等信息,在腫瘤細胞轉移顯示上更優(yōu)于CT。綜上所述,CT及MRI 在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中具有一定的特征,各有各的優(yōu)勢,將其應用于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