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輝
(北海市合浦縣人民醫(yī)院,廣西 北海536100)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習慣也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這導致糖尿病患病率在持續(xù)提升。在臨床上,糖尿病是一個常見的內分泌紊亂疾病,其是在機體胰島功能衰弱或胰島素分泌不足的情況下引起的,是目前國際上統(tǒng)一認定的一個常見的慢性病。其中,糖尿病腎病是該病在進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個常見并發(fā)癥,一般是在微血管受到損失及功能障礙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如果這一類患者沒有得到規(guī)范化、有效性的治療,必然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極大的危害及影響。糖尿病腎病(DN)又稱糖尿病腎?。―KD),是1 型和2 型糖尿病(T1D 和T2D)患者的一種嚴重并發(fā)癥,其診斷以微量蛋白尿(MA)為基礎[1]。有關研究顯示[2]T2DN 發(fā)病機制主要與腎臟血流、糖代謝紊亂異常等因素間存在重要關聯(lián),也就是說,血脂代謝障礙、高凝狀態(tài)等與糖尿病血管病變的形成有著直接的相關性。為了探討2 型糖尿病腎病(T2DN)患者不同時期凝血四項與血脂的改變及其臨床意義,筆者納入111 例T2DN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報告如下。
本次臨床試驗將111 例T2DN 患者納入研究,研究開展時間是2018 年6 月到2019 年10 月。所有患者均實施微量白蛋白檢測,根據(jù)檢測結果將研究對象分為A(微量白蛋白低于30 mg/24 h)、B(微量白蛋白30~300 mg/24 h)、C(微量白蛋白高于300 mg/24 h)三組,各37 例,并抽取同期健康人37 例作為對照組。其中A 組的年齡為55~78 歲,平均(60.14±3.13)歲,病程為1~7 年,平均(5.11±2.10)年,男性、女性比例是23:14;B 組的年齡為54~77 歲,平均(61.12±3.34)歲,病程為1~6 年,平均(5.45±1.10)年,男性、女性比例是25:12;C組的年齡為55~75 歲,平均(61.24±3.20)歲,病程為1~7年,平均(5.34±1.20)年,男性、女性比例是26:11;對照組的年齡為54~80 歲,平均(61.33±3.42)歲,病程為1~7 年,平均(5.56±2.27)年,男性、女性比例是24:13;以SPSS 22.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對4 組人員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如年齡、性別、病程等各項臨床數(shù)據(jù)作卡方、T 值檢驗,均得到P>0.05,無統(tǒng)計學顯著性。
觀察組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年齡均為50 歲以上,均確診為2 型糖尿病腎病(T2DN)患者,診斷標準參考《內科學第7 版》[3]關于2 型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標準;(2)患者預計生存期在1 年以上,且病情較為穩(wěn)定;(3)無合并其他類型心腦血管病變、代謝類疾?。唬?)意識清醒、精神狀態(tài)較好;(5)病歷資料清晰;(6)患者均知悉并同意參與本次試驗,均簽署研究試驗同意書;(7)試驗已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協(xié)會的審核批準,患者依從性較高。
觀察組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1 型糖尿病患者;(2)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腦出血、腦梗死、心律失常、心肌梗死;(3)合并糖尿病急性不良反應患者;(4)嚴重營養(yǎng)不良、嚴重感染、肝腎功能不全、腫瘤、血液系統(tǒng)疾病、甲狀腺疾病患者;(5)精神障礙患者。
所有人員均在抽血檢測的前一天禁食12h,于次日空腹抽取靜脈血5mL。采取自動血凝分析儀(型號:日本希森美康CS5100)檢測凝血四項(FIB,APTT,PT,TT)以及纖溶(D-D),對比4 組人員相關指標的檢驗結果。
觀察4 組患者的凝血四項:FIB(纖維蛋白原)、TT(凝血酶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PT(凝血酶原時間),并監(jiān)測D-D(血漿D-二聚體),此外還需觀察TG(甘油三酯)的水平。
本次試驗將采取統(tǒng)計學標準軟件SPSS 22.0 系統(tǒng)。計量資料的表達應用(均數(shù)±方差)的形式,采取T 值檢驗;計數(shù)資料應用構成比的方式表示,采取卡方檢驗。若P<0.05,則表示數(shù)據(jù)間的差異存有統(tǒng)計學顯著性。
與對照組相比較,A、B、C 三組的TT、FIB、TG 顯著高于對照組,APTT、PT 無顯著差異,P>0.05;A、B、C 三組的D-D顯著高于對照組,且C 組最為顯著,提示T2DN 患者纖溶功能亢進,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顯著性,P<0.05(F=24.1264),如表1。
表1 4 組凝血四項、纖溶以及血脂指標差異對比
糖尿?。―M)患者并發(fā)慢性腎臟?。–KD)又稱糖尿病腎病(DN),從發(fā)病原因上進行分析,其病因是比較復雜的,并且臨床表現(xiàn)也比較復雜,其中最典型的一個表現(xiàn)是慢性高血糖。由腎小球和腎小管微血管病變引起,是糖尿病中最常見、最嚴重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4]。根據(jù)臨床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糖尿病腎病在糖尿病慢性病并發(fā)癥中的占比約有22%-34%,這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影響因素。對于該病的基本病理來說,其主要包括:腎臟高灌注、高濾過、腎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細胞增設、細胞外基質成分增生等,在病情不斷進展的情況下,最終會出現(xiàn)慢性或結節(jié)性硬化,由此導致蛋白尿、高血壓、腎衰等一系列疾病。
早期研究表明,25-40% 的1 型糖尿?。═1D)患者和5%-40%的2 型糖尿?。═2 D)患者最終發(fā)展為DKD。和學忠[5]等人研究表明,T2DN 患者的血脂以及凝血四項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變化,特別是TT、FIB。血脂以及凝血功能異常增高揭示糖尿病患者可能發(fā)生早期腎病[6]。對此,糖尿病腎病患者在接受早期診治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減輕患者的腎臟受損程度,促使其治療效果增強,確?;颊叩念A后質量提升。根據(jù)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較,T2DN 患者的TG、FIB、TT、APTT、PT 以及D-D 均不同程度增高,且病情越嚴重的患者于TT、FIB 上的差異越顯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顯著性,P<0.05(F=24.1264)。由此來看,血脂異常對于糖尿病腎病的發(fā)展而言,帶來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對此糖尿病腎病患者在實施臨床治療的過程中,一定要盡早進行臨床檢查,尤其是對于陽性者來說,一定要盡早接受治療,避免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綜上所述,T2DN 的凝血功能與血脂顯著高于健康人,TT、FIB、D-D 顯著增高,臨床上需重視患者的變化,以便于及早作出干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