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瀚
(陽江市人民醫(yī)院 廣東 陽江 529500)
突發(fā)性耳聾是指瞬間發(fā)生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同時也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具備較高發(fā)病率的耳科疾病,患者的臨床表征主要為眩暈、耳鳴等癥狀,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生活質量具有嚴重的不良影響[1]。少部分患者存在無需治療可以自愈的情況,該種疾病具有發(fā)病時間短、病情發(fā)展速度快的特點目前醫(yī)學界尚不能對于突發(fā)性耳聾的發(fā)病機制進行完整科學闡述,其與病毒感染、內耳道微循環(huán)障礙、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有關。以往,臨床上通常將神經營養(yǎng)劑、激素、血管活性藥物等綜合治療方案作為突發(fā)性耳聾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2-4]。甲潑尼龍是一種人工合成的糖皮質激素,其對于突發(fā)性耳聾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但其藥物安全性、使用方法、適用人群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爭議。本次研究將著重討論鼓室注射甲潑尼龍在不同類型突發(fā)性耳聾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 年4 月—2019 年7 月在我院實施診治處理的突發(fā)性耳聾患者240 例作為研究樣本,依據入選患者的臨床表征將其劃分為A、B、C、D 四組,A 組為低頻聽力下降患者,B 組為高頻聽力下降患者,C 組為平坦下降型,D 組為全頻聽力下降患者。A 組60 例,其中男性患者32 例,女性患者28 例,年齡平均為(43.18±3.08)歲;B 組60 例,其中男性患者33 例,女性患者27 例,年齡平均為(42.12±3.55)歲;C 組60 例,其中男性患者31 例,女性患者29 例,年齡平均為(41.83±3.09)歲;D 組60 例,其中男性患者30 例,女性患者30 例,年齡平均為(43.58±3.02)歲,四組在年齡、性別等一般數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以用于對比研究實驗。
納入標準:(1)入選患者均經相關診斷標準被確診為突發(fā)性耳聾,且均為單側耳聾。(2)對于本次研究使用所用藥物無過敏史;(3)不存在激素使用禁忌證;(4)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傷是在3 d 之內發(fā)生的,聽力損傷大于等于26 BHL;(5)患者能與醫(yī)護人員進行正常溝通交流,治療依從性較好。
排除標準:嚴重的精神類疾病及心理疾病患者;合并重要臟器器官功能障礙、嚴重感染的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壓、消化道潰瘍等病癥的患者;合并中耳炎、外耳道病變、內耳畸形等病癥的患者。
首先予以患者常規(guī)治療措施,給予改善內耳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治療,即金納多注射液+甲鈷胺注射液+巴曲酶注射液靜脈滴注。在此基礎上增加應用鼓室注射甲潑尼龍治療。在耳內鏡下進行,隔日注射1 次,共注射5 次?;颊邞3忠粋认蛏吓P位,隨后實施常規(guī)消毒、鋪巾處理,并使用浸潤鼓膜麻醉劑的棉球進行麻醉。將甲潑尼龍琥珀酸鈉(40 mg/mL)1 mL 注入鼓膜前下象限,借助耳鏡觀察藥物的流入情況,待藥物完全充盈圓窗后應終止注射,隨后將針頭緩慢拔出。注射后應提醒患者盡量避免說話或吞咽,在用藥治療過程中對于患者的耳鳴、眩暈、聽力變化情況等要給予密切關注,治療結束后要對于患者進行純音聽閥的測試,對于患者的聽力恢復情況進行了解。
所有患者在治療結束后2 個月行純音聽閾測試,作為最終聽閾,比較各組患者受損頻率在治療前后聽閾提高的平均值。按中華醫(yī)學會2015 年標準:無效:受損頻率平均聽閾改善<15 dB;有效:受損頻率平均聽閾改善≥15 dB;顯效:受損頻率平均≥30 dB;痊愈:受損頻率聽閾完全恢復正常,或達到健耳水平,或達此次患病前水平??傆行拾ㄓ行?、顯效。
統計分析軟件選用SPSS 20.0,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結果數據的表現形式為±s;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結果數據的表現形式為百分率。P<0.05 認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A、B、C、D 四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76.67%、41.67%、55.00%、58.33%。A、B、C、D 四 組 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性兩兩組間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A 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最高,C、D 組次之,B 組最低。見表1。
表1 四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結果對比[n(%)]
突發(fā)性耳聾是五官科較為常見的急癥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加快,飲食結構的改變,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的加大,突發(fā)性耳聾的發(fā)病率呈現逐年快速增長的趨勢,并出現年輕化發(fā)展的趨向?;颊咭坏┐_診為突發(fā)性耳聾,要及時前往醫(yī)院接受相關治療,治療不及時可能會造成病情進一步惡化,最后發(fā)展成為永久性耳聾,對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良影響。對于突發(fā)性耳聾一般采用藥物方法進行治療,治療突發(fā)性耳聾的藥物較多,治療效果參差不齊,選擇有效安全的藥物治療方法對于提高突發(fā)性耳聾的治療有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現階段,臨床上尚未對突發(fā)性耳聾的發(fā)病機制給出明確的解釋,不過隨著免疫血清學、病理組織學、分子生物學等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人員發(fā)現突發(fā)性耳聾的致病機制與病毒感染、微循環(huán)障礙、內耳缺血、自身免疫病、圓窗膜破裂等因素具有緊密的關聯性[5]。對于突發(fā)性耳聾主要治療原則為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必要時還可以輔以物理療法和高壓氧治療,臨床上通常將糖皮質激素作為內耳疾病的主要治療藥物,糖皮質激素具有良好的抗炎、消腫功效,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內耳微血管內皮細胞的水腫癥狀,提升內耳小血管的血液流量,從而緩解缺血缺氧癥狀。有研究指出[6-7],糖皮質激素能夠與內耳小血管內皮細胞的相關受體產生特異性結合,降低其對縮血管活性成分的敏感度,從而達到改善內耳循環(huán)的目的。甲潑尼龍是治療突發(fā)性耳聾的常用糖皮質激素藥物之一,給藥方式包含靜脈給藥及鼓室注射兩種方式,其中靜脈給藥的不良反應、禁忌證相對較多,故而靜脈給藥的臨床應用價值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鼓室注射可有效規(guī)避靜脈給藥的局限性,能夠繞過患者的血屏障,從而提升內耳藥物濃度,增大藥物的持續(xù)作用時間;注射藥物將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內耳,有助于提升臨床療效;注射藥物具備良好的抗炎、消腫功效,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內耳微血管內皮細胞的水腫癥狀,滿足血氧供應,減弱縮血管物質的活性,血小板受到抑制,心機收縮力增強,增強機體的微循環(huán)血流動力學,從而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其與其他常規(guī)藥物治療相比具有一定優(yōu)勢,同時具有并發(fā)癥和復發(fā)率低的優(yōu)點,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同時研究發(fā)現,不同分型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的致病機制存在一定的差異,預后情況也存在諸多不同。通過具體臨床實踐證實,高頻及全頻聽力下降患者的預后較差,低頻聽力下降患者的預后一般。因此在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應現對患者的疾病分型進行全面評估,隨后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以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本次研究發(fā)現,A、B、C、D 四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性兩兩組間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其中A 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最高,C、D 組次之,B 組最低。證明了甲潑尼龍對于低頻突發(fā)性耳聾具有最佳的臨床治療效果,對于高頻聽力下降患者和平坦下降型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對于全頻聽力下降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較差。
綜上所述,鼓室注射甲潑尼龍治療不同類型突發(fā)性耳聾與全身激素使用的臨床療效具有明顯的差異,其中治療效果最為理想的是低頻突發(fā)性耳聾,再次就是平坦下降型,因此臨床治療中建議盡早使用鼓室內注射潑尼龍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