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現(xiàn)有的研究中,作者發(fā)現(xiàn),鮮有人研究柳州三江侗族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策略。因此,本文將以柳州三江侗族文化為研究對象,探析三江侗族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策略。
【關鍵詞】 三江侗族;文化負載詞;英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7-0109-02
基金項目:2019年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科研課題《柳州三江侗族文化負載詞英譯策略探究》(編號:2019B14)。
一、引言
柳州三江的侗族文化是柳州地區(q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了解柳州文化的重要窗口。因此,柳州三江侗族文化負載詞的英譯也顯得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在翻譯柳州三江侗族文化負載詞的時候,既要兼顧外國讀者的文化差異,又要盡可能地確保外國讀者獲得與源語讀者相似的文化體驗,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三江侗族文化所蘊含的故事,增進外國讀者對三江侗族文化內(nèi)涵的認識和了解。
二、文化負載詞
不同的學者對文化負載詞的定義持有不一樣的看法。我國著名學者廖七一將文化負載詞定義為“文化負載詞是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特定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卑菽显谄鋾兄赋觯骸拔幕撦d詞又稱詞匯空缺,即原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對應語?!?/p>
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表示,在跨文化交際中,可以將文化因素分為五大部分,即生態(tài)文化、物質(zhì)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語言文化。在此基礎上,翻譯家彼得·馬克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以及民族文化內(nèi)涵的文化負載詞分成五大類,即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社會文化負載詞、宗教文化負載詞以及語言文化負載詞。本文以五大文化負載詞的分類為依據(jù),對柳州三江侗族文化負載詞的英譯進行探析。
三、三江侗族文化負載詞的英譯
三江侗族文化具有其民族的特色,將其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時,必將存在沒有對應語的現(xiàn)象。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既要充分展現(xiàn)三江侗族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又要兼顧外國讀者所獲得的文化體驗和感受,從而實現(xiàn)文化之間的交流。
(一)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指的是人們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所產(chǎn)生的詞匯,反映了其生活的自然條件、地理環(huán)境以及氣候特點等,主要包括植物、動物、山脈、丘陵、河流、城市、城鎮(zhèn)、天氣、季節(jié)等。
例1:石門沖
譯文:Shimen Dell
石門沖位于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丹洲鎮(zhèn)東風民族村,綠樹環(huán)繞,以奇、秀、美為特色,集原始、原生、原質(zhì)、原味于一身。所處飛瀑高低不一,落差在20-90米之間,堪稱三江一仙境。在翻譯過程中,如果只是簡單地音譯為“Shimenchong”,則無法將其優(yōu)美的自然生態(tài)展現(xiàn)出來。因此,譯者在此處采用“專名音譯+通名意譯”,其中,“Dell”在牛津詞典中特指里邊或周圍有樹的小山谷,將“石門沖”譯為“Shimen Dell”,可將三江民族原始自然生態(tài)景色展現(xiàn)在外國讀者眼前,更能體現(xiàn)三江民族風光之美。
例2:程陽八寨
譯文:Chengyang Eight Villages
程陽八寨位于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zhèn)的林溪河畔,是廣西著名的侗民族風情旅游景區(qū)。景區(qū)以程陽村的東寨、平甫、吉昌、大寨、平巖村的馬安、平寨、巖寨、平坦八個自然屯為總范圍(歷史上這八個村屯統(tǒng)屬程陽村,民間統(tǒng)稱為程陽八寨)。在翻譯的過程中,既要兼顧侗族村寨依山傍水、聚族而居的民族生態(tài)文化特色,又要確保目標讀者能夠了解侗族這一原有的民族生態(tài)特色,因此,此處適合采用“專名音譯+直譯”,將其翻譯為“Chengyang Eight Villages”,其中,“Eight Villages”形象地向外國讀者展示了侗族這一特有的聚族而居的民族文化特色。
(二)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即反映一個民族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或所使用的一些有別于其他民族經(jīng)常使用的事物的詞匯,該類文化負載詞包括了與飲食、服飾、建筑、生產(chǎn)、交通等方面有關的詞匯。
例3:鼓樓
譯文:Drum tower
鼓樓最早稱為“共”(巢之意)和“百”(堆壘之意),其后稱為“堂瓦”(公房之意),再后來才稱之為“樓”或“鼓樓”。鼓樓模仿杉樹形狀建造,因為樓上置鼓得名。鼓樓是侗族村寨的標志,是宗族的活動中心,是侗族村寨舉行集會議事、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在侗鄉(xiāng)起著凝聚村寨、保衛(wèi)村民的重要作用。在西方國家,并不存在鼓樓這樣的建筑,沒有一定中國文化知識基礎的外國讀者是難以想象這一建筑的。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采用“直譯”,直接將侗族鼓樓內(nèi)掛一鼓、形為塔狀的建筑特色表達出來,有利于外國讀者直觀地感受到侗族建筑的獨特魅力。
例4:牛癟
譯文:Niubie, a kind of herbal soup
牛癟,又被稱為“百草湯”,是三江侗族非常奇特的一種食品,被視為待客上品。侗族人在殺牛前,先給牛喂些牛愛吃的中草藥,如首烏、葛根、綠豆、柴胡、人參、當歸等,喂半小時左右把牛殺了,取出牛腸胃中尚未及時消化的內(nèi)容物,通過多道制作工序,拌以多種佐料做成湯類菜肴。類似這種承載著侗族飲食文化特色的詞匯,無法在英語中找到一一對應的詞語表達,在翻譯時,可采用“音譯加注法”,將其翻譯為“Niubie, a kind of herbal soup”,既保留了侗族這一獨特的飲食文化信息,又能確保外國讀者通過加注部分的譯文,對侗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社會文化負載詞。由于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以及社會背景下,其衍生出的社會文化詞也不盡相同。通常,將這些能夠反映某一民族中人們?nèi)粘5纳罘绞健⑸盍曀?、風土民情、政治情況等的詞匯稱為社會文化負載詞。通過這些詞匯,能夠真實了解該民族某一特定時期的生活狀況以及社會狀況。
例5:百家宴
譯文:Public dinner
百家宴,又叫合攏飯,是侗族接待貴客的一種最隆重的方式。每當有貴客到來或重大節(jié)慶,村民就各自從自己家里拿出可口的飯菜,匯聚鼓樓坪,擺起長桌宴?!鞍偌摇辈⒎侵恢浮耙话偌摇?,而是代指一個概數(shù)。因此,在翻譯時,為了能夠讓外國讀者了解侗族文化中這一特有的生活習俗,可采用“意譯”將其翻譯為“Public dinner”,既體現(xiàn)了百家宴的盛大,也易于外國讀者的理解。
例6:篝火迎親
譯文:Welcome the bride by setting bonfires
篝火迎親是三江侗族的傳統(tǒng)習俗,每年春節(jié)前后(一般集中在臘月二十八和三十晚上),當村里后生得知新娘要從某條路經(jīng)過時,就提前在路上燃燒若干個火堆等待新郎新娘,但在西方國家并沒有這種婚禮習俗。在翻譯時,為了讓外國讀者能夠?qū)Χ弊宓幕槎Y習俗有更直觀的感受,可直接采用“直譯”,將其翻譯為“Welcome the bride by setting bonfires”,直截了當?shù)叵蛲鈬x者描繪侗族人們是如何迎接新娘的,成功實現(xiàn)文化之間的交流。
(四)宗教文化負載詞。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宗教信仰。這些能夠深刻體現(xiàn)某一民族宗教信仰色彩的詞匯,統(tǒng)稱為宗教文化負載詞。這些文化負載詞,既反映了這一民族的宗教信仰,也展示了該民族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侗族文化中,也存在許多體現(xiàn)侗族人宗教信仰的詞匯。
例7 薩歲
譯文:Sasui, God of Grandmother
在侗族的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是薩崇拜。侗族普遍崇拜的女性神被稱為“薩歲”,意為始祖母,是最神圣的保護神。薩在侗語中意為“祖母”,“歲”則含有首要、最大的意思,因此,“薩歲”可直譯為“最大的祖母”。在西方國家,人們信仰的是上帝,因此,在中西方文化中,必然存在了宗教文化詞匯的空缺。為了能夠向外國讀者表明侗族獨特的“薩”崇拜,在翻譯過程中,可采用“音譯加注法”,將其翻譯為“Sasui, God of Grandmother”,既保留了侗族宗教中原有的文化,又能使外國讀者理解其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
例8:喊魂
譯文:Calling back the spirit of the sick
侗族人一般都相信人是有靈魂的,當靈魂依附在人身體上時,人才會變得聰明又健康。一旦靈魂失落,人將會變得愚鈍或不健康。特別對于小孩,靈魂就像是小孩健康的護身符,一定不能失去。因此,侗家小孩發(fā)生不幸之事,如摔重跤或溺水等鬧病之后,家中老人便要為小孩喊魂,使其恢復健康。翻譯時,譯者采用“意譯”,將侗族“喊魂”這一獨特宗教文化形象而又具體地體現(xiàn)出來,從而有效地傳播了三江侗族的宗教文化特色。
(五)語言文化負載詞。語言文化負載詞承載了某一民族所使用的具有文化內(nèi)涵特色的特殊詞匯,通常體現(xiàn)在語音、字形、語法、語義、構詞等方面。語言文化負載詞也充分地展現(xiàn)了該民族在日常交流中的用語習慣和用語特點。
例9:苦酒酸茶
譯文:Bitter wine and sour food
在侗族文化中,侗族家里來了貴客,通常都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研制多年的酸肉以及各種酸菜進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之說。但在這里需特別注意,“苦酒酸茶”中的“茶”并非是真正的茶,此處特以“茶”代指侗族各種酸制食物,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除了簡單直譯外,還應對“酸茶”的翻譯進行特別的處理,按照侗族待客的實際做法,將其翻譯為“sour food”,以便外國讀者更加真實準確地了解柳州侗族三江文化中款待貴客的習俗。
四、總結
三江侗族文化體現(xiàn)了三江侗族人民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慣、語言習慣以及風土人情等,三江侗族文化負載詞蘊含了三江侗族的文化特色。想要推進柳州三江侗族文化的對外傳播,盡顯柳州獨特民族魅力,就需要講究一定的英譯策略,特別是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只有這樣,才能讓外國讀者更加了解三江侗族文化所特有的深厚文化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Newmark. A Flattened V Diagram of Translation Approaches[M].2001,(45).
[2]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0).
[4]廖七一.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5).
[5]鄭德虎.中國文化走出去與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上海翻譯,2016,(2).
作者簡介:
黃妹園,女,漢族,廣西梧州人,碩士,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英語翻譯、英語教學以及國際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