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龍映 王昌偉
支原體肺炎是一種受到肺炎支原體入侵氣道引發(fā)的下呼吸道炎癥感染,主要發(fā)生于兒童人群中,患兒發(fā)病后出現(xiàn)咳嗽、發(fā)熱等癥狀,嚴重損害到其身體健康[1-3]。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是臨床對支原體肺炎進行治療時采用的一類常見抗生素,常用藥品有紅霉素、阿奇霉素等,本研究為探討阿奇霉素對小兒支原體肺炎的臨床治療效果,針對60 例支原體肺炎患兒進行研究。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8 年9 月~2019 年8 月本院兒科60 例小兒支原體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30 例。對照組年齡2~12 歲,平均年齡(7.09±2.30)歲;男16 例,女14 例。觀察組年齡2~12 歲,平均年齡(7.13±2.27)歲;男17 例,女13 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許可,患兒家屬均在知情情況下簽署知情同意協(xié)議。
1.2 方法 兩組患兒的常規(guī)治療一致,包括退熱、止咳、化痰等。對照組選用紅霉素進行治療,取20~30 mg/kg 紅霉素與250 ml 葡萄糖注射液(5%)混合后靜脈滴注,1 次/d,持續(xù)3 d 后改口服紅霉素片,3 次/d,10 mg/(kg·次),持續(xù)4 d。觀察組選用阿奇霉素進行治療,取10 mg/kg 阿奇霉素與250 ml 葡萄糖注射液(5%)混合后靜脈滴注,1 次/d,持續(xù)3 d 后改口服阿奇霉素腸溶片,1 次/d,10 mg/(kg·次),持續(xù)4 d。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②比較兩組患兒的癥狀消失時間:包括發(fā)熱、咳嗽、肺啰音;③比較兩組患兒的肺通氣功能及動脈血氣指標:肺通氣功能指標包括FEV1、FEV1/FVC;動脈血氣指標包括PaO2、PaCO2、SpO2;④比較兩組患兒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包括CRP、IL-6、TNF-α;⑤比較兩組患兒的免疫球蛋白指標:包括IgG、IgA、IgM;⑥比較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相關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且經胸部X片檢查結果提示,肺部陰影基本消失;有效:相關癥狀及體征有所緩解及減輕,且經胸部X 片檢查結果提示,肺部陰影面積較治療前縮??;無效:相關癥狀及體征未減輕,且經胸部X 片檢查結果提示,肺部陰影面積未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4]。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發(fā)熱、咳嗽、肺啰音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的肺通氣功能及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FEV1、FEV1/FVC、PaO2、PaCO2、SpO2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FEV1、FEV1/FVC、PaO2、SpO2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aCO2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FEV1、FEV1/FVC、PaO2、SpO2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2.4 兩組患兒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CRP、IL-6、TNF-α 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CRP、IL-6、TNF-α 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患兒的CRP、IL-6、TNF-α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兩組患兒的免疫球蛋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IgG、IgA、IgM 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IgG、IgA、IgM 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患兒的IgG、IgA、IgM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5。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兒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患兒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兒的肺通氣功能及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兒的肺通氣功能及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1 mm Hg=0.133 kPa
表4 兩組患兒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患兒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5 兩組患兒的免疫球蛋白指標比較(,g/L)
表5 兩組患兒的免疫球蛋白指標比較(,g/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6 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兒發(fā)生腹瀉1 例、腹痛1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67%;觀察組患兒發(fā)生惡心1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33%。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支原體肺炎是一種常見于臨床的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肺炎支原體經氣道進入下呼吸道而引發(fā)的肺部炎癥感染,由于兒童身體免疫力較弱,其發(fā)生支原體肺炎的風險較高[5]。一旦兒童發(fā)生支原體肺炎,其往往會伴隨有咳嗽、發(fā)熱等癥狀,病情反復發(fā)作,可能會發(fā)展為重癥肺炎,還可能會引發(fā)膿毒癥等全身感染,危及患兒生命安全[6],故臨床需針對小兒支原體肺炎進行積極研究,積極探討有效的治療方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總有效率為高于對照組,發(fā)熱、咳嗽、肺啰音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說明阿奇霉素相比于紅霉素可更加有效地緩解支原體肺炎患兒的臨床癥狀,療效顯著。治療后,兩組患兒的FEV1、FEV1/FVC、PaO2、SpO2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aCO2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FEV1、FEV1/FVC、PaO2、SpO2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說明阿奇霉素的應用可更好地改善患兒的肺通氣功能,糾正動脈血氣紊亂。治療后,兩組患兒的CRP、IL-6、TNF-α 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患兒的CRP、IL-6、TNF-α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IgG、IgA、IgM 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患兒的IgG、IgA、IgM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說明小兒支原體肺炎患兒經阿奇霉素治療后其免疫功能得到增強,可減輕其機體內炎癥反應。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支原體肺炎患兒采用紅霉素與阿奇霉素治療的不良反應少,安全性良好。
綜上所述,阿奇霉素對小兒支原體肺炎的臨床治療效果良好,可促使患兒癥狀緩解,減輕其肺通氣功能障礙及炎癥反應,解除動脈血氣紊亂,增強其免疫功能,不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