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悅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成年人發(fā)病率可高達15%。成年人幾乎都有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史,此疾病往往反復發(fā)作,主要癥狀有上腹部腹痛,喛氣,食欲差、早飽感等。如這些癥狀持續(xù)超過1 個月或者1 年中癥狀累計>3 個月即可以確診。此病為非器質性疾病,發(fā)病原因較復雜,與營養(yǎng)不良、發(fā)育不好、慢性胃炎等關系密切,因此治療后易復發(fā),也無特效的治療措施及辦法[1-3]。臨床上治療此疾病主要應用藥物治療,莫沙必利、多潘立酮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最常用藥物,對兩種藥物的治療效果、安全性、有效性研究較多[4]。為探討兩種藥物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本院對近幾年治療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8 例開展研究,現將研究結果進行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8 年10 月~2020 年3 月間門診收治的98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羅馬Ⅲ標準;均有餐后飽脹感、上腹痛、早飽感、喛氣及胃燒灼感等一項或多項癥狀;均無重大疾病病史,無其他可引起消化不良的疾病或影響消化系統(tǒng)功能的疾??;3 個月內無用藥史;年齡均為18~60 歲;均在本市長期居住,可獲得隨訪;無妊娠期、哺乳期婦女;無肝膽脾手術史。將患者隨機分為A 組與B 組,每組49 例。A 組男28 例,女21 例;年齡21~57 歲,平均年齡(39.3±6.2)歲;病程5~24 個月,平均病程(9.8±4.8)個月;有吸煙史13 例,經常熬夜24 例,飲食不規(guī)律32 例,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20 例。B 組男29 例,女20 例;年齡20~59 歲,平均年齡(40.1±6.8)歲;病程6~24 個月,平均病程(10.1±4.7)個月;有吸煙史16 例,經常熬夜22 例,飲食不規(guī)律27 例,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22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不熬夜,不食辛辣食物,停止飲酒,規(guī)律作息,保證睡眠時間,培養(yǎng)良好的飲食習慣,少食多餐,不暴飲暴食,不吃過涼辛辣食物,不吃引起消化障礙食物,同時注意飲食均衡,注意隨季節(jié)變化增減衣服,做好防寒保暖。A 組患者行莫沙必利藥物治療,莫沙必利口服5 mg/次,3 次/d,于每日三餐前30 min 服藥,持續(xù)用藥4 周。B 組患者行多潘立酮藥物治療,多潘立酮口服10 mg/次,3 次/d,于每日三餐前30 min 服藥,持續(xù)用藥4 周。治療期間可根據癥狀適當調整藥物劑量,如癥狀明顯改善,藥物可減成半量服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疾病癥狀如腹脹、厭食、喛氣等完全消失,食欲良好;有效:疾病癥狀如腹脹、喛氣、厭食等有所改善,食欲較治療前好轉;無效:經治療疾病癥狀未見改善或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2 對比兩組患者的胃排空率 應用標準試餐加鋇條上腹部X 線照相的方法測量胃排空率。標準試餐為應用溫度達100℃的熱水400 ml 加康師傅排骨面80 g(1 盒),X 線標志物是有20 根小鋇條的膠囊?;颊咔巴磉M食后禁食8 h 以上,于晨起到醫(yī)院后,15 min 內吃完上述標準餐,同時服用含有20 根小鋇條膠囊1 個,于餐后5 h 進行X 線檢查,在X 線檢查以前服產氣粉,便于觀測,記錄胃內存在的小鋇條的數量,對難以確定鋇條在胃內還是十二指腸近端的均記錄為在胃內,餐后5 h 胃排空率<50%視為異常,胃排空率=(20-胃內小鋇條)/20×100%
1.3.3 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主要不良反應包括惡心腹瀉、腹脹、失眠等。
1.3.4 對比兩組停藥6 個月后的疾病復發(fā)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胃排空率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胃排空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 組患者胃排空率(76.45±13.14)%明顯高于B 組的(56.13±12.4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停藥6 個月后疾病復發(fā)率對比 A 組患者停藥6 個月后疾病復發(fā)率4.1%明顯低于B 組的16.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n,%)
表2 兩組患者胃排空率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胃排空率對比(,%)
注:與B 組治療后對比,aP<0.05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n,%)
表4 兩組患者停藥6 個月后疾病復發(fā)率對比 (n,%)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消化內科中是最常見的疾病,其發(fā)病與患者體液調節(jié)功能失常、胃腸平滑肌細胞神經電生理異常及中樞神經功能異常有密切關系,這些原因導致胃動力發(fā)生障礙,出現消化功能障礙,患者則出現厭食、早飽、腹脹、腹痛的臨床癥狀。功能性消化不良為非器質性疾病,主要治療措施為應用促胃動力藥物,較常用藥物有多潘立酮、西沙比利、莫沙比利及甲氧氯普胺等[5,6]。多潘立酮對胃腸壁有直接作用,可升高食管下部擴約肌張力,從而防止胃內容物向食管反流,其可以增加胃動力,促進胃蠕動,并協(xié)調胃與十二指腸運動能力,從而較快抑制惡心、嘔吐、反酸的癥。多潘立酮藥物作用僅在上消化道,對促進胃動力作用顯著,但此藥對大腸無作用,莫沙必利則是全胃動力藥物,其可全面改善胃動力,促進腸蠕動[7-9]。莫沙必利是苯甲酰胺類藥物,是5-羥色胺4 受體(5-HT4)選擇性激動劑,可興奮胃腸道膽堿能中間神經元及肌間神經叢5-HT4受體,使乙酰膽堿快速釋放,增加胃竇和十二指腸運動協(xié)調性,使胃收縮能力加強,胃排空加速,防止胃十二指腸返流現象,從而改善胃功能,莫沙必利還能促進小腸運動及促進近端結腸的排空,因此此藥為全胃腸動力藥,其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良好[10]。為探討莫沙必利及多潘立酮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本院對近期收治的98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進行研究,分為兩組進行觀察,治療4 周后,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 組患者胃排空率明顯高于B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 組患者停藥6 個月后疾病復發(fā)率明顯低于B 組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應用莫沙必利及多潘立酮治療,均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兩種藥物均無嚴重的不良反應,安全性高,采用莫沙必利治療遠期復發(fā)率低,二者近期治療效果無差異,治療遠期療效莫沙必利優(yōu)于多潘立酮。
綜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應用莫沙必利治療療效更佳,其遠期療效優(yōu)于多潘立酮,臨床醫(yī)生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