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在南方
一個老頭兒,走在牛后頭,和牛一般高。他晴天放牛,雨天也放牛,牛吃草,他砍柴。他跟牛說話,牛只顧吃草,偶爾也“哞”一聲,他笑一笑。好像總是出現(xiàn)這樣的場景。有年春天,一頭老牛不行了,兒子說請人明天來殺了賣肉。他不同意,但也擋不住兒子,他說要讓牛再吃一回青草,便趕牛上山了。他跟牛說:“我老了,你也老了,都不中用了。他們想賣你的肉,我攔不住……”他流眼淚,牛的眼睛也濕漉漉的,伸著舌頭舔他的手。然后,牛慢慢走了,在山崖那里忽然不見了。
他跟兒子說了事情的經(jīng)過,兒子不再提剝皮賣肉的事。他們拿了鐵鏟,找到滾落山崖的老牛,就在那個地方挖個大坑,把牛埋了。他說:“你干了一輩子活兒,好好睡吧?!?/p>
過了好多年,老頭兒去世了。去世前,他對兒子說,把他埋在老牛的旁邊。
事情過去多年,我上次回老家看見他如今已老態(tài)龍鐘的兒子,正在把一個彈棉花用的木盤當(dāng)柴劈,就想起他來。他不單是個牛倌兒,還曾是我們當(dāng)?shù)匚ㄒ坏膹椈ń场?/p>
元代王禎所作《王禎農(nóng)書》說,彈棉花用木棉彈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長,兩頭拿繩弦繃緊,用弦弓來彈皮棉。王禎沒有說這弓是如何懸起來的。這要一根有彎度的背弓,一頭別在褲腰帶上,豎著背在背上;彎過來的另一頭垂一根繩子,系在橫著的彈弓上,用來借力,不然一手持弓,一手持木槌來彈,會手忙腳亂。
那時棉花金貴,買棉花要憑棉花票,常常要攢好幾年才夠打一床棉絮,人們都瞅個好天兒去請他。他肩上掛著豎弓、彈弓,懷里抱個木盤,像個流浪歌手,來了。
彈棉花得用木板搭個結(jié)實的架子,上頭再放一張席子,解開一小捆一小捆的棉花,把它們放在席子上,手撕一陣兒,用細竹棍兒拍打一陣兒,常常會蹦出一顆棉籽。他出一頭汗,掏出手巾擦一把,坐下來喝水、吃旱煙?!鞍パ健币宦?,他站起來,套豎弓,系住彈弓—彈弓的弦是牛皮做的。等彈得差不多了,他說“彈活了”,換一根絲線做的弦繼續(xù)彈。
他一手握弓,一手拿彈槌,弓著身子,讓牛皮弦貼近棉花,彈得“大弦嘈嘈如急雨”。他繞著架子四周彈,片刻工夫已是“白頭翁”,一臉汗,一身汗。這一彈要彈兩三個小時,到后來,一副咬牙切齒的樣子,看著著實累人。彈完,喝水、吃旱煙。再換細弦彈,這回彈得“小弦切切如私語”,好聽。這是前半天,一架棉絮彈得有模有樣。吃飯。
后半天的事情看上去輕巧。他拿出牽紗篾,牽了白棉紗來網(wǎng),這得請主家?guī)兔考嗩^。此時,他一改木訥模樣,牽得意氣風(fēng)發(fā),先是不停對角放線,放得密密的,說這是“打筋骨”,然后才是全網(wǎng),棉線立刻讓棉絮收緊了。一面網(wǎng)完,再網(wǎng)另一面,然后還有棉絮的四個角要扎。后來有外來的彈花匠會些好樣兒,像用紗線網(wǎng)一朵花、一片草葉、雙喜字等。他不會,要是彈嫁姑娘的棉絮,他只用紅紗線、綠紗線來網(wǎng)。
做完這些,他歇了一會兒,再提了木盤放在棉絮上壓幾個來回,再脫了鞋,站在木盤上,扭動腰身,滑來滑去。有時他高興,捉個三四歲的小孩兒坐在木盤上。我坐過一次,依稀尚存的記憶里,棉絮溫軟得讓人想哭。
太陽還沒有落山,一床棉絮睡在架子上,中間總是比四周厚一點兒,若想疊得四四方方,總是疊不好。為啥會這樣呢?他說,這樣蓋起來貼身。
他收拾好家伙要回家了。“吃晚飯啊,喝幾盅酒嘛?!彼f:“不了,今兒的牛還沒放咧……”
牛死了后,好像沒過幾年,他就彈不成棉花了—腰疼,彈棉花費腰。我家好像從那之后也沒有再彈棉絮,以前的夠用了,另外新買了一些絲棉被,輕巧。
世間的事,溫暖總是好。杜甫嘆息“布衾多年冷似鐵”,要是他有床棉被就好了。很多年后,我才第一次見到長在地里的棉花。那時岳母健在,每年都要種棉花。我站在一朵裂開的棉桃面前,小心翼翼地伸手摸了摸,心里莫名柔軟。它開花時天正暖,這棉桃一開,又要冷起來。不要緊,有棉花。岳母去世之前,給后輩打了幾床棉絮,連年幼的外孫女也有一床:“回頭當(dāng)嫁妝??!”
嘉興的一位女性朋友喜歡看花喝茶,同時還喜歡彈絲。彈絲比彈棉花要久遠得多。有一天她發(fā)“朋友圈”說:“《古詩十九首》里有幾句寫彈絲縫被:‘文采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jié)不解。”這首看過好多次,每一次都不求甚解,她這一說,趕緊找出書看,果然,“著”和“緣”都是制被工序,著是放線填絲,如同彈棉絮中的“打筋”;緣是給被子四角網(wǎng)上絲縷讓它不散。古人做的事情,也是她如今做的事情,有點兒溫暖,有點兒甜蜜。不曉得她會不會彈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