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鋼琴即興伴奏作為一種實用性技能,具有重要的教育實踐價值。第一,介紹鋼琴即興伴奏的實用性價值;第二,探討和弦配置以及伴奏音型的結構;第三,從伴奏者的角度分析,如何提升伴奏者的藝術素養(yǎng)。本文從這三個方面得出,要建立在實用性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輔以鋼琴基本功、和聲、曲式、正譜分析、伴奏實踐及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與提升,才能夠對伴奏者的即興伴奏水平、藝術素養(yǎng)帶來長足的進步。
[關鍵詞]鋼琴即興伴奏;和弦配置;伴奏音型;藝術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1)05-0116-04
一、鋼琴即興伴奏的概述及其實用性價值"
(一)概述
鋼琴即興伴奏指在無伴奏譜時,伴奏者需即時配以合適的和聲與音型,來配合指定的歌曲或樂曲旋律,同時與歌者協(xié)作,使音樂作品更飽滿的表現(xiàn)形式;鋼琴即興伴奏概念,作為一種演奏形式,超越了固定樂譜文本,據(jù)演奏者的樂思動機、狀態(tài)等多種因素,以及對鋼琴鍵盤的熟悉程度和個性抒發(fā),即時、即地、即興彈奏樂曲或歌曲[1]。從功能上,為人們帶來審美需求和精神愉悅的音樂表演活動。從內容來看,不受各種規(guī)則限制,豐富多樣。從整體而言,體現(xiàn)出鋼琴演奏者的整體音樂素養(yǎng)。
鋼琴即興伴奏分為有旋律伴奏和無旋律伴奏,兩者在整體彈奏中并無難度區(qū)分,而在于有無旋律聲部。作為伴奏者主體,更強調和聲織體的編配,旋律聲部可作為單聲織體彈奏,也可以由演唱(奏)者表演,伴奏雖然作為旋律聲部的陪襯,但其和聲織體越豐富、越適合,就更能體現(xiàn)樂曲的風格。這就要對樂理、和聲、曲式、織體等理論知識有更深刻的把握。
(二)實用性價值體現(xiàn)
鋼琴即興伴奏,具有靈活性和實用性特點,藝術表現(xiàn)也尤為獨特,在表演、教學和音樂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諸多表演藝術的合作伙伴。首先,為聲樂以及器樂各表演形式進行伴奏活動;其次,為舞蹈、體操等排練伴奏;還包括其他藝術形式,為詩朗誦、話劇、繪畫、書法表演伴奏,等等。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即興伴奏作為教唱課、欣賞課一個重要的教學輔助形式;在高校,則作為聲樂教學中一個必要組成部分,無論對于老師或學生,都為必備技能。
通過固定的模式套路,即T-S-D-T功能和聲進行以基本和聲連接,在歌曲伴奏中配以相應的和聲伴奏織體運用。由于在大小調式中能夠套用,在轉調時也同樣遵循功能性原則,所以在即興伴奏中,穩(wěn)定的功能和聲進行配置體現(xiàn)出其實用性價值。
二、鋼琴即興伴奏的和弦配置"
(一)正三和弦
正三和弦作為大小調確立調式調性的骨干和弦,所在音級分別是一級、四級和五級,在和聲功能上對應T、S、D和弦。在和弦配置中運用也最廣泛[2]。
首先,一級三和弦在曲子中處于最核心的地位,屬于主功能組T和弦。具有明確調式調性的作用,常用于樂曲的開始或結束樂句。開始處用來確定調式調性,其他地方和結束句一般作為終止式,在下屬或屬和弦后出現(xiàn)。從和弦連接的角度上看,一級和弦后可連接調式內如何一個和弦。在大調中,一級和弦作為大三和弦,在和弦色彩上明亮、穩(wěn)定,小調一級和弦則為小三和弦,其色彩憂郁、柔和。這也是歌曲所屬調式的大體風格基奠。在鋼琴即興伴奏的和弦運用中,一級和弦廣泛出現(xiàn)在歌曲的每個樂段,甚至大多數(shù)樂句中,起基礎性作用。
其次,四級和弦屬于下屬功能組S和弦,與五級和弦地位相同,在調式和弦中地位僅次于一級和弦。在和弦解決上,四級作為不穩(wěn)定和弦,通常解決到一級或五級和弦作為終止式出現(xiàn)。功能標記記寫為:半終止(S-D)、變格終止(S-T)、完全終止(S-D-T),這也是即興伴奏中四級和弦配置的一般固定用法。此外,在其他用法上,四級和弦常連接于一級、三級、六級之后,其后一般跟隨五級、二級、三級、七級和弦的使用。
最后,五級和弦屬于屬功能組D和弦,由于該和弦的五音是調式音級的導音,具有強烈的不穩(wěn)定性,傾向于解決至主和弦,與主和弦支撐起調式主屬功能關系,也是終止式構成的主要和弦。在即興伴奏中,和弦編配通常也應用于終止式中,如半終止,二級、四級和弦作為下屬和弦配置在五級和弦之前;正格終止,五級和弦解決至一級和弦,以及完全終止的使用等。此外,還可以和弦連接六級的使用,作為阻礙終止豐富和聲的色彩變化。
(二)屬七和弦
屬七和弦是建立在五級上的七和弦,在大調與和聲小調調式中的性質屬于大小七和弦[3]。出現(xiàn)了不協(xié)和音程:減五度、小七度和兩個相應的轉位音程,加劇了這個和弦的不穩(wěn)定性和對主和弦的傾向性。有時僅一個屬七和弦就能夠確定一個調性,存在于大小調和聲語言中。屬七和弦之前可以是六級、一級、五級和K四六和弦,通常其后接主和弦。在小調中升七級,變成和聲小調,在終止式時往往把屬七和弦的三音升高來強調這種傾向性。
(三)副三和弦
在大小調自然音級上構成的七個三和弦中,二級、三級、六級、七級均為副三和弦[4]。與上述不同,副三和弦表現(xiàn)出和聲的色彩性。在即興伴奏中適當運用副三和弦可獲得更為豐富的音響效果,在功能發(fā)展上也提供了更為廣泛的可能。在正三和弦與屬七和弦明確調性的基礎上,發(fā)揮大三和弦與小三和弦之間色彩對比的作用。大小調功能體系包括主、下屬、屬和弦三種功能。三級與六級和弦屬于主功能組,因為它們與一級正三和弦有兩個共同音。同理,二級與六級和弦屬于下屬功能組,三級與七級和弦屬于屬功能組。但在實際即興伴奏的使用頻率,二級作為下屬功能和六級作為主功能使用居多,三級次之,七級最少。
二級和弦在副三和弦使用最多,作為下屬功能組和弦,使用頻率甚至與四級和弦相近,和弦的特點具有小三和弦的柔和又強烈不穩(wěn)定解決傾向。主要用法:第一種,作為替代四級和弦的使用,如Sii-D,Sii-D7-T,在小調中,二級一般使用七和弦sii7弱化減三和弦尖銳的音響效果;第二種,二級在四級和弦后使用,以延續(xù)下屬功能和聲發(fā)展,如S-Sii6,第三種,用于終止式,如Sii-D,Sii-T,Sii-D7-T。
六級和弦同屬于主與下屬功能組,在使用上偏中性,原則上前后與任何和弦連接,可以連貫連接。主要用法,替代一級主和弦,作為阻礙終止使用,避免歌曲出現(xiàn)過多終止式結構的結束感,起到銜接上下樂句的作用,以及豐富主和弦單一的功能色彩。如S-TSvi,D-TSvi,S-D-TSvi;同樣的,替代四級和弦,作為下屬功能使用,如TSvi-D;還可用作主和弦與下屬和弦之間的經過和弦,使和聲進行更加流暢,如T-TSvii-S(ii)。
三級和弦同屬于屬與主和弦,在音的構成中,具有屬和弦不穩(wěn)定音級的導音,卻無主和弦主音,所以更傾向于屬功能組,主要用法,在一級或五級和弦后使用,作為和聲功能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用另一種和弦性質豐富單一功能和弦色彩,也可以作替換和弦使用;也可以作為經過和弦弱化四、五度和聲進行的穩(wěn)定性,使功能之間進行的平緩和自然,如T-DTiii-D,T-DTiii-S。
七級和弦即導三和弦,歸為屬功能組。在自然大調與和聲小調里都為減三和弦,不穩(wěn)定性與不協(xié)和性是它的和弦特點,使用的頻率是所有三和弦中最少的,因為其使用的范圍很窄,一般僅作為替代屬和弦使用,進行到一級和弦作為穩(wěn)定性解決或終止式,如Dvii-T。此外,還包括變和弦,重和弦等應用,但在即興伴奏中難度較大,所以運用較少。在此不多做贅述。
了解正三和弦、屬七和弦、副三和弦的功能性色彩,以及常用的和弦連接配置有助于對伴奏音型的實際運用和編配。
三、鋼琴即興伴奏的伴奏音型結構"
伴奏音型體現(xiàn)了歌曲伴奏中和聲與節(jié)奏的運用[5]。對伴奏音型的形態(tài)和結構的認知,是運用伴奏音型的前提條件。伴奏音型具有多種變化,但其基礎形態(tài)是建立在三和弦上的。三和弦里包括三種最基本的伴奏音型:柱式和弦式、分解和弦式、半分解和弦式,以及三種基本伴奏型的綜合使用。
柱式和弦式伴奏音型特點具有堅定,莊嚴的音響效果,蘊含進行曲風格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聲橫向連接上,其共同音保持,平穩(wěn)進行,和弦之間的連接按照就近原則的方式,音程關系以級進為主。因此,此類伴奏音型在和聲進行上的特點為明快,趨于穩(wěn)定,如四川民歌《太陽》。見譜例1:
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指和弦各音按一定先后次序和規(guī)律奏出的音型。從和聲效果上來說,分解和弦伴奏音型主要適用于優(yōu)美動聽的抒情風格,優(yōu)勢為加強音樂的流動性,如歌曲《小猴子》。見譜例2:
半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由單個和弦音(通常為和弦根音,突出調式功能性,反之,則弱化。)與其他若干和弦音交替彈奏的音型。由于和弦音交替方式的差異性,既具有單音作為低音的渾厚、清晰,又具有多音和聲的立體感。表現(xiàn)為輕松、歡快的藝術形象。主要適用于節(jié)奏鮮明的舞曲風格,如歌曲《白云》。見譜例3:
在鋼琴即興伴奏過程中,自始至終僅運用一種伴奏音型會使音樂風格顯得單調,同樣會使伴奏者自身的伴奏能力停滯不前,所以,在一首歌曲中對即興伴奏理論與實踐的學習,要善于對不同伴奏音型的綜合使用。
四、策略與思考"
僅對和弦配置和伴奏音型的理論知識及實例分析,對伴奏者實際的伴奏能力以及藝術素養(yǎng)的提升,也只是紙上談兵。還需要落實到手指、編配寫作和伴奏實踐上。
(一)鋼琴基礎:扎實的鋼琴演奏基本功
嫻熟地彈奏鋼琴上24個大小調的音階、琶音及調式功能和弦連接等,這些作為學習鋼琴即興伴奏必備的基本功,同時也作為學習即興伴奏科學的訓練方法[6]。學習方法:方法一,把一首歌曲在大調或小調上反復訓練,即為了練習快速移調能力。移調彈奏能力在伴奏中學習和彈奏難度較大,必須長期堅持練習;方法二,基礎和弦進行練習,如比較常用的①⑥m④②⑤的和弦進行,長此以往,加深每個調的熟悉程度;方法三,加強對伴奏音型的多樣性練習。在為鋼琴即興伴奏技術打好基礎的同時,也協(xié)同促進鋼琴演奏技術。
(二)和聲基礎:和聲織體編配
旋律若是歌曲外貌,那和聲的地位就相當于骨架。舒曼認為,對形式有著深刻的了解,才能進一步理解內容。在兒童歌曲伴奏中,運用正三和弦便能保持主旋律的協(xié)和以及大致的音響效果,實用性有余,但藝術性不顯。所以在難度、風格對比較大的歌曲中,除了運用正三和弦外,還需加強副三和弦的運用,以及歌曲的副歌段和變奏、間奏部分,合理使用變和弦才能體現(xiàn)出特定的色彩效果。
(三)曲式基礎:分段適配伴奏音型
在學習即興伴奏編配時,需要分析歌曲的曲式框架。在彈奏時,對于整曲的伴奏布局才能更好的把控。遵從循序漸進的原則,在訓練中,曲目選擇上以簡單的、優(yōu)質的兒童歌曲為主,同時了解此類歌曲的風格特點。因為兒童歌曲的音域不寬,結構短小,所以風格具活潑輕快和抒情性特色。曲式結構多是單一部或單二部的。在鋼琴伴奏中要根據(jù)作品的曲式結構合理安排和聲織體,強調主旋律的主調織體效果。在兒童合唱歌曲中,曲式結構較復雜與多變化,多三部曲式,鋼琴伴奏強調對比性的效果,方法:A-B-A'結構,伴奏音型要做出主題、對比、再現(xiàn)的段落區(qū)分。簡言之,要運用兩到三種伴奏型突出對比,起到引發(fā)兒童審美聽覺興趣的作用。歌曲《吹草哨》的A、B樂段不同的伴奏音型,體現(xiàn)了主歌與副歌部分的對比,推動歌曲高潮的發(fā)展。見譜例4:
譜例4-1:
譜例4-2:
(四)分析基礎:學習優(yōu)秀鋼琴正譜伴奏
正譜伴奏的伴奏部分是由作曲家精心創(chuàng)作的,"藝術表現(xiàn)力強,"甚至與旋律部分地位同樣重要。鋼琴即興伴奏和正譜伴奏相輔相成,"原因在于大量學習分析正譜伴奏譜,可以積累和聲織體編配、伴奏音型布局、和弦連接、轉調手法等等經驗。所以,多借鑒正譜伴奏的伴奏織體、和弦運用,有助于促進即興伴奏能力的提升。肖邦bE大調夜曲的1至4小節(jié),對離調和弦、柱式和弦伴奏的運用值得借鑒。見譜例5:
(五)實踐基礎:積極參與,體驗伴奏實踐
和弦設計中不僅要關注縱向與旋律的和弦匹配,更要注重橫向的和弦連接,以樂段為例,要盡量符合T-S-D-T和聲功能走向。同時不能只使用正三和弦,對于所屬功能的轉位和弦、副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甚至較有難度的離調和弦、變和弦等。從教學實用性角度來看,對和弦連接的多樣性使用很有必要,這需要大量實踐運用積累。
伴奏音型的使用,要根據(jù)歌曲的風格而定,同時注意曲式分段,每段所運用的伴奏音型要形成對比。通常中小學音樂教材里選用的歌曲大多為單二、單三部曲式,那就涉及到主歌與副歌部分的對比,通過伴奏音型的變化使用較容易做到。這需要大量分析優(yōu)秀的正譜伴奏,借鑒各種實用性較強的伴奏音型,學習何時使用琶音、柱式和弦、分解和弦的技巧。
低音設計與旋律共同構成外聲部框架,低音要設計為與旋律反向進行效果更好。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轉位和弦的使用,轉位和弦的目的在于弱化和聲功能,使低音旋律化,富有流動性。
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光靠理論知識的積淀是不夠的,要使得學生多參與實踐音樂活動。在課堂方面,以回課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在比賽或考試中,為演唱進行伴奏實踐。(因器樂與鋼琴的關系多以合奏形式,所以未對器樂做鋼琴即興伴奏加以考慮。)
(六)合作意識:協(xié)調伴奏和演唱者的關系
正確認識到伴奏者與演唱者地位相同,二者協(xié)調合作創(chuàng)造藝術形象,但主導者是歌者,鋼琴伴奏作為陪襯。只有在前奏、間奏、尾聲以及歌聲休止處時,伴奏加以補充、銜接,合成統(tǒng)一的音樂作品呈現(xiàn)。營造出“和而不同”的完整審美的藝術形象。音樂教師在實際教學對即興伴奏運用中,想引導學生學習歌曲,對于協(xié)調伴奏與演唱的關系中,雖然重點是歌唱的教學與處理,但伴奏仍然需要表現(xiàn)藝術形象。弱化伴奏難度不代表不需要與歌聲合作,完整的審美藝術形象仍然需要合作意識來協(xié)調引導。
結"語
就理論學習而言,鋼琴即興伴奏需要對和弦、伴奏音型的編配具有一定認識。理論知識提供了一般性、實用性的模板,但伴奏中需要與演唱表現(xiàn)出完整的藝術形象,則需要基于實用性價值上輔以藝術性表現(xiàn)。從“懂”提升到“用”之間則需要提升鋼琴演奏技術、和弦和伴奏音型的編配寫作、與演唱者合作意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