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我們傳統(tǒng)的鋼琴教學中,對于觸鍵和音色方面所提及的內(nèi)容非常少,甚至學了好幾年鋼琴都沒有聽說過關于觸鍵和音色的任何知識。尤其是初級階段,更是常常出現(xiàn)老師把學生引到不同程度的輕重控制就是所謂的音色這一誤區(qū)中。觸鍵方法經(jīng)常被被完全地忽視掉,因為很多人害怕不同方式的觸鍵很有可能會“破壞”手型,甚至在某些時候可能會與啟蒙階段所要求的用手指指尖彈奏產(chǎn)生矛盾。但是隨著時間的累積,我們已經(jīng)有能力彈奏較為優(yōu)美的曲目時,卻發(fā)現(xiàn)無論多么努力,彈奏出的效果總是很一般。這就是因為沒有通過正確的、不同的觸鍵方式彈奏出最適合曲目本身的音色。
[關鍵詞]鋼琴演奏;觸鍵方法;音色處理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1)05-0129-03
在很多國際鋼琴大賽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兩位參賽者選中了同一首作品參賽。甲選手整曲完成度非常高,絕對流暢的同時沒出現(xiàn)任何失誤。乙選手相對前者速度較慢,甚至出現(xiàn)了一兩處失誤,可比賽結果竟然是乙選手排名靠前。很多人表示不明白,甚至有人開始懷疑比賽的公平性。其實正是因為乙選手在彈奏中以更為合適的觸鍵方式彈奏出了高質量的音色,使得曲目整體效果超過了前者,所以獲得了靠前的排名。因為當鋼琴彈奏到達了較高水平時,在技巧方面已經(jīng)沒有多少可供繼續(xù)提升的空間了。只有通過其它細節(jié)方面的處理才可以再次得到升華,而利用觸鍵技巧所獲得更適合樂曲本身的音色在這里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了解到了這一問題后,筆者便開始了針對觸鍵與音色方面的學習和研究,2014年更是奔赴歐洲對于音色問題開展了境外學習,5年的時間里參加了無數(shù)的研討會也發(fā)表了不少的文章,更是有了不少的收獲。愿意通過本文,把其中一些關鍵點以及觸鍵和音色較為重要的方法分享給大家。
一、舒緩、悲傷類作品"
從古至今的鋼琴作品中,可以說舒緩、悲傷類的作品占據(jù)著較大的百分比。[1]這些作品通常都有以下三個共同點:1.節(jié)奏較慢(大部分);2.連貫性較強;3.起伏性較大。彈奏這一類作品時,首先要做到的一點就是讓我們忘掉在鋼琴練習初期階段所要求的“高抬指”。因為用高抬指這種觸鍵方式發(fā)力,所用到的僅是指關節(jié)的發(fā)力,這種觸鍵所帶來的音色較為明亮和具有穿透力,而通常這種音色對于我們所講的這類作品是不合適的。那么應該怎么樣才能得到較為合適的音色呢?
第一,如果作品是較為流暢的,而所表達的情感較為平緩或悲傷,例如:肖邦的《升c小調夜曲》、德彪西的《月光》、貝多芬的《悲愴》第二樂章等,在彈奏時應盡可能地使手指保持在貼近琴鍵的位置上,手部盡量放平而不是拱起,根據(jù)樂句的走向,利用胳膊和手腕帶動雙手左右移動。第二,手指觸鍵的位置應該是接近指肚處,甚至在某些時候用的就是指肚,而非指尖。主要活動的關節(jié)是手指的第三關節(jié)。這樣觸鍵所得到的音色效果更加“陰柔”和“慵懶”,而且可以得到最大程度地連貫效果。第三,如果需要變化力度時,較重的音,我們利用手腕和肘關節(jié)的一個下壓動作加以輔助,較輕的音則相反,需要把手腕和肘關節(jié)略微上抬。不過這種觸鍵方式的發(fā)力程度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如果作品中有需要更大力度彈奏的地方,可以把身體略微前傾,加入上半身力量的介入,這樣一來既不會改變音色效果,還可以大幅度增加力度感。以上所說的三點可以適用于絕大多數(shù)同類作品的演奏中,但也不可以理解為絕對。因為不排除在這一類作品中,也會出現(xiàn)需要較為明亮或穿透性強的音色。那種情況下,就應該選擇另外相對應的觸鍵技巧和方式來演奏了。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那么我們可以以此來舉個例子,設想一位聲音醇厚、詞句連貫的男性老者,和一位聲音甜美、穿透力強的小姑娘共同朗誦徐志摩先生的《再別康橋》,哪一位更合適呢?答案顯然是前者。但如果同樣是朗誦較為悲傷的詩詞,不過內(nèi)容是對于媽媽的思念,那么則應該后者較為合適了。
鋼琴演奏也正是如此,對應不同曲風的曲目時,除了按照曲目表面所給出的要求完整演奏外,還應正確地判斷用哪種觸鍵方法可以得到更為合適的音色。
二、歡快、輕盈、流暢類作品"
演奏這類作品時,首先要提醒自己在演奏時做到手部及胳膊肩膀絕對地放松,這樣才不會導致在觸鍵時攝入太多除手部以外的重力。[2]也正是因此,才能彈奏出較為歡快、輕盈的音色,當曲目需要手指快速地跑動時,才能夠輕松做到流暢地跑動而不僵硬。我們以德國作曲家卡爾·博姆的《噴泉》這首曲目為例,這首樂曲從頭到尾都非常的輕松愉快,以正確的觸鍵方法演奏,使聽眾仿佛可以身臨其境般地看到噴泉那連綿的流水和輕盈的水花。演奏這類曲目除了做到放松外,要掌握兩個較為重要的觸鍵要領:第一,指尖觸鍵,利用指尖彈奏出的音色可以最大程度地賦予音色穿透力和明亮感,再加上及時地“離鍵”,不會使音符時值出現(xiàn)沒有必要的拖長。第二,利用身體輔助強弱的控制。這一點在舒緩、悲傷類作品中的第三點中也提到過,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需要更加輕盈的音色,可以把上半身略微后仰,這樣會發(fā)現(xiàn)手腕被帶著抬高了一些。觸鍵的發(fā)力除了手指本身以外,手腕、手臂等處的力量完全無法加入其中。以這樣方式觸鍵所帶來的音色效果會更加的空靈,仿佛演奏者就在旁邊,可聽到的聲音仿佛來自很遠。不過利用這種觸鍵方法演奏的前提需要大量地練習,避免出現(xiàn)把控不好身體后仰的距離而導致有的音彈不出聲的情況發(fā)生。
當然了,任何一首曲目中,都有可能出現(xiàn)需要較大力度彈奏的時候,就像肖邦的《幻想即興曲》。在第一段中,既有需要輕盈、快速跑動的部分,也有較為激烈、氣勢磅礴的渲染。需要注意的是,這時候的“重”與悲傷類樂曲不同,因為樂段的主要情感并非是悲傷或沉重,而是需要一種明亮、扎實的音色。彈奏這類樂段或是個別音時,仍是需要用指尖觸鍵,除此之外使手腕和手臂保持一定的僵硬感,使每一次的觸鍵都做到非常的扎實、肯定。如果是較長時值的音符或和弦??梢园咽致晕⑻Ц?,以一種自由落體的感覺彈下去并扎實地保持在琴鍵上,這種方式帶來的音色會更加明亮和具有更強的穿透感。這類既要有流暢的旋律又需要一定力度的曲目還有很多,例如: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第三樂章、李斯特的《鐘》、肖邦的《東風練習曲》等。做到以上所說的這幾種觸鍵方法,可以在曲目的彈奏中得到更為合適的音色,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三、特殊音色的觸鍵方法"
有些時候,我們很想得到某種音色效果,不過通過正常的觸鍵方式彈奏,卻是與想象中的效果相差甚遠。就此問題我特意拜訪了烏克蘭“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的鋼琴系主任,也是烏克蘭三大鋼琴家之一的謝爾蓋教授,針對這一問題做了一次交流。在這里也把那次交流的一些觸鍵心得分享給大家。
第一種:由外往內(nèi)揉搓觸鍵。這種方法只適合彈奏一些時值較長的音符。首先手部略微高于琴鍵,落在琴鍵的邊緣(手指前端處)。觸鍵的同時,利用手臂的力量,把手指在琴鍵邊緣處的位置推到琴鍵靠內(nèi)的位置處,感覺是在用手指用力搓琴鍵的表面一樣。正確掌握這種觸鍵方式,可以彈奏出既沉穩(wěn)又較為柔美的音色。另外這種觸鍵方法通常需要結合踏板,加上踏板的輔助效果音色會變的更加渾厚。例如,彈奏肖邦的《幻想即興曲》開頭處左手的兩個八度音,和彈奏肖邦的《革命練習曲》開頭第一個和弦等作品,都非常合適。
第二種:指關節(jié)摳撥琴鍵。這種方法適用于一些時值較為短促,并且較輕的一些音符。盡量避免除手指關節(jié)處以外的力量輔助。手部貼近琴鍵表面,手指自然伸展開,利用第一和第二關節(jié)處快速的收縮使手指蜷縮的同時彈觸琴鍵。這種方法可以帶來非常短促、縹緲猶如蜻蜓點水般的音色效果。而且用這種觸鍵方式彈奏,可以根據(jù)曲目本身的需求最大幅度地提升輪指的靈活度,例如彈奏李斯特的《鐘》輪指的部分就非常適用。
第三種:大拇指輔助支撐彈奏。這種觸鍵方法用于力度要求非常大的單音彈奏。我們的五根手指除了大指以外都相對較為脆弱,無法做到非常強有力的單音彈奏。而有些時候曲目本身又恰巧需要相當強的力度。例如: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開頭。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利用這種觸鍵技巧。首先,我們用大指的前段緊緊地頂在需要被支撐的某根手指第一關節(jié)處。而被支撐的手指第一關節(jié)保持基本垂直的狀態(tài),然后從適度的高處自由下落錘擊琴鍵。這樣一來,不但可以得到最強力度的單音,還可以避免由于力度過大而導致手指關節(jié)受傷的情況發(fā)生。使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觸鍵手指與琴鍵的角度,避免發(fā)生指甲觸鍵而導致手指“滑倒”。
以上所講到的這三種觸鍵的方法較為特殊,第一種的使用率相對較高,其余兩種則并不是很多曲目都可以用得到,具體應根據(jù)作品本身而選擇性使用。
四、早期古典類鋼琴作品"
這里所說的早期古典類指的是巴洛克、洛可可時期的鋼琴作品。當時正是古典音樂的鼎盛時期,所以音樂家以及各種音樂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以下簡稱為巴赫)的作品可以說是最具有代表性的。[3]直至如今,他的作品也是我們學習鋼琴演奏的必修曲目之一。我們在鋼琴教學中,對于巴赫的作品的彈奏要求過于輕薄,往往只是要求能夠完整地彈奏作品就可以。其實這是對巴赫作品的錯誤理解。那個時期的古鋼琴與我們現(xiàn)在所使用的鋼琴,從發(fā)聲原理到音色方面完全不同。而且那是個節(jié)奏較為緩慢的年代,如果我們依舊按照平時的彈奏方法來彈奏巴赫的作品,顯然是不適合的。首先應做到的一點就是嚴謹?shù)氖植苛Χ瓤刂?。巴赫的許多作品都屬于復調作品,也就是多聲部的音樂作品。我們在彈奏時,首先應找到聲部的各個層次和主題部分,通過嚴謹?shù)氖种噶Χ瓤刂?,體現(xiàn)出作品豐富的層次感。并且始終要避免“喧賓奪主”的情況發(fā)生,也就是其它聲部蓋過了主題部分,使聽者聽不清主題旋律。防止這一問題的發(fā)生,我們可以嘗試在彈奏時給抬指動作假設一個規(guī)定性的高度。只有彈奏主題部分時所用的手指需要相對抬高一些,而其它手指在彈奏時的抬指動作要相對更低一些。另外在彈奏巴[JP2]赫作品時我們首先應把譜面上的力度記號都平均降低一級。也就是如果譜面上所標記的是“f”,我們應當成“mf”;“p”當成“mp”;“mp”則當成“p”以此類推的規(guī)律來彈奏。[JP]
以上所說時關于彈奏巴赫作品手指力度方面的控制,而對于音色方面,則需要更加地嚴謹!當彈奏曲速較快、流暢度較高的作品時(在巴赫的平均律作品集中,大多數(shù)的前奏曲均為這一類風格),應盡力做到每次的觸鍵之間都有一絲間隔,使每一個音都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個別時候可以加上踏板的輔助增加樂句的連貫性,這樣可以較大程度接近古鋼琴的聲音特點。另外,手指的觸鍵位置應該是指尖處,因為古鋼琴的音色是非常明亮而且具有穿透性的。手腕保持平穩(wěn),不攝入過多除手指以外的力量。哪怕個別地方需要用較大的力度彈奏,也僅是相對同一首作品其它部分而言,通常利用手指本身的發(fā)力就可以了,很少會使用到肩膀或手腕的發(fā)力。而另一些節(jié)奏較為緩慢、曲風較柔和的作品(在巴赫的平均律作品集中,賦格通常為這一類風格),則應該選擇靠下一些的位置觸鍵。在彈奏和弦或是較長的保持音時,應加入上半身以及胳膊的力量。另外在彈奏時保證每一個音的時值完整性,不要過早地松開,從而導致樂句斷開。做到這幾點觸鍵要領,可以在彈奏時較好地把古典作品的典雅烘托出來,使聽者仿佛置身于巴洛克時期的某所宮廷中聆聽皇室音樂會一樣。
這里所講到的這幾種觸鍵方法以及音色問題是對于大多數(shù)巴赫的作品較為適用的。但每一位作曲家從樂曲風格到內(nèi)心的情感都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彈奏早期古典類鋼琴作品時我們還是需要根據(jù)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風格特點選擇針對性的觸鍵方法彈奏。
結"語"
不同的觸鍵方法能夠獲得不同的音色效果,但有可能會與基礎階段所學習的要求相互矛盾。我們可以看一看著名鋼琴大師美籍烏克蘭人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生前的影音資料。除了爐火純青般的技巧外,更是每一次觸鍵所發(fā)出的音色都堪稱完美、令人感嘆不已!不過就手型這一方面而言可以說是太過隨意,毫無規(guī)矩可言。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個問題呢?其實道理很簡單。任何一項技能的初期學習階段都應該嚴格、扎實地掌握各項要求,而當這項技能已經(jīng)被我們牢牢掌握之后,便可以靈活自由地變化運用了,這也正是所謂的活學活用。就像我們每個人得先學會了講話,才可以學習唱歌。先學會了走路,才可以練習跳舞。我們的社會也正是因為人們不停地改變與突破才得到了更好的發(fā)展與進步。希望本文可以給大家?guī)硪恍椭騿l(fā),筆者會繼續(xù)對鋼琴演奏觸鍵與音色方面的內(nèi)容,進行不斷地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