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艷
(資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四川 資陽 641300)
宮頸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1]。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日益成熟,腹腔鏡廣泛性子宮切除術被逐漸應用于早期宮頸癌的治療中[2]。有研究表明,早期宮頸癌患者在接受腹腔鏡廣泛性子宮切除術后其較易發(fā)生膀胱功能障礙、直腸功能障礙或性功能障礙等并發(fā)癥[3]。臨床實踐證實,早期宮頸癌病患者在接受腹腔鏡廣泛性子宮切除術的過程中,其盆腔自主神經(jīng)較易受損,從而影響其預后。本文主要是探討對早期宮頸癌患者進行腹腔鏡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經(jīng)廣泛性子宮切除術(Laparoscopic Nerve-Sparing Radical Hysterectomy,LNSRH)的臨床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 年1 月至2020 年3 月期間資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2 例宮頸癌患者。這102 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宮頸癌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這102 例患者均為首次接受手術治療。本次研究中排除存在膀胱功能障礙的患者、存在直腸功能障礙的患者、合并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或免疫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存在手術禁忌證的患者、罹患其他惡性腫瘤的患者及對手術不耐受的患者。將這102例患者分為對照組(n=51)和觀察組(n=51)。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33 ~67 歲,平均年齡為(47.51±3.13)歲;其中,腫瘤分期為Ⅰa 期的患者有15 例(占29.41%),為Ⅰb 期的患者有36 例(占70.59%)。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34 ~68 歲,平均年齡為(47.63±3.55)歲;其中,腫瘤分期為Ⅰa 期的患者有14 例(占27.45%),為Ⅰb 期的患者有37 例(占72.55%)。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LRH。方法是:1)協(xié)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并對其進行全身麻醉。2)在患者臍部的下緣做一個手術切口,為其建立人工氣腹。3)置入腹腔鏡,在腹腔鏡下對患者的腹腔進行探查。4)在患者麥氏點上方2 cm 處、兩側的髂前上棘上方2 cm 處分別建立一個輔助操作孔。5)經(jīng)輔助操作孔使用超聲刀打開患者右側的盆腔腹膜,提起其右側的圓韌帶,分離其闊韌帶后葉,充分暴露其卵巢動靜脈。6)懸吊卵巢,切斷卵巢動靜脈,游離輸尿管,環(huán)形切開陰道壁。7)經(jīng)陰道取出子宮后,對病灶周圍的淋巴組織進行清除。8)縫合陰道殘端,并對患者的腹腔進行沖洗。9)取出手術器械,關閉手術切口。對觀察組患者進行LNSRH。方法是:1)協(xié)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并對其進行全身麻醉。2)在患者臍部的下緣做一個手術切口,并為其建立人工氣腹。3)置入腹腔鏡,并在腹腔鏡下對患者腹腔進行探查。4)在患者麥氏點上方2 cm 處、兩側的髂前上棘上方2 cm處分別建立一個輔助操作孔。5)經(jīng)輔助操作孔使用超聲刀打開患者右側的盆腔腹膜,提起其右側的圓韌帶,分離其闊韌帶后葉,充分暴露其卵巢動靜脈。6)懸吊卵巢,切斷卵巢動靜脈,游離輸尿管。7)清除病灶周圍的淋巴組織后,分離直腸側窩、膀胱側窩,充分暴露子宮骶韌帶、主韌帶。8)鉗夾并離斷宮骶韌帶和主韌帶,避免使盆腔自主神經(jīng)、膀胱神經(jīng)分支、子宮神經(jīng)分支等受損。9)離斷膀胱靜脈、子宮深靜脈及膀胱宮頸韌帶,保留膀胱頸和輸尿管內(nèi)口的神經(jīng)。10)環(huán)形切開陰道壁,經(jīng)陰道取出子宮。11)縫合陰道殘端,并對患者的腹腔進行沖洗。12)取出手術器械,關閉手術切口。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治療前后其分化簇3(CD3+)T 淋巴細胞百分比、分化簇4(CD4+)T 淋巴細胞百分比及CD4+T 淋巴細胞百分比與分化簇8(CD8+)抑制性T 淋巴細胞百分比的比值(CD4+/CD8+)。術后并發(fā)癥包括尿潴留、下肢深靜脈血栓和淋巴囊腫。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清掃淋巴結的數(shù)量相比,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進行手術的時間更長,其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術畢至拔除導尿管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均更短,P<0.05。詳見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D3+T 淋巴細胞百分比、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及CD4+/CD8+的比值相比,P>0.05。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其CD3+T 淋巴細胞百分比、CD4+T 淋巴細胞百分比及CD4+/CD8+的比值均有所下降,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CD3+T淋巴細胞百分比、CD4+T 淋巴細胞百分比及CD4+/CD8+的比值均更高,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 s)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 s)
注:* 與對照組相比,P <0.05。
組別 例數(shù) 術中的出血量(ml)清掃淋巴結的數(shù)量(個)進行手術的時間(min)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d)拔除導尿管的時間(d)住院的時間(d)對照組 51 345.25±61.62 23.61±2.99 134.24±15.59 3.17±0.55 15.27±3.03 17.09±3.98觀察組 51 331.25±55.97 24.01±3.02 171.51±18.25* 2.29±0.39* 10.25±2.33* 12.25±3.17*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CD3+ T 淋巴細胞百分比、CD4+T 淋巴細胞百分比及CD4+/CD8+的比值(%,± 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CD3+ T 淋巴細胞百分比、CD4+T 淋巴細胞百分比及CD4+/CD8+的比值(%,± s)
注:* 與對照組相比,P <0.05。
組別 例數(shù) CD3+ T 淋巴細胞百分比 CD4+T 淋巴細胞百分比 CD4+/CD8+的比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1 65.23±5.17 53.96±4.79 35.56±4.56 25.69±3.76 1.42±0.15 1.18±0.12觀察組 51 65.09±5.11 59.62±4.79* 35.77±5.62 31.05±4.11* 1.42±0.16 1.29±0.13*
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更低,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宮頸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4]。近年來,宮頸癌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上升的趨勢,且宮頸癌的發(fā)病人群趨于年輕化[5]。LRH 是臨床上治療早期宮頸癌的常用術式。臨床實踐證實,早期宮頸癌患者在接受LRH 的過程中,其盆腔自主神經(jīng)較易受損,從而導致其發(fā)生膀胱功能障礙、直腸功能障礙或性功能障礙等[6]。LNSRH 是一種基于LRH的改良術式。對早期宮頸癌患者進行LNSRH 的手術操作雖然較為復雜,但可有效地避免使其盆腔自主神經(jīng)受損[7]。大量的研究表明,LNSRH 具有安全性高、患者術后康復快等特點[8]。T 淋巴細胞是機體主要的免疫細胞。有研究表明,T 淋巴細胞計數(shù)與免疫功能密切相關。本次研究的結果說明,對早期宮頸癌患者進行LNSRH 可取得確切的臨床效果,術后其康復的速度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