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尼春萍,魏媛媛,肖婷,陳玉,邵佩
(空軍軍醫(yī)大學護理系,西安710032)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據(jù)國家衛(wèi)生服務調查報告,我國卒中患病率由1993年的0.4%上升至2013年的1.23%,患病人數(shù)高達1 300萬[1],在≥60歲人群死亡原因中居第2位[2,3]。研究顯示[4,5],老年患者在卒中急性期極易產生內疚、自責等自我感受負擔,導致失去治療信心,影響康復效果,降低生活質量。患者積極的自我管理行為有利于改善健康狀況,促進疾病康復,防止卒中復發(fā)。減輕腦卒中老年患者自我感受負擔,提高健康管理水平,是一項亟待解決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為此,本研究對老年患者腦卒中急性期的自我感受負擔進行調查,并觀察其對患者康復早期自我管理行為的影響,為臨床和社區(qū)開展卒中后早期針對性干預提供科學依據(jù)。
選擇西安市3所三級甲等醫(yī)院(空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和西安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2017年1月至9月收治住院的209例腦卒中急性期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60歲;(2)自愿參與且接受出院后隨訪;(3)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的診斷標準,經顱腦CT或磁共振檢查確診為腦卒中,且能夠清晰表達自己。排除標準:(1)不愿配合或出院后不愿接受隨訪;(2)無法清晰表達自己,不能溝通交流;(3)伴有其他重大疾病或遭遇過重大刺激。
本研究采用的患者一般資料調查表共8個條目,自我感受負擔量表與腦卒中自我管理行為量表分別為3、7個維度,按照一般資料調查表條目數(shù)與兩個量表維度數(shù)之和的10倍進行樣本量的估算,需要調查180例患者。考慮到患者退出研究、失訪等情況,將樣本量增加20%,研究所需樣本量為216例。
1.3.1 一般資料調查表 通過查閱文獻、專家咨詢等,自行編制患者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患者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醫(yī)療支付方及卒中類型、發(fā)病次數(shù)、慢性疾病伴隨情況8個條目。
1.3.2 自我感受負擔量表 由Cousineau等[6]2003年編制,包括3個維度,10個條目,即身體負擔(5個條目)、經濟負擔(1個條目)與情感負擔(4個條目)。本量表為自評量表,采用李克特 (Liket)5級評分法,得分越高,自我感受負擔越重。根據(jù)自我感受負擔(self-perceived burden, SPB)總分,分為以下4級:無明顯 SPB<20分;輕度 20分≤SPB<30分;中度 30分≤SPB<40分;重度SPB≥40分。維度之間采用因子分進行比較,因子分=維度均數(shù)/條目數(shù)[7]。
1.3.3 腦卒中自我管理行為評定量表 由王艷橋等[8]編制。量表的信度0.84、效度0.95,共有7個維度50個條目,各維度分別為飲食、生活起居、疾病管理、安全用藥、情緒管理、康復鍛煉及社會功能和人際管理。量表采用1~5級評分法,統(tǒng)計量表總分與各維度得分,計算因子分(維度均數(shù)/條目數(shù))。分值越高,提示自我管理行為越好;如因子分<3分,提示該維度的自我管理行為較差。
患者出院當天采用問卷調查法以面對面的方式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和SPB;患者出院后1個月采用微信或電話隨訪的方式,調查患者康復早期的自我管理行為。
本研究在腦卒中患者急性期共發(fā)放216份問卷,1個月后收回有效問卷209份,有效回收率為96.76%。209例患者年齡(69.64±6.88)歲,具體年齡分布、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卒中類型等一般資料,詳見表1。
表1 患者一般資料
調查顯示,腦卒中急性期老年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得分為(33.22±5.83),整體處于中度水平。3例(1.44%)老年患者無明顯自我感受負擔;206例(98.56%)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自我感受負擔,其中輕度負擔48例(22.97%),中、重度158例(75.60%)。自我感受負擔3個維度得分最高的是情感負擔,因子分為(3.35±0.70);得分最低的是經濟負擔,因子分為(3.26±1.51)。詳見表2。
表2 腦卒中急性期患者自我感受負擔評分
調查顯示,腦卒中老年患者患病后1個月自我管理行為得分為143~187(164.49±9.34)分;自我管理行為的7個維度得分最高的是生活起居管理,因子分為(3.94±0.19)分;得分最低是疾病管理,因子分為(2.46±0.57)分。詳見表3。
表3 腦卒中后1個月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各維度評分
患者在腦卒中急性期的自我感受負擔與卒中1個月后自我管理行為具有相關性,其中自我感受負擔總分與自我管理行為總分、情緒及社會功能和人際管理呈負相關;卒中后1個月其自我管理行為總分與自我感受負擔總分、情感負擔及經濟負擔呈負相關。情緒管理維度與急性期自我感受負擔及其3個維度的相關性最大(r=-0.422、-0.214、-0.457、-0.328,P<0.01;表4)。
表4 腦卒中急性期自我感受負擔與卒中后1個月自我管理行為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顯示,98.56%的老年患者在腦卒中疾病急性期都存在自我感受負擔,其中75.60%的老年患者自我感受負擔處于中度或重度。原因可能是腦卒中多伴有軀體功能障礙,對于老年人來說,更需要依賴配偶、子女或他人的照顧,精神心理及經濟等方面承受負擔較重。因疾病給子女和家庭帶來諸多不便亦可加重老人的內疚感,因此處于腦卒中急性期的老年患者自我感受的首要負擔是情感負擔。在疾病的急性期,患者注意力多集中在疾病治療方面,而且本研究中96.17%的患者參加了社會醫(yī)?;虮kU,因此在疾病急性期不會過多地考慮治療費用,致使經濟負擔不作為主要的影響因素而排在最后。因此,在腦卒中急性期應關注老年患者自我感受負擔的干預,尤其應重視給予其更多的情感支持。
本研究顯示,腦卒中1個月后自我管理行為各維度比較,老年患者生活起居的管理行為最好,而康復鍛煉和疾病管理兩個維度得分均不高。主要原因是腦卒中給老年患者身體帶來不同程度的軀體功能障礙,要求患者必須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降低疾病加重或復發(fā)的可能性;同時也要求患者增強安全意識,防止跌倒、摔傷的發(fā)生。康復鍛煉和疾病管理相對較差,可能原因是康復鍛煉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及專業(yè)人員指導,恢復初期的老年患者出院后可能難以及時接受專業(yè)人士指導,而疾病本身具有復發(fā)率高、并發(fā)癥多等特點[9],不易管控疾病的再次復發(fā)或加重,因此患者的康復鍛煉和疾病管理得分較低,處于較差水平。提示腦卒中老年患者恢復初期應加強康復鍛煉和疾病管理方面的教育指導。
本研究結果顯示,卒中后1個月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總分、情緒、社會功能和人際管理等與急性期自我感受的整體負擔呈負相關,自我管理行為整體水平與急性期情感、經濟2個維度的自我感受負擔呈負相關。表明急性期自我感受負擔越高,患者在康復早期自我管理行為越差,該結果與杜鵑[10]對慢性病患者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腦卒中老年患者急性期自我感受負擔與康復早期自我管理行為相互影響。其可能原因是處于急性期的患者難以接受疾病的發(fā)生,容易產生內疚、悲傷、自責等不良心理反應,而這些反應會進一步影響患者對恢復健康的信心,不知如何更好地進行下一步康復鍛煉和管理自身疾病。康復早期自我管理行為較好的患者,其在疾病急性期能夠積極適應現(xiàn)狀,減少焦慮、內疚等負面情緒,降低自我感受負擔。對于老年腦卒中患者,醫(yī)務人員及其家人應加強對患者的身體照顧、心理疏導及經濟上的支持,使患者積極應對各種不良事件,在疾病早期能夠主動進行康復鍛煉,并加強疾病監(jiān)測及用藥與生活起居等方面的自我管理,盡快適應和融入患病后的生活,促進疾病康復,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