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鹿鼎記》于1969年10月至1972年9月在《明報》連載,出版后引發(fā)了一系列的電視劇、電影翻拍潮,轟動一時?!堵苟τ洝芬皂f小寶為主人公,講述了一個不會武功、投機取巧的小混混在康熙初期走南闖北建功立業(yè)的傳奇故事。
關鍵詞:歷史;人物;喜劇性
作者簡介:汪俊宏(1995.7-),女,漢族,重慶市人,碩士,從事中國語言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6-0-02
引言:
多年來學術界對《鹿鼎記》的研究甚多,從人物形象的角度來談,孔慶康詳細的分析了文本中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并評價其為“欲望的主人,他極現(xiàn)實,極世俗,有著凡俗的真誠”,這一說法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從對比文學角度來談,《鹿鼎記》與《堂吉柯德》常放在一起做文學對比,此方向的研究觀點眾多,在此不做贅述;從小說的性質(zhì)來談,一部分學者認為《鹿鼎記》是“開辟了新武俠小說‘另一種寫法的作品”,一部分學者認為“鹿鼎記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武俠小說,而是一部真正的歷史小說、文化批判小說”,恰如金庸先生本人所言:“《鹿鼎記》已經(jīng)不太像武俠小說,毋寧說是歷史小說?!北疚囊噘澩擞^點,在本作者看來《鹿鼎記》是一部融喜劇藝術、諷刺藝術于一體的優(yōu)秀歷史著作。
康德曾說:“在一切引起活潑的撼動人的大笑里必須有某種荒謬悖理的東西存在著?!币獯罄麆∽骷姨乩镂髦Z認為:“只有多少帶點丑陋的對象,才能引起我們發(fā)笑。”正如康德與德力西諾所言,喜劇常于諷刺聯(lián)系在一起?!堵苟τ洝房此剖且徊课鋫b通俗小說,實則飽含了作者對人性、社會、政治、國家等事物地探討和諷刺,其中喜劇性的諷刺寫作手法,不僅豐富了文本語言、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更有力的深化了文章主題。令讀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讀罷小說之余,還能夠思考一些深刻的哲理。接下來,本文將從《鹿鼎記》的喜劇性人物設定、喜劇性情節(jié)展開探究其諷刺性。
一.喜劇性人物
小說中人物繁多,有市儈投機頑劣的主人公韋小寶、有勵精圖治勤勉治世的康熙皇帝、有武功高強的天地會幫主陳近南、有狡猾奸詐的鄭克爽……但由于篇幅有限,本部分將著重分析文本中極具喜劇色彩的男主韋小寶?!堵苟τ洝分袑f小寶的人物性格、人物身世詳實的 喜劇性描寫,極具諷刺性。
(1)喜劇性人物性格
金庸先生以往武俠小說中的男主,正直善良、武功高強、舍己為人、鋤強扶弱等,充滿了人性光輝,且極具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感,如郭靖、張無忌、楊過等。但《鹿鼎記》中的男主角韋小寶完全背離了這些特質(zhì)——韋小寶在妓院長大,他對于世界的初認知來自于復雜的妓院和戲曲唱詞,底層生長環(huán)境教會他圓滑的處事方式,但也令他學會了吃喝嫖賭、坑蒙拐騙等市井混混必備的生存技能,這些性格特點在主流價值觀看來都是不可取的;他絲毫不會武功,游走朝廷、江湖全靠他那一張花言巧語的嘴,并秉持“老子天不怕,地不怕,皇帝小兒也讓道”的混混處事哲學 ,這樣令他在許多嚴肅的場合鬧就了許多啼笑皆非的喜劇故事。比如書中韋小寶多次用“鳥生魚湯”這個成語來拍皇帝馬屁,此成語原是堯舜禹湯,用來比喻賢明圣德的君子。但韋小寶沒有上過學,只聽過妓院的唱詞,就一知半解的理解為“鳥生魚湯”,韋小寶初次說錯時,康熙對此有過糾正,但他仍然照說不誤,發(fā)展到后來,“鳥生魚湯”得到了康熙的認可。
在面對摯友和師傅時,韋小寶展現(xiàn)出令人欽佩的一面:韋小寶與滿族皇帝小玄子是摯交 ,同漢族英雄陳近南是師徒,但康熙和陳近南代表兩個相對立的勢力團隊,從而令韋小寶多次陷入到底幫誰的境地。在書中,韋小寶有多次機會可以替師傅殺掉康熙,但他知道“出來混的義字當頭”,他選擇裝傻充愣守護好友;他亦有很多次機會可以替康熙除掉天地會,但他仍以「義氣」的理由悄然拒絕,并用說謊的方式巧妙渡過。從某種意義上講,他不失為一個講義氣的好朋友、好徒弟。
(2)喜劇性身世設定
韋小寶的母親是當年紅極一時的頭牌韋春芳,因為不知其父親是誰,他便跟著母親姓,但到了《鹿鼎記》的尾聲,韋小寶也沒有搞清楚自己的父親是誰,他詢問母親韋春芳,母親說道“那時標致得很,一天接好幾個客人”,在韋春芳的復盤中,他得知自己有可能是漢人、滿人、蒙古人、藏人、回人……唯獨沒有外國血統(tǒng),韋小寶就好似“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兒子”。原文用一段輕松愉快的文字來展現(xiàn)了韋小寶喜劇性的身世設定,卻極具諷刺性,金庸先生好似在用韋小寶各族皆可父的身世,影射著千千萬中國人。至此,韋小寶身上的各種劣性也在此得到了合理的解釋——金庸先生并未在寫一個人,而是在寫一個民族的劣根。
韋小寶的性格復雜矛盾,充滿諷刺性。他貪財好色、說謊成性、無知無賴,書中的許多笑點也來自于此,但他憑借這些拿不上臺面的底層混子處事哲學,在朝廷、江湖、國外建工立業(yè) ,得到了俗世社會認可的財富和地位,這不失對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及其權威政權的極大諷刺。
二.喜劇性故事情節(jié)
《鹿鼎記》全文共52回,故事背景設定在明末清初(1644-1689年),全書講述了韋小寶從揚州妓院起程,輾轉(zhuǎn)祖國大好山河,并在朝廷、江湖建功立業(yè)的喜劇性傳奇故事。市井混子韋小寶從妓院走向世界舞臺的這一過程,亦似《紅樓夢》第四十回中劉姥姥進大觀園般可笑滑稽。書中對嚴肅歷史、平淡生活的喜劇化處理,極具諷刺性。
(1)嚴肅的歷史喜劇化
金庸先生在《鹿鼎記》中對康熙初年發(fā)生的大型歷史事件,進行了小說式復盤——將諸多歷史事件由一個市儈混子的視角呈現(xiàn),使整部作品就顯得很是喜劇荒誕而諷刺。例如尼布楚條約的簽訂過程,當時俄羅斯可算得上國際上一等一的野蠻強盜,倘若用文明人的方式,想必結果亦會同中英簽訂的《中英聯(lián)合聲明》般后續(xù)問題重重罷,對付野蠻人最好的辦法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從而在小說中韋小寶成為了中俄條例的中方主理人。條約的簽訂過程也很有意思,在訪問俄羅斯的過程中索菲亞公主愛上了他,于是韋小寶就在熱戀中完成了皇帝交付的任務。面臨國家權威遭遇外部勢力挑戰(zhàn)時,飽讀詩書的儒學大家并未起到作用,反而是這個無知無賴的韋小寶成為了民族英雄——這是金庸先生借由荒誕劇情對滿口民族的儒學者進行的諷刺。
又如韋小寶和一群小太監(jiān)將鰲拜降服,成為康熙欽點的大英雄、受天下人敬仰,成為天地會最年輕的幫主,受到江湖各幫派人士地追捧。當一個政權、當一個江湖需要營造英雄時,竟可以將毫無廉恥之心、不學無術的韋小寶推之為英雄,使他受千萬人追捧崇敬——這是金庸先生對封建專制、 以及盲目跟風者的諷刺……這些事件在歷史中皆是值得民族驕傲的正史,但在《鹿鼎記》的描述中看起來卻十分可笑不堪。
(2)平淡的生活喜劇化
除去對歷史的復盤,書中對的其他情節(jié)也充滿著喜劇性與諷刺性。比如韋小寶他誤打誤撞進入皇宮,他對諾大壯觀的皇宮的第一印象居然是:“我瞧這兒是京城第一個大妓院?!?這好似借由韋小寶的口道出——皇宮同妓院一般骯臟;又如書中天地會的的宗旨是反清復明,但此幫派卻因為內(nèi)部權力分配不均而分裂開來,發(fā)展到后面,權力內(nèi)斗成為了天地會的主要內(nèi)容,死傷無數(shù),至此反清復明的事業(yè)逐漸荒廢,這是一處極好的對權力內(nèi)斗的諷刺;再如書中第四十二回,韋小寶為了給康熙通風報信有刺客,他故意到書房寫字,原文中對筆墨紙硯的刻畫很是詳實,“在一方王羲之當年所用的蟠龍紫石硯中加上清水,取過一錠諸遂良用剩的唐朝松煙香墨……鐘王歐褚顏柳趙,皆慚不及韋小寶”,一番裝腔作勢,韋小寶唬住了旁人、甚至得到了吹捧,“大人的書法 ,筆順自右至左,別創(chuàng)一格,天縱奇才?!痹诖颂幗鹩瓜壬擅畹膶⒏哐诺臅ā⑾哺惺愕那楣?jié)荒誕地融合在一起,不僅將不懂裝懂、溜須拍馬、趨炎附勢的小人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并由此深刻諷刺了一些文人附庸風雅的迂腐習性……如此充滿諷刺性的喜劇場景,在書中比比皆是。
但筆者認為全書中最為精妙的喜劇性諷刺場景為全書最后一章節(jié),顧炎武、呂留良、查繼佐等幾位儒學大家一同密會韋小寶,并想擁護他為皇帝,“查繼佐道:決不是開玩笑。我們幾人計議了幾個月,都覺大明氣數(shù)已盡,天下百姓已不歸心于前明……又得韃子皇帝信任,只要高舉義旗,自立為帝,天下百姓一定望風景從。”“顧炎武道:韋香主為人仗義,福澤更是深厚之極。環(huán)顧天下,若不你來做皇帝,漢人之中更沒有第二人有這個福氣了。”幾位學富五車、飽讀詩書的學者,在家中盤算幾個月,居然想要擁護一位市井小混混當皇帝,如此不學無術、毫無廉恥的人怎能引領一個國家呢。此處僅用短短幾句對白,將令滿口民族大義卻對國家政局方向毫無把控的儒家學者形象躍然紙上,所謂的學者連最基本的識人辨事的能力都沒有,實乃諷刺。
當韋小寶這類市井無賴的形象,在《鹿鼎記》中所構建出來的朝廷、江湖得到所謂的成功與榮耀時,不知彼時持筆的金庸先生會不會悵然若失。
三.結語
韋小寶在《鹿鼎記》中的經(jīng)歷是匪夷所思的,他所建立的豐功偉績亦是夸張失真,但《鹿鼎記》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將普通的人物、嚴肅的歷史、平淡的生活喜劇化、荒誕化,從而達到諷刺性,這樣的文學處理方式不僅增強了原小說的文學性,亦令《鹿鼎記》呈現(xiàn)出超乎通俗小說之外的無限意蘊和原生美感,更讓讀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讀罷,對人性、社會、國家等話題有思考與收獲。當筆者閱讀完《鹿鼎記》,好似看著韋小寶走過了萬水千山,掩卷不過大夢一場。謹以此文,希望現(xiàn)實世界少一些韋小寶式人物,多一些金庸式人物罷 。
參考文獻:
[1]孔慶康.男人的境界——解讀《鹿鼎記》中韋小寶的世俗人生[J].商業(yè)文化(學術版),2008(06):88-89.)
[2]羅麒.論《鹿鼎記》的「反武俠」特征[J].江漢論壇,2009(07):122-125.
[3]安凌.武俠神話的坍塌和傳統(tǒng)文化的反諷論金庸小說《鹿鼎記》[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1):91-94.)
書籍:
[1]金庸.鹿鼎記[M].第五冊《后記》, 北京:三聯(lián)書店.
[2]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180.
[3]陳瘦竹.戲劇理論文集[C].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