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話語在其建構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科學思想、明確價值立場、確定目標指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本原則、運用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保持開放性的話語姿態(tài),是中國話語建構過程中所應堅持的科學思想;中國話語建構“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面向人民”,是中國話語建構過程中所應明確的價值立場;追求“真理性” “價值性”“共在性”是中國話語建構過程中所應確定的目標指向。
關鍵詞:中國話語;科學思想;價值立場;目標指向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1)04-0056-05
基金項目:海南省意識形態(tài)與輿論研究基地后期資助課題“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提升路徑研究”(20HQZZ13)。
作者簡介:李萬平(1992-),女,安徽亳州人,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
中國話語指在中國特定的歷史背景、時代要求和文化傳統(tǒng)等條件下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關于“中國道路的理論表達、中國經驗的理論提升、中國理論的話語呈現(xiàn),歸根結底屬于現(xiàn)代性的中國版本”[1]。中國話語在其建構過程中包含三個層面的問題,其科學思想、價值立場以及目標指向,貫穿中國話語建構的整個過程。
一、中國話語建構的科學思想
為了建構符合時代要求和人民需要的中國話語,中國話語在其建構過程中必須有科學思想作指導。科學思想是蘊含于中國話語建構過程之中的最深層最本質的東西,是關于中國話語建構及其規(guī)律的一般性認識。中國話語建構過程中的科學思想包括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本原則、運用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以及保持開放性的話語姿態(tài)。
1.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本原則。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基本理論、基本范疇,它不是抽象的一般,不能脫離這個或那個國家的具體實際而存在。這就表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在與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才能健康地生存和發(fā)展下去,也正是通過與具體實際的“相結合”才能顯示其真理性。馬克思恩格斯早在1872年《共產黨宣言》的“德文版序言”中就曾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盵2]在歷史上,毛澤東率先提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他看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的實際的事物相聯(lián)系,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3]。鄧小平指出:“我們的原則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實踐相結合?!盵4]135江澤民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最重要的是要善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5]胡錦濤強調:“必須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6]習近平也反復強調并深刻指出:“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完全正確的,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是完全正確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完全正確的?!盵7]由此看來,中國話語在其建構過程中首先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因為中國話語建構的基點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如果離開了這個基點,中國話語的建構也就喪失了理論根基,沒有了科學依據。但同時,中國話語建構也脫離不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也正是通過這一過程,中國話語的建構才能卓有成效。綜上來看,中國話語在其建構過程中只有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轉換為帶有中國民族特點和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中國話語體系,才能有效推進中國話語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2.運用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
當前,我們所面臨的社會實踐是極其復雜的,這就必然要求中國話語建構者要堅持以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來觀察世界、判斷形勢、認識問題。通過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中國話語建構者能夠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fā)建構中國話語;能夠以當前我國發(fā)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現(xiàn)實問題為導向,提高其科學分析問題、理性看待問題、著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在極其復雜的社會實踐中,精準把握多樣問題中的總問題、多層問題中的元問題,并對其進行全面深入系統(tǒng)調查研究,不斷推動中國話語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能夠深刻闡釋并準確把握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和矛盾運動的趨向;能夠學習和掌握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觀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到人民至上??v觀40多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進的歷史實踐,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共產黨歷屆中央領導集體之所以能夠在不同歷史時期不斷建構出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體現(xiàn)人民意志、引領現(xiàn)實實踐的中國話語,關鍵就在于他們始終堅持把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自覺地運用于中國新的實際,通過解決不同歷史時期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中國話語的建構。如:在20世紀80年代,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要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要解決“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到了21世紀前10年,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要解決“實現(xiàn)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的問題;新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又要解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偟膩碚f,唯物辯證的思維方法成了中國話語建構過程中最根本的方法,以此建構中國話語,才能取得中國話語建構的最佳效果,達到中國話語建構的最終目的。
3.保持開放性的話語姿態(tài)。
任何一種話語體系都需要隨著時代的步伐和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當然,中國話語的建構也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需要在這一建構過程中保持開放性的話語姿態(tài)。首先,向實踐開放。中國話語在其建構過程中,要向新鮮豐富的實踐開放,并從實踐經驗中不斷總結概括出新的理論,以求能夠逐漸完善中國話語的新樣態(tài)、新表達,并用這種新的理論成果指導新的社會實踐。為此,一是中國話語在其建構過程中要尊重實踐邏輯,避免過度強調話語體系的通融和自洽而切割社會實踐,并最終導致中國話語建構的價值和意義被弱化。二是要不斷地根據實踐變化的需要,對既有話語內容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價值性進行重新審視,并從這一實踐中尋求話語創(chuàng)新的內在動力。其次,向世界開放。在向世界開放的問題上,應當注意,當下我們在進行中國話語建構時,需要對世界范圍內具有積極意義的理論和知識加以必要的借鑒和吸收,使之能夠更好地為中國話語建構服務。毛澤東就曾指出:“應該學習外國的長處,來整理中國的,創(chuàng)造出中國自己的、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東西?!盵8]另外,通過向世界開放,能夠使我們從一個更為全面和綜合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在當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人類交往普遍加深以及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的現(xiàn)實背景下,中國話語建構過程中所受到的外部各種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并在此過程中提升中國話語適應和改造外部環(huán)境的能力,有效推進中國話語的發(fā)展。最后,向未來開放。向未來開放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中國話語在其建構過程中要為現(xiàn)在尚未認識,但將來可能會接觸到的新事物預留出相應的發(fā)展空間,使中國話語具有更大包容性和預見力,進而使之既能為當下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提供富有價值的解讀,也能為中國話語進一步走向成熟保持合理的預期,有效強化中國話語對社會實踐的指導和引領作用;另一方面,不靜止、片面、僵化地看待中國話語的建構成果,并始終將已建構的話語理論成果放在一個可發(fā)展、可討論、可完善的狀態(tài)中,使其經受長期的實踐檢驗,并在更長的歷史時間段內得到豐富和發(fā)展,以延續(xù)、保持中國話語旺盛的生命力。
二、中國話語建構的價值立場
任何話語的言說和建構都有其既定的價值立場。這就意味著,中國話語的言說也必須有鮮明的價值立場,即中國話語的建構要始終做到“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面向人民”。
1.中國話語建構“為了人民”。
中國話語建構始終堅持“為了人民”。其一,“為了人民”源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有極為豐富的民本思想,我們可以從相關文獻中發(fā)現(xiàn)有關民本思想的各種觀點表達。如,以民為本的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章句下》);順應民心的思想:“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富民利民的思想:“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國》),“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淮南子·氾論訓》)。其二,“為了人民”源于中國共產黨的黨性要求。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黨的初心和使命,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樹立為黨的奮斗目標,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黨的根本宗旨,把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其三,“為了人民”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之日起,就致力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事業(yè),始終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長遠利益,并和廣大人民群眾之間有一種基本的、天然的價值關聯(lián)。當我們梳理中國話語建構的歷史脈絡時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話語建構的一個清晰的邏輯起點就是始終為了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譬如,“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的提出,建設“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命題的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制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三個有利于標準論”“社會主義本質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zhàn)略思想的提出、“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發(fā)展理念、“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提出,等等,從根本上說,這些話語提出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人民”。
2.中國話語建構“依靠人民”。
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盵9]習近平也強調:“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我們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盵10]這就表明,中國話語的建構絕不能僅僅依靠少數(shù)的知識精英群體,還要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依靠他們的智慧力量,依靠他們的判斷評價。一方面,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力量。首先要充分發(fā)揮他們參與中國話語建構過程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把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轉化為推動中國話語建構的強大力量。同時,還要尊重他們的首創(chuàng)精神,注意總結和凝練他們創(chuàng)造的新鮮經驗,并積極鼓勵那些有思想、有文化、有責任的人積極加入到中國話語建構工作中來,使他們成為中國話語建構工作中的優(yōu)勢力量。鄧小平曾指出:“農村搞家庭聯(lián)產承包,這個發(fā)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chuàng)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4]382由此看來,人民群眾的智慧力量不能忽視。另一方面,依靠人民群眾的判斷評價。人民群眾是評價判斷的主體,他們的判斷和評價是中國話語建構是否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根本標準,是促進中國話語不斷發(fā)展完善、不斷走向成熟的根本動力,也是激發(fā)廣大人民群眾建構中國話語積極性、發(fā)揮集體優(yōu)勢的必然選擇。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人民歷來就是什么樣的作者‘夠資格和什么樣的作者‘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者?!盵11]因此,中國話語的核心要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獨特理論創(chuàng)造,其在建構過程中是否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是否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意愿、是否表達了人民群眾的訴求、是否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對這種適應性和代表性的重要評價來自人民群眾的感受、態(tài)度和認同度??偠灾?,中國話語的建構要緊緊依靠人民,要把中國話語的建構建立在依靠人民的基點上,既依靠他們強大的智慧力量,也依靠他們積極的判斷評價。
3.中國話語建構“面向人民”。
中國話語建構面向人民,至少包括了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中國話語建構要面向人民群眾的生產實踐活動。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生產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所積累的豐富經驗,直接或間接地成為了中國話語建構的原料和半成品。中國話語的建構者通過對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生產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所積累的豐富經驗進行總結和概括、整理和加工或從中產生靈感、汲取智慧,最終能夠建構出一系列具有原創(chuàng)性、能夠有效引領中國實踐的話語成果。其次,中國話語建構還要面向人民群眾所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中國話語的生產和實踐過程就是不斷回答和解決一系列重大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國話語是在回答和解決實踐遇到的問題中產生的,回答和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成為中國話語建構最基本的推動力。而一旦離開了對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回答和解決,中國話語建構也就失去了現(xiàn)實根基,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是,由于受歷史條件所限,中國話語在其生產和實踐過程中不可能對極其復雜的實踐中的所有問題都事無巨細地去進行回答和解決。因此,這就需要中國話語在其建構過程中始終面向人民群眾所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在建構中國話語之前,要進行認真調查和研究,通過調查和研究抓住人民群眾所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準確地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需要建構什么樣的中國話語,中國話語又如何引領好中國實踐的發(fā)展,如何保證中國話語的建構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為中國話語的建構明確了方向、突出了重點。最后,中國話語建構還要面向人民群眾的話語風格。中國話語的建構要在順應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要求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思維習慣、語言風格與接受程度,形成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的、大眾的語言風格和話語體系,并以此提升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話語的有效認同和積極踐行。
三、中國話語建構的目標指向
中國話語以追求“真、善、美”統(tǒng)一為目標指向,“真”是指“真理性”,“善”是指“價值性”,“美”是指“共在性”。這為中國話語的建構工作提供方向性的指引,進而使中國話語建構的結果更符合現(xiàn)實需要,也更能有效地保證中國話語建構目標的實現(xiàn)。
1.追求“真理性”是中國話語建構的根本任務。
在中國話語的建構過程中,只有不斷追求“真理性”,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和獲得真理。同時,只有具備真理性的中國話語,才能夠進一步發(fā)揮對于中國實踐的指導和引領作用。首先,作為中國道路的話語表達,中國話語需要與時俱進。中國話語建構者需要結合不同歷史時期的實際情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體應該“怎樣走”、走的方式方法進行有效闡釋和表達,建構能夠闡釋和指導中國道路實踐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話語體系。其次,作為中國理論的話語呈現(xiàn),中國話語需要自我完善。中國話語是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產物,在實踐中建構,在實踐中發(fā)展,同時又必須回到實踐中去,經受實踐的檢驗。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話語的建構需要面對不同的時代課題,需要適應不同的發(fā)展要求。因而賴以保持中國話語真理性的客觀條件的變化,使得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國話語只是歷史地表述著的階段性的真理、時代性的真理,而非恒定性的真理。這就決定了當前所建構的中國話語不僅需要繼續(xù)經受長期的實踐和反復的檢驗,而且還需要隨著時代步伐而前進,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并在必要時,進行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話語概念的完善和調整,以使之能夠繼續(xù)保持當下的合理性和真理性狀態(tài)。最后,作為中國經驗的理論提升,中國話語需要豐富發(fā)展。中國話語不可能概括一切實踐經驗和群眾經驗,因為實踐經驗和群眾經驗的積累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對其進行“思維操作”,并在觀念中對這些經驗進行分解、綜合和改造,通過科學的抽象、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將所積累的寶貴經驗進行理論提升和理論建構,并在此基礎上將其概括進中國話語體系之中。另外,因為實踐經驗和群眾經驗本身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地發(fā)展著,新的實踐經驗和群眾經驗層出不窮。因此,未被納入中國話語體系中的實踐經驗和群眾經驗,就始終是存在的。這就表明,中國話語并不能維持其永久的真理性,中國話語的建構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系統(tǒng)性和持續(xù)性的工程,加強中國話語研究與中國話語創(chuàng)新,建構具有“真理性”的中國話語仍在推進之中。
2.追求“價值性”是中國話語建構的重要目標。
中國話語在其建構過程中不僅要追求“真理性”,還要追求“價值性”。中國話語的價值性在于其能夠滿足現(xiàn)實的需要,能夠解決實踐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首先,中國話語的建構要能夠“解碼”中國道路。要能“解碼”中國道路,講清中國道路成功背后蘊含的深層次邏輯和因素。同時,通過中國話語的建構明確中國道路的性質定位,即中國道路始終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道路,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堅持改革開放、踐行和平發(fā)展理念的中國式現(xiàn)代性的發(fā)展道路,進而打破西方國家對中國道路的無端指責、抹黑,甚至是攻擊。其次,中國話語的建構要能夠回答和解決國內國際問題。中國話語總是需要通過回答和解決國內國際的重大社會問題,才能夠凸顯其建構的價值和意義。這就表明,中國話語的建構既要能夠回答和解決中國的特殊問題,也要能夠為回答和解決全球共性問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不僅能夠引領中國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且還能夠為全球發(fā)展作出更大貢獻。再次,中國話語的建構要能夠提煉中國經驗。中國話語在其建構過程中要能夠把中國成功的發(fā)展道路和制度安排經驗轉化為知識的創(chuàng)新與生產,進而在理論上展現(xiàn)中國思想、塑造中國話語、設計中國概念、提出中國主張,并將其中具有普遍價值和世界意義的思想、話語、概念和主張積極主動地推向國際舞臺,為解決人類面對的共同難題提供中國方案。最后,中國話語的建構要能夠講好中國故事。西方話語在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不僅無能為力,而且還存在著別有用心的“帶節(jié)奏”,這就使得我們必須建構中國話語來講好中國故事。比如,我們可以將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故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同世界合作共同發(fā)展的故事、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中國抗擊疫情的故事等更完整、更清晰、更生動地講述出來。通過中國話語講中國故事,不僅能夠塑造中國形象,還能提升中國影響。
3.追求“共在性”是中國話語建構的應然指向。
西方話語是西方特殊語境下的產物,是對西方特殊情勢的反映,因而這一特殊的產物既完全不符合中國基本國情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也不能有效引領中國社會實踐的發(fā)展。這就必然導致西方話語在中國話語語境中總是那么不合時宜。因此,西方話語并非具有至上的意義和無條件的真理性,其作用的范圍也著實有限,而一旦超出西方自身的作用范圍,其話語本身所具有的歷史價值、理論價值以及實踐價值便成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也因此難以被其他話語所理解和接受。這就使得我們在討論西方話語的現(xiàn)代價值時,不應在“一味貶斥”與“高度褒揚”之間兩極擺動,而應該歷史地、具體地、客觀地考察西方話語的生成機制,一方面既肯認西方話語存在的歷史必然性,同時,又細致辨析中國話語與西方話語之間的本質性差別,深入思考并揭示西方話語對中國話語的建構所具有的啟示和借鑒意義,使其能夠為中國話語的建構提供進一步的思考。因此,在處理中西方話語關系和建構中國話語的問題上,要將中西方的話語差異既作為一種本體存在,也作為一種交往性存在,并在此基礎上加強話語雙方之間的對話交流。正如哈貝馬斯所指出的:“自我建構和世界建構的所有方面都是以主體間的理解和交往作為中介的。這里不存在單獨的享有特權的觀點?!盵12]也就是說,中國話語在建構過程中應該保持中國話語與西方話語二者之間的合理張力,既不能忽視西方話語中的合理成分,也不能任由西方話語中各種錯誤思潮的肆意滲透。只有將中西話語雙方置于一種充滿張力的話語關系之中,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不同話語之間的對話交流,并在對話交流的基礎上尋求擴大和深化話語雙方的利益匯合點,實現(xiàn)中國話語與西方話語的和諧“共在”狀態(tài)。綜上來看,中國話語在其建構過程中明確擯棄了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做法,代之以一種從話語雙方的關系維度思考中西方話語問題的辯證思維方式,并在此基礎上最終達成中國話語與西方話語的異質共在。
參考文獻:
[1]李海青,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探索與創(chuàng)新機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5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3]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2.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796.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427-428.
[8]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3.
[9]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0]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28.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5-196.
[12]萊斯利·A.豪.哈貝馬斯[M].陳志剛,譯.北京:中華書局,2002∶87.
【責任編輯:張亞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