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建春,羅向華,吳昌枝,赫 軍,徐 冠
(臺州市博愛醫(yī)院·浙江 臺州 318050)
筆者運用自制木豆葉浸膏外敷治療蛇串瘡患者33例,取得了滿意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就診的蛇串瘡患者66 例,按隨機數字表示法分為兩組各33例。對照組年齡42~71歲,平均(60.39±12.63)歲;男性18例,女性15例;病程2~7 d,平均(4.83±1.42)d。觀察組年齡45~73歲,平均(61.26±13.32)歲;男性17例,女16例;病程2~7 d,平均(5.06±1.65)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朱學駿等主編出版的《皮膚病學》中關于帶狀皰疹的診斷[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蛇串瘡中醫(yī)診療指南(2014年修訂版)”[2]。
1.3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首次發(fā)病,意識清醒,生命體征平穩(wěn),年齡18周歲以上;③皰疹出現在7 d以內,近2周內未服用可影響治療結果的鎮(zhèn)痛類或抗病毒藥物;④本觀察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自愿參加。排除標準:①不能滿足納入標準的患者;②合并心、腦、肝、腎等嚴重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精神疾病患者、有出血傾向的患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阿昔洛韋分散片、甲鈷胺及阿昔洛韋軟膏外敷于皰疹處;觀察組在口服阿昔洛韋分散片、甲鈷胺基礎上,將阿昔洛韋軟膏改用自制木豆葉浸膏外敷皰疹處,用紗布條覆蓋,每6 h換藥1次。木豆葉浸膏制備方法:取木豆葉飲片適量,用水煎煮提取2次,第一次加5倍量水,沸騰后提取1 h,第二次加3倍量水,沸騰后提取40 min,合并兩次提取液,濾過,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1.5的稠膏。將制作好的浸膏存儲于玻璃器皿內,冰箱冷藏,臨用時敷于皰疹處。兩組患者均連續(xù)用藥7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觀察臨床療效。
2.2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蛇串瘡”療效判定標準[3]。
2.3 觀察指標 1)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4]:用0~10表示疼痛的不同程度,0表示無痛,10表示劇烈疼痛。2)皰疹皮損評分[5],根據皰疹數目、皮損面積、基底顏色、皰疹分布狀況,總分計1~4分。
2.4 統計學方法 統計數據分析用SPSS22.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3.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疼痛VAS評分比較分)
3.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皰疹皮損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皰疹皮損評分比較分)
蛇串瘡又稱“纏腰火丹”“甑帶瘡”等,歸屬于西醫(yī)學的帶狀皰疹。木豆葉來源于豆科植物木豆的干燥葉,主要產于兩廣地帶、云南、海南等地,喜生于熱帶及亞熱帶低曠沙地、山坡及林中,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去腐生肌、補腎健骨的功效,常用于癰腫瘡癤,小兒水痘等治療[6]。近年來對木豆葉外用的研究頗多,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袁浩教授、何偉教授等[7]研究發(fā)現,木豆葉外用有很好的抗炎抑菌、去腐生肌、加速創(chuàng)面血液循環(huán)、加快肉芽組織生長、增強巨噬細胞功能、加快創(chuàng)面愈合、減少疤痕發(fā)生等作用。蔡海東等[8]研究發(fā)現,木豆葉可使糖尿病足肉芽組織加快生長、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鄭永昌等[9]研究發(fā)現,木豆葉提取物能促進潰瘍愈合、抗炎、抗?jié)B出和止痛,對燒傷感染及褥瘡愈合效果良好。王西迅等[10]研究發(fā)現,木豆葉煎液外用有消炎、止痛、生肌、抗?jié)B出、減少疤痕組織,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
基于上述研究,筆者在臨床運用中,將木豆葉提取液濃縮成浸膏,外敷時更方便,更容易吸收,通過臨床觀察結果表明自制木豆葉浸膏外敷治療蛇串瘡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