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鼎
(中國電力國際發(fā)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
系統(tǒng)效率(performance ratio,PR)是評估光伏電站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國際能源署(IEA)光伏發(fā)電項目(PVPS)任務組13(Task 13)針對并網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的研究顯示,全球于2000~2010年投產的光伏電站的年均PR范圍集中在74%~84%之間。其中,法國、比利時、德國和中國臺灣地區(qū)于2000~2010年投產的光伏電站的年均PR分別為76%、78%、84%和74%,具體如表1所示[1]。
表1 全球于2000~2010年投產的部分光伏電站的PRTable 1 PR of some PV power stations put into operation in 2000~2010 in the world
由于我國早期建成的光伏電站在數(shù)據(jù)采集監(jiān)控(SCADA)系統(tǒng)應用方面相對薄弱,傳感器精度較低且數(shù)量往往無法完整覆蓋整個光伏陣列的直流側,造成光伏陣列的局部數(shù)據(jù)缺失,導致電站運維人員無法科學、準確地判斷光伏電站的系統(tǒng)效率及電站的健康運行情況?;诖?,本文采用便攜式檢測儀器,對全國各地于2010~2015年投產的15座裝機規(guī)模在10 MWp以上的光伏電站進行了大規(guī)模實地檢測,研究了早期光伏電站的PR和PR損失的構成,并提出了運用缺陷指標科學評估光伏電站缺陷率的方法。
對我國2010~2015年投產的15座裝機規(guī)模在10 MWp以上的光伏電站進行大規(guī)模實地檢測,電站所在區(qū)域覆蓋了華北、華東、華南、西北4個地區(qū),電站類型包括平原光伏電站、山地光伏電站、鹽堿地光伏電站及屋頂光伏電站。根據(jù)這15座早期光伏電站自投產至今的全歷史發(fā)電量數(shù)據(jù),分別從每座光伏電站中抽取歷史發(fā)電量為高、中、低的光伏陣列各1個,采用便攜式檢測儀器檢測并采集這些光伏陣列的直流側數(shù)據(jù);光伏電站總發(fā)電量取關口表發(fā)電量數(shù)據(jù)。
對光伏電站進行大規(guī)模實地檢測時使用的便攜式檢測儀器信息如表2所示。
表2 檢測儀器的信息Table 2 Information of testing instruments
光伏電站的PR依據(jù)IEC 61724-1:2017[2]中的公式進行計算。1)記錄光伏電站關口表當日發(fā)電量及日太陽輻照度;2)根據(jù)日太陽輻照度計算光伏電站理論日發(fā)電量;3)根據(jù)光伏電站實際裝機容量計算其當日的PR,并進行光伏組件工作溫度修正,可得到STC條件下光伏電站當日的PR。
PR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Psys為光伏電站關口表的瞬時輸出功率;τ為測量時間;PA為光伏電站實際裝機容量;k為累計測試天數(shù);Gi,k為光伏陣列傾斜面接收的太陽輻照度;Gi,ref為STC條件下光伏陣列傾斜面接收的太陽輻照度,取1000 W/m2;Ck為溫度修正系數(shù)。
其中,Ck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γ為光伏組件功率溫度系數(shù);Tmod,k為光伏組件瞬時背板溫度。
將15座早期光伏電站按照華北、華南、西北、華東4個地區(qū)進行劃分,利用式(1)~式(2)得到每個光伏電站的實測PR及4個地區(qū)的PR平均值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光伏電站的實測PR及4個地區(qū)PR平均值統(tǒng)計Table 3 Statistics of measured PR of different PV power stations and average PR of four regions
從表3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華北、華南、西北、華東4個地區(qū)光伏電站的PR平均值依次為84.96%、82.69%、80.59%和76.97%;其中,華北地區(qū)光伏電站的PR平均值相對較高;全樣本的PR平均值為81.60%。
不同地區(qū)光伏電站的PR平均值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不同地區(qū)光伏電站的PR平均值情況Fig. 1 Average PR of PV power sta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檢測的15座早期光伏電站中,平原光伏電站為8座,鹽堿地光伏電站為3座,屋頂光伏電站為2座,山地光伏電站為2座。這4種不同類型光伏電站的PR平均值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不同類型光伏電站的PR平均值情況Fig. 2 Average PR of PV power stations in different types
從圖2可以看出,平原光伏電站、鹽堿地光伏電站、山地光伏電站的PR相差不大;平原光伏電站的PR平均值最高,屋頂光伏電站的PR平均值最低,平原光伏電站的PR平均值較屋頂光伏電站的PR平均值高出近7.52%。
對上述15座早期光伏電站按不同地區(qū)光伏電站和不同類型光伏電站分別進行PR損失分布情況及光伏電站缺陷率的分析。
PR損失主要包括變壓器損耗、逆變器效率損失、光伏組件串并聯(lián)失配損失、直流線損、光伏組件溫升損失、灰塵遮擋損失和其他損失。不同地區(qū)光伏電站的PR損失分布情況如圖3所示。
由圖3可知,在4個地區(qū)的光伏電站中,華東地區(qū)光伏電站的PR損失相對較高。在華東地區(qū)光伏電站PR損失的構成中,其他損失的占比最大,約為7.97%;其次為光伏組件溫升損失,占比約為5.19%。由于各地區(qū)的氣候環(huán)境不同,因此不同地區(qū)光伏電站的灰塵遮擋損失數(shù)據(jù)各異;其中,華北地區(qū)、華南地區(qū)、西北地區(qū)和華東地區(qū)的灰塵遮擋損失分別為 0.87%、1.25%、0.89%和1.35%。但從光伏電站運維角度來看,灰塵遮擋損失可以通過人為干預解決。
圖3 不同地區(qū)光伏電站的PR損失分布情況Fig. 3 Distribution of PR loss of PV power sta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不同類型光伏電站的PR損失分布情況如圖4所示。
圖4 不同類型光伏電站的PR損失分布情況Fig. 4 Distribution of PR loss of PV power stations in different types
從圖4可以看出,在4種光伏電站類型中,屋頂光伏電站的PR損失相對較高。在屋頂光伏電站PR損失的構成中,其他損失的占比最大,約為8.62%;其次為光伏組件溫升損失,占比約為5.77%。由于不同類型光伏電站所在地區(qū)的氣候環(huán)境不同,因此不同類型光伏電站的灰塵遮擋損失數(shù)據(jù)各異,平原光伏電站、鹽堿地光伏電站、山地光伏電站、屋頂光伏電站的灰塵遮擋損失分別為1.07%、0.81%、0.31%和1.90%。
根據(jù)不同地區(qū)和不同類型光伏電站的PR損失分布情況可以看出,華東地區(qū)屋頂光伏電站的其他損失較高。這類損失主要由運維失效造成,原因主要包括電氣設備失效故障,光伏組件破損造成的短路、斷路故障,以及局部線纜、電纜頭斷路故障等。
為了進一步分析光伏電站是否存在由運維失效引起的PR損失,針對各光伏電站的光伏陣列進行了隨機缺陷排查,并對光伏電站的缺陷率分布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缺陷率采用缺陷指標進行分析,缺陷指標主要包括未達標光伏組串的比率、光伏組件的熱斑率及光伏組件的破碎率。
3.3.1 未達標光伏組串的比率
光伏組串的系統(tǒng)效率PRstring是指光伏組串的實際發(fā)電量和其理論發(fā)電量的比值,一般來說,PRstring應高于光伏電站的整體PR。在本次實地檢測中,未達標光伏組串是指PRstring<80%的光伏組串。
PRstring的計算式為:
式中,Estring-act為光伏組串的實際發(fā)電量;Estring-ideal為光伏組串的理論發(fā)電量。
運維失效會導致未達標光伏組串的數(shù)量增加,并拉低光伏電站的整體PR。未達標光伏組串的比率是指匯流箱中未達標光伏組串的數(shù)量占光伏組串總數(shù)的比例,通過統(tǒng)計未達標光伏組串的比率,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該光伏電站的“受災”范圍,即了解該光伏電站中故障光伏組件的大致比例。
3.3.2 光伏組件的熱斑率
光伏組件的玻璃表面存在點狀高溫區(qū)域,且高于周邊溫度4 ℃以上的光伏組件被認為存在熱斑效應,該光伏組件可稱為熱斑光伏組件。
光伏組件熱斑率是指熱斑光伏組件的數(shù)量占光伏組件總數(shù)的比例。
3.3.3 光伏組件的破碎率
光伏組件表面玻璃存在裂紋的情況被認定為破碎,該光伏組件則可被稱為破碎光伏組件。
光伏組件的破碎率是指破碎光伏組件的數(shù)量占光伏組件總數(shù)的比例。
3.3.4 不同地區(qū)光伏電站的缺陷率分布情況
不同地區(qū)光伏電站的缺陷率分布情況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地區(qū)光伏電站的缺陷率分布情況Table 4 Distribution of defect rate of PV power sta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從表4可以看出,華北地區(qū)、華東地區(qū)、西北地區(qū)這3個地區(qū)光伏電站的未達標光伏組串的比率相對較高,分別為32.98%、31.73%、21.24%;華南地區(qū)光伏電站的光伏組件熱斑率最高,約為1.99%;西北地區(qū)光伏電站存在較多光伏組件表面玻璃碎裂的現(xiàn)象,該地區(qū)光伏電站的光伏組件破碎率最高,達到0.14%。
3.3.5 不同類型光伏電站的缺陷率分布情況
不同類型光伏電站的缺陷率分布情況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類型光伏電站的缺陷率分布情況Table 5 Distribution of defect rate of PV power stations in different types
從表5可以看出,鹽堿地光伏電站的未達標光伏組串的比率最高,為31.97%;山地光伏電站的光伏組件熱斑率最高,達到3.00%;平原光伏電站中光伏組件表面玻璃碎裂的現(xiàn)象最多,該類型光伏電站的光伏組件破碎率最高,達到0.09%。
3.3.6 綜合分析
盡管華北地區(qū)光伏電站的未達標光伏組串的比率最高,但對該數(shù)據(jù)進行深入分析后發(fā)現(xiàn),該地區(qū)未達標光伏組串中PRstring下降嚴重的光伏組串的數(shù)量相對較少,即光伏組件的“受災”程度不嚴重,因此未造成光伏電站整體PR嚴重下降。
與之相反的是,華東地區(qū)屋頂光伏電站的未達標光伏組串的比率較高,且局部匯流箱存在大量PRstring值遠低于80%的光伏組串,導致華東地區(qū)屋頂光伏電站的整體PR被拉低。
針對上述情況,以華東地區(qū)某屋頂光伏電站為例進行分析。該屋頂光伏電站中,某匯流箱(編號為8A05)共連接了16串光伏組串,各光伏組串的PRstring如圖5所示。
圖5 某匯流箱中各光伏組串的PRstring情況Fig. 5 PRstring value of each PV module string in a combiner box
從圖5可以看出,8A05匯流箱中連接的16串光伏組串中,有10串光伏組串的PRstring值低于60%,甚至其中有4串光伏組串的PRstring值低于25%,揭示出該匯流箱中存在大量的光伏組件失效的情況,需要對這些光伏組件進行維修,嚴重的甚至需要更換。需要說明的是,部分光伏組串的PRstring值高于100%是因為部分光伏組件存在銘牌功率正偏差,且檢測時光伏組件的表面溫度低于STC下的標準溫度(25 ℃),使光伏組件溫升損失為負值,導致最終該光伏組串的實際發(fā)電量高于理論發(fā)電量,PRstring值超過了100%。
未達標光伏組串的比率及其PRstring值“雙偏低”說明該光伏電站中存在大量的失效光伏組件,導致該光伏電站的整體PR偏低,也造成了該光伏電站的PR損失中的其他損失值偏高。
本文對國內15座裝機規(guī)模為10 MWp以上的早期光伏電站進行了大規(guī)模實地檢測,研究了早期光伏電站的系PR和PR損失的構成,并提出了運用缺陷指標科學分析光伏電站缺陷率的方法。通過檢測得出以下結論:
1)本次實地檢測的15座早期光伏電站的PR平均值為81.60%。
2)光伏電站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對其PR存在顯著影響,灰塵附著、溫度變化、環(huán)境酸堿度、光伏陣列布置環(huán)境等均會對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產生各種影響,并導致不同的故障缺陷。
3)PR及PR損失的構成可以從宏觀上揭示光伏電站的運行狀況是否良好;采用多維度的缺陷指標考核,有助于現(xiàn)場運維人員開展深層次的故障分析,從而可以快速明晰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的故障區(qū)域。其中,通過綜合分析未達標光伏組串的比率及其PRstring值,可揭示出光伏陣列的“受災”范圍和嚴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