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
隨之而來的問題
阿才的外公上了年紀,腿腳不太靈活。前幾天他在小區(qū)的花園散步時,一不小心摔倒在地,受傷住院了。爸爸媽媽這幾天在醫(yī)院照顧外公。
阿才的小姨和姨父知道外公住院后,馬上從他們居住的A城乘火車趕往外公所在的B城。小姨和姨父所乘坐的火車不是同一個車次,但巧的是,兩人乘坐的火車是同時發(fā)車的,并且所走路線相同。小姨所乘火車的速度要比姨父所乘火車的速度快20千米/時。從A城火車站到B城火車站,小姨用了4個小時,而姨父卻用了6個小時。
風(fēng)塵仆仆的小姨和姨父來到了醫(yī)院,看到外公身體沒有大礙,他們懸著的心才徹底放了下來。
這天晚上,大家吃完晚飯后,阿才突然問小姨:“火車從A城到B城到底走了多遠呀?”
小姨正要回答這個問題,沒想到爸爸卻說:“阿才,火車所走的距離,其實從小姨和姨父所乘坐的火車包含的信息里就可以算出?!?/p>
巧用速度算距離
看到阿才吃驚又疑惑的表情,爸爸將小姨和姨父所乘火車的信息重新強調(diào)了一次:“為了方便區(qū)分,我們把小姨和姨父所乘火車分別記為甲車和乙車,時速不同。甲車時速比乙車快20千米,從A城到B城的所用時間分別是4小時和6小時,但兩列火車走的路程是一樣的?!?/p>
“阿才,你不妨拿出筆和紙,將這些信息寫在紙上,說不定能有所發(fā)現(xiàn)?!币谈敢瞾砹伺d趣,拍了拍阿才的肩膀,鼓勵阿才。
阿才信心倍增,分析了起來:“甲車和乙車同時從A城火車站出發(fā),甲車的速度每小時比乙車快20千米,而甲車走完全程用了4小時,乙車4小時只走了一半多一點的路程。也就是說,如果兩輛車同時走4個小時,甲車比乙車多走的路程為20×4=80(千米)。從A城到B城這段路程,乙車還要再花6-4=2(小時)才能走完。那乙車的速度就是80÷2=40(千米/時)。
從A城到B城,乙車花了6個小時,速度是40千米/時,那么火車所走的距離是40×6=240(千米)。小姨,我這個答案對嗎?”
“阿才太厲害啦!就是240千米?!贝蠹覟榘⒉殴钠鹆苏?。
預(yù)料之中的相遇
一個周末的早上,家里的電話響了,阿才接通電話后,發(fā)現(xiàn)這是他的好朋友阿由打來的。阿由周五下午放學(xué)后就去了伯伯家里做客,周末準備回來了。
阿由在電話里建議阿才,他們乘坐各自的爸爸騎的自行車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碰面后再掉頭一起去圖書館借書。
從阿才家到阿由伯伯家的距離是30千米,不過好在沒有上坡路,全程一馬平川。阿由的爸爸騎車走完這段30千米的路,只需要3個小時,可阿才的爸爸要花6個小時。兩位爸爸也熟悉路線,商量好了走同一條路線,免得走了岔路。
就在準備出發(fā)時,阿才給阿由打電話說:“我們9點出發(fā)吧,你等我一下,我看一下我們走多長時間才能碰面?!?/p>
說完后,阿才拿起筆和紙算了起來:全程30千米,阿由的爸爸騎車3個小時就能走完,那么他的速度是30÷3=10(千米/小時)。而阿才的爸爸騎車要花6小時才能走完,速度是30÷6=5(千米/小時)。
全程距離是固定的,由于他們是相向而行,那么就等于他們每小時走了10+5=15(千米)。所以他們四個人碰面的時間應(yīng)該是30÷(10+5)=2(小時)后。
阿才和阿由同時搭乘自行車出發(fā),他們的爸爸也按早就商量好的路線相向而行。等他們碰面時,已是早上11點,正好用了2個小時。阿由這下對阿才佩服得五體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