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照這兒!”毛主席當時所指的“這”,雖然只是一塊具體的谷子,但是它的含義卻遠遠超出了谷子的范疇。早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他就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爆F(xiàn)在又具體要求攝影家的鏡頭,要對準生動的建設實踐,對準勞動人民親手創(chuàng)造的勞動成果,為人民群眾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在喜迎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100周年之際,一名有著70年黨齡的老黨員宋海燕回憶了親眼見過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以及主席“教”他把鏡頭對準人民的光榮經(jīng)歷。而這名老黨員正是根據(jù)這一親切教導,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攝影界率先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主旋律理論”。
毛主席“教”我把鏡頭對準人民
1958年8月7日,毛主席來到河南襄城縣農村視察工作。當時我(宋海燕)是《河南日報》的新聞記者,跟隨采訪這次視察活動。當天上午8時許,毛主席來到雙廟鄉(xiāng)郝莊村西邊一片煙田里參觀。這塊煙田有12畝,地頭插著一塊三角形小木牌,上面寫著每畝計劃產(chǎn)量和增產(chǎn)措施。毛主席看完木牌就向煙田深處走去,先向東,后又折向南。當他從這塊煙田走出來時,露水打濕了他的衣服,雙腳也沾滿了泥巴。我趕忙舉起相機,搶前一步,定格這一瞬間。
就在這一剎那,毛主席用手指著身邊一塊豐收在望的谷子對我說:“不要光照我,應該照這兒。”說著健步走進那塊谷地里。我馬上舉起相機連拍了幾張。毛主席把陪他視察的中共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吳芝圃和省委書記處書記史向生叫到身邊,說:“咱們在這里照個相,叫北京人看看你們這里的莊稼?!蔽荫R上舉起相機,拍下這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畫面。
考慮到毛主席讓在這里照相的目的,主要是讓別人看“這里的莊稼”,為了突出谷子豐收的景象,我又拍了一張照片——毛主席頭戴大草帽、身穿白襯衣,站在豐收谷地里。
“應該照這兒!”——毛主席當時所指的“這兒”,雖然只是一塊具體的谷子,但是它的含義卻遠遠超出了谷子的范疇。早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他就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爆F(xiàn)在又具體要求攝影家的鏡頭,要對準生動的建設實踐,對準勞動人民親手創(chuàng)造的勞動成果,為人民群眾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根據(jù)對毛主席這一指示的理解和實踐感受,我寫了一篇攝影評論文章——《當我給毛主席照相的時候》,這是我有生以來寫的第一篇攝影評論文章,強調攝影家的鏡頭必須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時刻對準人民群眾。也就從那時起,我一手用照相機拍照,一手執(zhí)筆寫評論文章,并有了當攝影理論家的夢想。
主旋律理論在斗爭中誕生
1986年5月15日,我(時任許昌市文聯(lián)副主席、市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參加了由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舉辦的“第二期全國攝影創(chuàng)作讀書班”。通過認真讀書,我對當時攝影界正在流行的號稱“新觀念”的多元化理論,產(chǎn)生了不同看法。那時,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正是在“多元化”這個“新觀念”的鼓噪下,把專拍“土、舊、老、破、丑”當成時髦。也有人認為藝術就是“表現(xiàn)自我”或“宣泄個人”。更有甚者,還把西方現(xiàn)代派奉為中國攝影藝術的發(fā)展方向。他們從反對理性到宣揚人性,由美化本能到鼓吹獸性,將攝影把握現(xiàn)實的問題推向了荒謬的極端。
這時,毛主席“應該照這兒”的話又在我耳邊響起。面對不斷彌漫的不良風氣,我毫不猶豫地亮明自己的觀點。討論會上,我把當時的攝影創(chuàng)作因多元化而造成的混亂現(xiàn)象概括為16個字:“照片拍攝,五花八門;理論研究,七音無主?!彼^“五花八門”,是指開拓與保守并存,新鮮與怪誕聯(lián)結在一起。所謂“七音無主”,好比彈鋼琴,七個音符一起響,沒有主旋律。彈鋼琴的比喻一出,一種創(chuàng)作靈感立馬從我腦子里“蹦”了出來?!爸餍伞睆拇顺闪宋业乃囆g理論新概念。
1986年9月12日,我與他人合寫了論文《淺論攝影藝術“新觀念”的“新”》。文章強調: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的基本方針。新時期的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在堅持多角度、多層次、多色調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同時,必須抓住“現(xiàn)代生活的重心”,突出“我們時代的主旋律”。主旋律,這一音樂專用名詞,第一次作為文藝理論概念在攝影論文中使用。
時間肯定了主旋律理論
主旋律理論提出后,在文藝界引起強烈反響。有的報刊開辟專欄,展開討論。眾說紛紜之中,支持者寡,反對者眾。甚至還有人說違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是理論上的“錯位”和“失誤”。
1988年10月,“第四屆全國攝影理論年會”在廈門召開。會上,主旋律與多元化兩種理論觀點發(fā)生了公開論戰(zhàn)。我在大會上宣講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攝影藝術的“主旋律”》。文章提出:在改革開放形勢下,攝影家必須樹立強烈的主旋律意識:第一,從思想內容講,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攝影藝術,必須占據(jù)主導地位;第二,創(chuàng)作題材方面,在堅持多樣化的同時,應以“四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為中心;第三,“雙百”方針也是有主旋律的。貫徹“雙百”方針,應該提倡現(xiàn)實主義,多拍振奮之作;第四,堅持雅俗共賞。
論文宣講結束后,我遭到“多元化”論者們的群體攻擊,說我是在“劃框框”“定調子”。還把我的主旋律理論稱為“僵化”“教條”“保守”的產(chǎn)物。雙方針鋒相對,相持不下。1989年3月10日,《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文藝的若干意見》在《人民日報》上全文刊登?!兑庖姟访鞔_提出:新時期的文藝創(chuàng)作“要有主旋律”。
隨著爭鳴的逐步深入,主旋律這個同時具備批判和創(chuàng)新品格的理論,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就在主旋律理論提出的第二年,國家廣電部電影局把主旋律列為電影創(chuàng)作的指導思想,并依此對全國電影創(chuàng)作團隊提出創(chuàng)作要求。1989年出品的《開國大典》,成為體現(xiàn)主旋律精神的標志性作品。1994年1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宣傳思想工作要唱響主旋律”被明確提出。
(《炎黃春秋》2021年第3期,宋海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