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聚集了百年前最有才華的年輕人,也因為年輕人的奮進,改變了一個時代的走向。然而在五四運動以后,《新青年》的團隊開始分道揚鑣,這也是民國知識分子命運的普遍寫照。那么,導致他們不同抉擇的原因是什么?
近日,電視劇《覺醒年代》收視率和口碑雙豐收。該劇是從陳獨秀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說起。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不久后改名為《新青年》,專門宣傳科學、民主和新文化,新文化運動自此拉開帷幕。
《新青年》聚集了百年前最有才華的年輕人,也因為年輕人的奮進,改變了一個時代的走向。如果說五四運動是新中國的開端,那么《新青年》就是五四運動的起源。然而在五四運動以后,《新青年》的這些年輕人開始分化,慢慢走向不同的方向。
《新青年》團隊的分道揚鑣與結局,其實也是民國知識分子命運的普遍寫照。那么,導致這些知識分子不同抉擇的原因是什么?
階級基礎與思想基礎不同
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特殊階層,沒有獨立的經(jīng)濟地位,主要依其為哪個階級服務,代表哪個階級利益而從屬于哪個階級。不同的階級意識與政治立場,使五四之后的知識分子隊伍內部分化為不同的派別。
因此,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無法找到貫穿整個時代的階級依托,因而也無法產(chǎn)生深刻的、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所以他們在與封建主義作斗爭時感到力不從心,而不得不從西方資產(chǎn)階級武器庫中借取思想武器。也正因為如此,在那場歷時長、規(guī)模大、影響深遠的新文化運動中,他們能攜手并進。但他們畢竟代表不同階層和不同社會集團利益,難免有原則、分歧與是非之爭。五四后形勢激變使這些原則、分歧沖突到不可調和時,知識分子分化為不同派別就在所難免了。
五四運動之后,隨著政局的變化,知識分子在思想觀念上所面臨的迫切問題,就是在中西交匯、多元并存的各種學說中挑選出自己認為能真正符合中國國情,并能為中國人民共同接受,用以拯救社會的最佳理論。那時,正處于思潮激變的時代,知識分子接受了不同的思想學說,最終形成了不同的派別。
政治態(tài)度不同和救國方略理解分歧
五四運動以后,關心民瘼的知識分子對社會現(xiàn)狀表現(xiàn)不滿,提出了各種救國方略。部分知識分子認為政治只能暫時解決問題,長遠的方法應從文化方面入手,他們埋首于學術救國、教育救國、科學救國。如王光祈、李四光等。另一部分知識分子覺察到只有俄國式革命才能使中國從帝國主義威逼中解放出來,于是傾向馬克思主義,如毛澤東、李大釗、周恩來、惲代英等。有的執(zhí)意走政治改良途徑,如胡適、丁文江等。
五四時期一大批先進青年知識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救國之道,絕非偶然。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予思想銳進的先進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新方向,借鑒俄國式的革命,可以拯救黑暗的中國。這些知識分子也開始運用馬列主義觀點看待問題。毛澤東認識到:社會民主主義,借議會為改造工具,但事實上議會的立法總是保護有產(chǎn)階級。無政府主義否認權力,這種主義恐怕永世都做不到。而共產(chǎn)主義,即所謂的勞農(nóng)主義,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采用。
在從事的教育、科學、文化工作崗位上埋頭鉆研,潛心研究,期望個人的奮斗有益于國家,以胡適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又是一種類型。胡適在美國接受了6年系統(tǒng)的資產(chǎn)階級教育和美國社會生活熏染,使他牢固地形成了一套資產(chǎn)階級的觀念和方法論。他堅信自由主義,反對暴力革命。所以,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廣泛傳播時,胡適極為反感,挑起了“問題與主義”之爭,這實際上正是他政治和平改革思想一以貫之的結果。
對待工農(nóng)群眾的態(tài)度不同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讓先進的知識分子們目睹了人民群眾所蘊藏的力量,使其思想觀念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也開始把眼光投向人數(shù)眾多的人民大眾。毛澤東指出:“我們已經(jīng)得了結論,陸榮廷(舊桂系軍閥首領)的子彈,永遠打不倒曹汝霖等奸人,我們起而一呼,奸人就要站起來發(fā)抖,就要舍命地逃跑。我們要知道別國的同胞們,是通過這種方法,維護他們的利益的。我們起而效仿,進行我們的大聯(lián)合?!?/p>
勤工儉學留學生所走的道路,可以說是知識分子與工農(nóng)相結合的范例。他們一邊勞動,一邊學習。他們通過實地考察和親身體驗,加深了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認識,感到對資本主義的東西,不能像前人那樣亦步亦趨,全盤接受,要丟掉原來的迷信和幻想。這些知識分子在行動上,從開展反帝愛國運動最終走上了革命道路。例如留法勤工儉學的周恩來、鄧小平、蔡和森、朱德、趙世炎、陳毅、聶榮臻、王若飛等,后來都成為著名的共產(chǎn)黨員。
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民國的各種政治勢力不斷分化組合,最終在40年代后期形成國共爭雄的局面。而對待工農(nóng)群眾的態(tài)度也早已注定了國共兩黨的結局。
反對革命的胡適則不斷向右轉化,他既鼓勵青年人反封建傳統(tǒng)勢力,又不贊成他們聯(lián)系群眾,逐漸走向倒退,走向錯誤。
五四運動以后,當無產(chǎn)者已成為一種新興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歷史需要的已不是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通過革命以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已成為時代發(fā)展的新趨勢。在這種背景下,胡適等人以“憲政”“法治”為改良目標,顯然已失去了歷史的合理性。而以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為首的知識分子,則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創(chuàng)建了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建立了新中國,書寫了新歷史。
(《東南學術》 葉青/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