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佳斌
一個國家的語言影響力往往與其發(fā)展水平和國際地位互為表里。隨著中國的快速發(fā)展,漢語在世界范圍內(nèi)日益得到重視,“漢語熱”從預想變?yōu)楝F(xiàn)實。根據(jù)國家漢辦公布的信息,目前在中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qū)以外,還有超過1 億人正在學習和使用漢語,漢語被60 多個國家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與此同時,孔子學院①孔子學院可細分為“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前者主要面向高等教育,后者主要面向基礎教育。為行文簡潔起見,以下一律稱“孔子學院”。也進入了大發(fā)展階段。
法國是聯(lián)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經(jīng)濟、軍事、科技實力雄厚,自近代以來一直在國際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法國文化獨具魅力,曾深刻影響西方乃至整個世界。同時法國在歷史上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后來演變成法語文化圈,法國至今仍然對其保持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漢語教育蓬勃發(fā)展的大背景和法國的獨特地位,決定了法國的漢語教育和孔子學院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然而通過梳理相關材料,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悖論,即法國漢語教育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而孔子學院的發(fā)展卻乏善可陳,落后于很多國家,這不符合兩者在同一個國家通常齊頭并進的一般規(guī)律。個中原因值得探究。
法國漢學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漢語教育與漢學一脈相承,可圈可點之處甚多,擇其要者而言之,大致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7 世紀中葉,法國從意大利手中接過西方漢學的牛耳。當時中法兩國頻繁進行文化互動,催生了“漢學熱”,促使法國漢語教育在18 世紀便生根發(fā)芽。1742 年,法國皇家學院開設漢語課,在西歐首開先河。1814 年,法蘭西學院設立漢語教席,這是漢語首次被法國高等學府列為正規(guī)科目,西方大學里終于有了中國語言和文學的一席之地。1843 年,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設立正式注冊的漢語課程,主要講授漢語白話,學生在考試合格后可獲得文憑,這在西方亦屬首創(chuàng)。
表1 主要西方國家漢語教育起步情況一覽
就年代而言,各國近代漢語教育起自何時,說法尚未統(tǒng)一,有的與表1 略有出入,但比較一致的意見是法國最早。相比其他漢學較為繁榮的西方國家,法國不但漢學領先一百年①趙長征等:《中華文化與傳播》。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289 頁。,漢語教育也領先了幾十年到上百年。另外就大學開設漢語課程而言,法國(1814 年)領先其他國家更多:俄羅斯1851 年,荷蘭1875 年,英國1876 年,德國1912 年②許光華:《法國漢學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91 頁。。
經(jīng)過200 多年發(fā)展,法國漢語教育規(guī)模已蔚然可觀。根據(jù)白樂桑的研究,目前法國漢語學習者總人數(shù)超過10 萬,其中高等教育階段約2 萬人,基礎教育、海外法國學校和遠程教育5 萬多人,另外還有約3 萬人分屬孔子學院、華人社團等③[法]白樂桑:《法國漢語教育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8,20 頁。。20 世紀60 年代,漢語被列為法國中學畢業(yè)會考(相當于中國高考)科目。1997 年法國設立對外漢語博士學位,標志著其漢語教育已建成從小學到博士全覆蓋的完備體系。
在教學綱領方面,法國早在1979 年和1981 年就頒布了初、高中漢語教學指導性文件,2002 年至2008 年又相繼出臺了小學、初中、高中和中文國際班等各層次的漢語教學大綱。
在機構設置方面,為對漢語教育進行更好的督促和指導,法國于1977 年設置了兼職漢語總督學職位,并于2006 年轉為專職,迄今在國際上絕無僅有。
在漢語考試方面,目前法國開設了各類漢語考試,包括漢語水平考試(HSK)、漢語水平口語考試(HSKK)、中小學生漢語考試(YCT)、商務漢語考試(BCT)、ACTFL 外語考試、認證海外漢語考試、國際漢語教師證書考試等,考點總計43 個,居歐洲第一。應試人數(shù)特別是參加漢語水平考試(HSK)的人數(shù)呈逐年大幅增長態(tài)勢,從1994 年的400人增長到2015 年的5043 人(白樂桑,2018:23),位列歐洲第一、世界第三,僅次于韓國和日本。
表2 主要西方國家漢語學習人數(shù)對比①數(shù)據(jù)來源如下:人民日報海外版《漢語加速成為“國際性語言”》,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0923/c1002-29553960.html[2017-09-23] 俄羅斯衛(wèi)星通訊社《調(diào)查:俄羅斯近10 年來學習漢語人數(shù)增加2 倍》, http://sputniknews.cn/society/201707211023179343/[2017-07-21] 中國新聞網(wǎng)《俄羅斯首次舉辦俄國家統(tǒng)一考試漢語科目考試》,http://www.chinanews.com/hr/2019/04-02/8797779.shtml[2019-04-02] 人民網(wǎng)《40 萬人學中文!美國“漢語熱”進入新階段》,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0506/c1002-28331691.html[2016-05-06] 孫立峰:《德國漢語教學現(xiàn)狀與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能力培養(yǎng)》,載《國際漢語教育》2014 年第8 期,75 頁。
法國漢語教育規(guī)模在主要西方國家中處于領先地位。就學習漢語的絕對人數(shù)而言,法國不如美國,但考慮到美國人口基數(shù)遠比法國龐大,法國每百萬人人口中的漢語學習人數(shù)仍然超過美國。在歐洲,法國漢語學習人數(shù)僅次于英國,但英國的數(shù)字尚有爭議,白樂桑曾經(jīng)估計,“法國的漢語教育規(guī)??赡苁菤W洲最大的”②[法]白樂桑:《法國漢語教育的現(xiàn)狀、教學標準、學科建設》,載《孔子學院》2013 年第3 期,44頁。。
表3 漢語列入主要西方國家高考/準高考情況①表3 的數(shù)據(jù)來源同表2。
法國漢語教育較早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取得重要地位。以最為重要的高校入學考試或高中畢業(yè)會考為例,法國早在上世紀60 年代就率先將漢語列入,甚至早于屬于中華文化圈、對漢語教育極為重視的日本(1997)、韓國(1975)和泰國(1998)③數(shù)據(jù)來源如下: 潘俊財?shù)龋骸度毡緷h語高考試卷的分析與思考》,載《國際漢語教育》2014 年第8 期,166 頁。 彭倩:《韓國高考漢語真題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6 年,8 頁。 趙惠霞等:《泰國的漢語教育政策變遷與漢語教育的發(fā)展》,載《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1 期,67 頁。。
漢語教育經(jīng)過長期實踐,傳統(tǒng)教學法的長處和短處都已充分顯現(xiàn),因此從20 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xiàn)了綜合化的趨勢。這一方面有利于各流派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各自的特點有所消褪,趨于同質(zhì)化。而法式“字本位”④漢語語法學用“本位”來表示以什么為基礎描寫語法現(xiàn)象。目前有詞、句、詞組、小句等不同的本位觀,其中應用最多的是詞本位。的實踐提供了一種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思路,是為數(shù)不多的特色鮮明、創(chuàng)新幅度較大的教學法。
應該說,目前“字本位”在國內(nèi)外漢語教育界的地位尚不突出,相比主流的語言研究,還沒有完全走出門庭冷落的階段。但是以白樂桑為代表的法式“字本位”的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無疑已經(jīng)成為法國漢語教育的一面旗幟,為法國漢語教育贏得了關注和尊敬。這樣的“旗幟”與“旗手”,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
在法國,孔子學院并沒有隨著其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熱度而水漲船高,總體表現(xiàn)差強人意。
首先,就橫向的數(shù)量比較而言,法國孔子學院排名靠后。
表4 孔子學院數(shù)量排名 (截至2020 年6 月底)
法國孔子學院數(shù)量遠遠落后于美國和英國,即便是和意大利、加拿大相比,如果考慮到法國人口較多的因素,其實也不占優(yōu)勢。另外還有一點必須提及,近年來因為復雜的政治原因,以美英為代表的一些西方國家關閉了數(shù)量眾多的孔子學院/課堂。美國原有孔子學院和課堂共600 所以上,英國有近200 所;澳大利亞孔子課堂從60 多所驟降至6 所,加拿大則關閉了全部30 多所孔子課堂。這已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法國的數(shù)量劣勢。
其次,從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對法國孔子學院進行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同樣存在問題。
法國現(xiàn)有18 所孔子學院中,有14 所創(chuàng)辦于最初的9 年間,即2005-2013 年,此后2014 年至2020 年的7 年里只新增了4 所,增速明顯放緩。這種態(tài)勢無法用“飽和”來解釋,因為法國的體量(面積55 萬平方公里、人口6700 萬)在表4 的國家中排名靠前,而孔子學院數(shù)量卻不及大多數(shù)國家。
就地理分布而言,除去首都3 所、海外?。ㄇ爸趁竦兀? 所,實際法國各地孔子學院數(shù)量僅為13 所,且絕大多數(shù)在影響力有限的中小城市,本土13 個大區(qū)首府中,設有孔子學院的僅有4 個。另外按人口數(shù)量排名,法國前五大城市為巴黎、馬賽、里昂、圖盧茲、波爾多,其中只有巴黎有孔子學院。
第三,從人力資源的維度,考察法國每年接收中方公派漢語教師、志愿者的情況,結果如下:
表5 2019 年世界主要國家接收中方公派漢語教師情況①關于公派漢語教師情況,漢辦只公開2019 年的信息,故本文也只考察這一年。
英 國 89 法 國 15 泰 國 26 加拿大 9 澳大利亞 24 日 本 8 俄羅斯 22 韓 國 7 德 國 18
表6 2017-2019 年世界主要國家孔子學院接收漢語志愿者情況
由表5、表6 可知,在接收中方公派漢語教師和志愿者方面,美國和英國仍然遙遙領先。法國在前一項中排名靠后,而在后一項中則直接墊底。值得一提的是,結合表4 的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在接收漢語志愿者方面,法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大于在孔子學院數(shù)量上的差距,反映出與其他國家的孔子學院相比,法國孔子學院對于從中國國內(nèi)吸納人力資源的積極性偏低。
第四,出現(xiàn)了關閉孔子學院的倒退現(xiàn)象。
孔子學院問世17 年來,在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實現(xiàn)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只有在極少數(shù)國家出現(xiàn)過倒退。其中最明顯的是美國,數(shù)量從高峰時的600 多所一路走低至2020 年6 月底的94 所。這種斷崖式下降不合“情”,卻合“理”,與中美關系的走勢密切相關。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兩國政治關系向好、經(jīng)貿(mào)關系平穩(wěn)的情況下,法國早在2013年就關閉過孔子學院。
2013 年9 月,法國里昂第二、第三大學宣布叫停與中山大學的漢語教育合作,里昂孔子學院隨之關閉。里昂不僅是法國第二大城市,也是法國東南部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此次事件以后,孔子學院在法國廣大東南部地區(qū)失去了依托,布局合理性進一步降低。這是迄今為止歐洲僅有的兩例孔子學院關閉事件之一(另一例為2015 年瑞典關閉斯德哥爾摩大學孔子學院)。
第五,官方和媒體對孔子學院反應平淡。
法國官方對孔子學院關注不多,見諸媒體的僅有:
2012 年4 月,參議院副議長拉法蘭(Jean-Pierre Raffarin)和執(zhí)政黨“人民運動聯(lián)盟”黨主席科佩(Jean-Fran?ois Copé)一同參觀普瓦提埃大學孔子學院;
2012 年9 月,《孔子學院》中法文對照版在“中國和金磚國家”國際高層論壇亮相,拉法蘭在活動中對孔子學院予以肯定。
2014 年10 月,外長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訪華,期間肯定孔子學院在法國發(fā)展良好。
至于媒體,在法國六大主流媒體搜索關鍵詞“Institut Confucius”(法語:孔子學院)的結果如下:
表7 法國主流媒體關注孔子學院情況 (截至2020 年6 月底)
以上六大媒體涵蓋了包括官方(法新社、法廣)、左派(世界報、解放報)和右派(費加羅報)的不同政治立場,涉及孔子學院的報道合計不到10 篇。相比之下,僅英國路透社一家在同一時期就有報道46 篇。根據(jù)山東大學寧繼鳴團隊的研究成果,歐洲地區(qū)關于孔子學院發(fā)文量前10 名的媒體中沒有法國媒體;全球關于孔子學院的報道中,法語文章只占3.8%,且其中不乏質(zhì)疑和指責①寧繼鳴等:《孔子學院研究年度報告2018》。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190-200 頁。。
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文化傳播,孔子在法國已家喻戶曉,但另一方面也喪失了嚴謹性。有法國媒體誤將青島市黃島區(qū)認為孔子的出生地,有的認為孔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還有的未經(jīng)考證就把與孔子無關的名言警句歸為“子曰”。這提醒法國孔子學院,在教授漢語、傳播中華文化之前,有必要先把“孔子是誰”、“孔子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這兩個基本問題講清楚。
以上所有這些問題在其他國家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甚至比法國更嚴重,但是法國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個漢學和漢語教育長期領先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以教授漢語為主要任務的孔子學院卻步履蹣跚,不能不說是出人意料的。
有人可能會認為法國漢語教育經(jīng)過長期較好發(fā)展,已經(jīng)趨于飽和,因此對于孔子學院這樣自己找上門來的資源興趣不大,但實際上師資匱乏正是法國漢語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法國不少地方一名教師同時在兩所學校擔任漢語教職,或是一名教師獨自承擔著一所學校所有的漢語課。據(jù)統(tǒng)計,最近10 幾年法國漢語學習人數(shù)翻了四番,原有的師資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以至于目前在中學階段,三分之二的教師是非正式的。
法國漢語教育“領先”而孔子學院“滯后”究竟是何原因?據(jù)筆者淺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個民族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往往受民族性格影響,有時這種影響是決定性的。分析法蘭西民族的性格,可以發(fā)現(xiàn)其對漢語教育有如下影響:
1.熱愛文化使?jié)h學和漢語教育長期領先
法蘭西民族是熱愛文化的民族。在國家層面,早在封建時代,法國的宮廷和貴族就長期熱心資助文藝事業(yè);到了現(xiàn)代,法國在世界各國中率先設立“文化遺產(chǎn)日”、較早設立部級單位管理文化事業(yè)。在民間層面,法國的咖啡館文化和沙龍文化聞名于世,深深融入了法國人的生活。
正是由于法蘭西民族對文化的由衷熱愛,使得遙遠東方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以及承載了這種文化的語言很早就進入他們的視野,引起他們極大的好奇和關注,因此法國漢學和漢語教育長期走在前列實屬情理之中。
2.好思辨孕育了法式字本位
法蘭西民族是好思辨的民族。他們偏愛圍繞形而上的抽象概念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考,不喜歡循規(guī)蹈矩、附和他人。“思想是人類的基本屬性”的觀點,是笛卡爾理性主義的基石。涂爾干認為,笛卡爾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法蘭西的民族精神,每個法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笛卡爾的信徒。
這種根植于民族性格的思辨性使得法蘭西民族在思想領域“江山代有才人出”,人類思想史上的很多關鍵概念都源自法國。啟蒙思想之所以主要產(chǎn)生于法國,也同法國人這一民族性格密不可分。梁啟超比較了英法兩國人的性格,認為英國人往往因事立規(guī),從具體到抽象,而法國人習慣從抽象到具體,“百事都懸出一個理想,拿理想做標準來規(guī)立計劃,依著計劃演成事實?!雹倭簡⒊骸稓W游心影錄節(jié)錄》。北京:朝華出版社,2018,107-108 頁。
這樣的民族性格在漢語教育領域的表現(xiàn)是,法國人不局限于主流的“詞本位”②上世紀90 年代,白樂桑曾這樣質(zhì)疑當時主流的漢語教學理念:“無論在語言學和教學理論方面,在教材的編寫原則方面甚至在課程設置方面,不承認中國文字的特殊性以及不正確處理中國文字和語言所特有的關系,正是漢語教學危機的根源??尊重中文固有的內(nèi)在規(guī)律應該是一個堅定不移的原則,不能照抄其他外語教學的做法。”(《漢語教材中的文、語領土之爭:是合并,還是自主,抑或分離?》,載《世界漢語教學》1996 年第4 期,98 頁),而是敢于大膽思考、推陳出新,最終創(chuàng)造了“法式字本位”的獨特理念。
3.民族自尊心、文化自豪感與文化主導權
歷史上法國長期居于一流強國行列,并占據(jù)歐洲思想、文化和藝術引領者的地位,這造就了法蘭西民族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戴高樂說,法蘭西不偉大就不稱其為法蘭西。
然而進入21 世紀以后,法國的國際地位大不如前,各領域影響力持續(xù)下降,只有文化領域憑借深厚的底蘊還能勉強維持自信,成為大國榮耀的最后寄托。法國人因此對文化領域尤其敏感,提出“文化例外”,即其他領域都可以按照市場經(jīng)濟的原則自由競爭,唯獨文化領域要由國家主導。以電影產(chǎn)業(yè)為例,當前在大多數(shù)國家,本土電影的市場占有率都遠不如美國電影,唯獨在法國,本土電影可以和美國電影平分秋色,原因就在于政府的大力保護扶持。
“文化例外”折射出法國人對喪失文化主導權的焦慮。這項政策的初衷是針對美國的文化霸權,如今時移世易,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日益上升,已經(jīng)到了任何國家都無法忽視的程度,而且美國文化與法國文化畢竟同屬西方一脈,而中國不僅文化傳統(tǒng)與法國不同,社會制度也大相徑庭,可謂“非我族類”。這樣復雜的背景使法國人在面對中國文化時難以敞開胸懷、放開手腳,在中國文化“走進來”的問題上必然有所保留。
4.參照:英美兩國的民族性格和孔子學院
英美兩國是孔子學院的重鎮(zhèn),即便近年來經(jīng)歷了斷崖式倒退,其數(shù)量仍然領先世界其他國家。將這兩個國家與法國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民族性格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從歷史角度看,一部近代英國史,某種程度上就是同海洋打交道的歷史,深厚的海洋文化造就了英國人冒險、進取、開放的性格;美國則堪稱民族大熔爐,自“五月花號”登陸美洲以來,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逐漸融合成美利堅民族,同時也賦予了它極強的文化包容性。相比之下,法國始終是大陸性占主導的國家;法國接納移民的歷史遠不如美國那么長,而且移民來源主要局限于其殖民地,文化融合的跨度不如美國。
此外,英國文化在歷史上屢遭外來干預,先后留下盎格魯-薩克遜人、羅馬人、諾曼人等諸多群體的印記;而美國立國至今不過200 多年,美國文化是在美國的不斷發(fā)展中逐漸形成的。所以英美兩國都沒有法國那樣的歷史文化包袱,接納外國文化的時候更容易輕裝上陣。
從現(xiàn)實角度看,曾經(jīng)興盛一時的法語已風光不再,法國人對此難以釋懷;而英語已經(jīng)成為事實上的世界通用語,短期內(nèi)包括漢語在內(nèi)還沒有一種語言可以挑戰(zhàn)其地位,所以英美在看待孔子學院的時候,心態(tài)較法國人更為坦然。
根據(jù)相關章程,孔子學院的啟動經(jīng)費由中方撥付,運轉經(jīng)費則由中外雙方按1:1.6 的比例共同承擔。對于外方而言,存在“是否負擔得起”和“是否愿意負擔”兩個問題。
1.經(jīng)濟疲軟導致文教投入降低
近年來法國經(jīng)濟步履維艱,增長率長期在1%到2%之間低位徘徊。2018 年11 月,總統(tǒng)馬克龍罕見地宣布國家進入“經(jīng)濟緊急狀態(tài)”。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預計經(jīng)濟增速為-12.5%。這樣嚴峻的形勢決定了法國政府只能量入為出,盡量縮減開支。文教領域首當其沖。
根據(jù)法國《費加羅報》的報道①Jo?lle Garriaud-Maylam, Rendons à la francophonie sa grandeur ! , Le Figaro, http://www.lefigaro.fr/vox/politique/2018/01/09/31001-20180109ARTFIG00117-faisons-la-francophonie-g rande-encore.php[2018-01-09],最近五年,政府削減了9.2%的文化傳播經(jīng)費,其中給法語聯(lián)盟(Alliance Fran?aise)的補貼減少了11%,2019 年又決定取消“文化與影響力外交”項目(Diplomatie culturelle et d‘influence)的6000 萬歐元預算,很多海外法國文化中心也不得不關閉。
2018 年底,法國宣布,在其公立大學就讀的非歐盟留學生的注冊費將上漲,漲幅高達10-16 倍,引發(fā)留學生抗議,觀察家認為這是因為法國已無力負擔原本近乎免費的公辦高等教育。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在當前法國“勒緊褲腰帶過緊日子”的大背景下,其在考慮同中方進行孔子學院合作的時候,經(jīng)費問題必然成為一個越來越難以忽視的因素。
2.社會動蕩導致保守排外思想抬頭
近年來,法國社會持續(xù)動蕩不安,恐怖襲擊事件頻發(fā)。根據(jù)2015 年《歐盟恐怖主義現(xiàn)狀和趨勢報告》,2010 年至2014 年歐盟共發(fā)生995 起恐怖襲擊,其中40%以上發(fā)生在法國,而2015 年至今,發(fā)生在法國的恐怖襲擊數(shù)量更多、性質(zhì)更為惡劣,幾乎所有分析都指向移民和境外極端勢力。此外,“黃馬甲運動”引爆了草根與精英之間長久以來的深刻矛盾,事態(tài)至今尚未平息。在此情形下,以保守排外為主要特點的民粹主義思想日益抬頭。
歷史證明,當一個國家自身強大的時候,心態(tài)往往比較開放,對外來事物比較包容;反之在國步艱難、社會動蕩的時候,心態(tài)也會趨于保守和排外。當下法國的社會環(huán)境對孔子學院發(fā)展顯然不利,因為開放包容、交流互鑒才是孔子學院賴以生存的土壤。
所以總的來說,在前述對于孔子學院合作經(jīng)費“是否負擔得起”和“是否愿意負擔”這兩個問題上,法國都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3.法語由盛轉衰,維護法語地位的緊迫感上升
1539 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法語在國內(nèi)的地位。在此后的幾百年里,法語逐漸成為歐洲上層社會的通用語。18 世紀起,法語又取代拉丁語成為歐洲外交語言。
法語在歷史上的興盛已經(jīng)成為法蘭西偉大與光榮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國人因此對其有著高度的重視和由衷的自豪。20 世紀以來,法語的國際地位不斷下降,甚至在國內(nèi)也面臨英語的挑戰(zhàn)。法國人對此采取了很多措施,1992 年更是修改憲法,將其提升至“共和國的語言”的高度。對外,法國投入大量資源建立法語聯(lián)盟(Alliance Fran?aise),在全世界傳播法語語言文化。
一個吊詭的現(xiàn)象是:在歐洲層面,法國熱烈擁護語言文化多樣性,意在對抗英語的影響;而在國內(nèi),法國甚至沒有批準《歐洲區(qū)域或少數(shù)民族語言憲章》①European Charter for Regional or Minority Languages,目的是保護和促進歐洲歷史性方言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禁止在官方場合使用法語以外的語言。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說到底只有一個目的:維護法語的地位。
在上文提到的《費加羅報》的文章中,作者多次對法語的地位表示擔憂,并對法語和漢語進行比較:“最近10 年,中國在全世界新開了500 所孔子學院,僅在法國就開了15所?而我們自己呢?”“今天在國際商務場合,法語還能排第三位(在英語和漢語之后),可是明天呢?”“中國等國家大力發(fā)展軟實力,而我們卻在削減相關預算?!?/p>
對于有強烈的本民族語言認同的法國人來說,看到曾引以為豪的法語由盛轉衰,而漢語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內(nèi)心感受無疑是復雜的。
孔子學院秉持“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的理念。其中“共建”只是一時,而“共管”是長期的,也是“共贏”的關鍵,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產(chǎn)生矛盾。
以法國里昂孔子學院關閉為例。中法雙方對于合作破裂的原因各執(zhí)一詞,法方表示中方質(zhì)疑其教學內(nèi)容、干涉其大學的漢語課程設置,管得太多,而中方卻認為是法方有意設限。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合作的體制機制沒有理順。
目前孔子學院有“章程”、“院長指南”、“合作協(xié)議”等管理文件,但都大而化之。比如“章程”規(guī)定孔子學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理事會成員和院長的聘任均由中外雙方協(xié)商決定。然而具體如何操作,特別是中外方院長的職權和分工并沒有明確。而在“合作協(xié)議”中,“組織和管理”條目下更是簡單到只有一句話,“雙方執(zhí)行機構將推薦人選組成理事會對孔子學院進行管理”。
在這種情況下,一件事誰來做、誰說了算,只能依賴一線人員的溝通協(xié)調(diào)。這給孔子學院的運營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特別是中方院長兩年一個聘期,兩年以后需要重新磨合,磨合不順則往往各自為政,甚至相互掣肘。
綜上所述,法國漢語教育領先和孔子學院滯后之間存在悖論,其原因是復雜多樣的:民族性格中熱愛文化、喜好思辨的成分使法國人對中國文化興趣濃厚,漢語教育起步早,規(guī)模大,有特色;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催生了文化敏感心理,使法國人十分在意文化主導權。這種兩面性最終造成了矛盾性:一方面有意發(fā)展?jié)h語教育,但另一方面卻對以教授漢語為主要任務的孔子學院心存顧慮,不愿放開手腳合作。除此以外,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現(xiàn)實困難和孔子學院自身的問題,也都對法國孔子學院造成不利影響。
語言文化的興衰與國家民族的興衰息息相關。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漢語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熱度必將進一步上升。中法同為人文大國, 2018 年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訪華時表示,“人文聯(lián)系是兩國關系真正的動力”,可謂一語中的。我們有理由相信,法國漢語教育和孔子學院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始終是有利的,接下來我們應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胸懷,堅定信心,承前啟后,把這項事業(yè)進一步做好。
首先,要充分考慮法方民族性格對孔子學院發(fā)展的兩面性,注意合作的方式方法。對積極面要妥善利用,放大其積極效應;對消極面要秉持理解、包容的心態(tài),淡化主導色彩,強調(diào)合作共贏。
其次,建立健全規(guī)章制度,把大而化之的“章程”、“協(xié)議”細化,厘清權利義務,明確哪些事情誰負責、哪些事情誰說了算。
第三,積極穩(wěn)妥推動在法新設孔子學院,增加公派教師和志愿者數(shù)量,妥善處理同媒體的關系,加強自我宣傳,增加能見度。
第四,從法國推而廣之,在海外設立孔子學院、推廣漢語教育應加強國別研究。要因“國”制宜,因“民”制宜,充分考慮當?shù)孛褡逍愿?、?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等情況,精準施策,有的放矢,走國別化、差異化的道路。
當然話又說回來,孔子學院和海外漢語教育的未來究竟如何,關鍵在“我”。你若盛開,清風自來,歷史和現(xiàn)實一再證明,我們自身發(fā)展得越好,漢語和中華文化就越有吸引力,在海外開展?jié)h語教育、傳播中華文化也才會更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