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陜西 西安 710077)
升入大學,便進入了人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新生面對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角色的轉變,可能會產生焦慮、迷茫、孤獨等負面情緒,影響正常生活。通過調查明確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對其順利適應變化,以積極向上、理性平和的心態(tài)投入日常學習生活有重要意義。
2019級7265名大一新生。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tǒng)》中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篩查量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篩查量表》是由教育部思政司組織專家編制的,有三個篩查級別、22個維度指標、96道題目。三個篩查級別及各級別的指標:一級篩查(嚴重心理危機):幻覺、妄想狀態(tài)和自殺意圖;二級篩查:內化性心理問題和外化性心理問題。三級篩查(一般壓力與適應困擾):學校適應困難、人際關系困擾、學業(yè)壓力、就業(yè)壓力、戀愛困擾。
此量表通過對890名普通大學生和67名正在接受咨詢的臨床大學生樣本進行預試,對另外810名大學生進行正式測試,以及多輪專家評估來檢驗和修訂項目,形成的模型結構合理,擬合良好;量表各項目區(qū)分度良好,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測量學要求;咨詢求助和未求助大學生在量表及各維度上的得分均有顯著差異。該量表可作為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篩查的測量工具[1]。
1.測評前的準備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基本數據的獲取、導入和問卷分配等工作;對所有新生班級輔導員進行測評工作前期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心理測評工作安排、要求及測評流程等。
2.集中測評
以學院為單位分配具體測試的時間區(qū)間,分批次進行測試。
表1 2019級新生四類學生篩選率分布(N=7265)
調查結果表明,2019級新生心理問題檢出率為27.9%,查閱文獻得知,高校新生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0%左右,27.9%屬于正常檢出水平;14.3%新生存在嚴重心理問題,13.6%的新生存在一般心理問題。清華大學樊富珉老師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一書中提道: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與之相應的生理與心理發(fā)展課題。大學生處于青年期,心理學家將青年期稱為人生發(fā)展過程中的“狂風暴雨”時期,也稱為人生的“第二次斷乳”期。大學期間大學生面臨著艱巨的心理發(fā)展問題,他們需要在自我接納、社會適應、人際關系、異性交往等方面得到發(fā)展[2]。進入新的環(huán)境,面對角色轉變、各種未知和不確定,新生很容易產生焦慮、茫然、孤獨等不良情緒,但大多數新生都能夠順利度過適應期。
表2 2019 級新生自殺意念和幻聽、妄想癥狀人數(N=7265)
從表2可以看出,有重度自殺意念的學生占0.62%,有重度幻聽、妄想癥狀的占3.23%。這部分學生測評結果確實存在精神病癥狀,但是否患病,仍需要轉介至醫(yī)院進一步明確診斷。雖然人數不多,但這部分學生可能存在嚴重的心理危機,需要及時干預,排查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預防心理危機的發(fā)生。
表3 新生心理癥狀及嚴重程度統(tǒng)計表(N=7265)
從調查結果看,新生的心理癥狀嚴重程度以輕中度為主,重度占很小一部分。其中內化性的心理問題以焦慮、社交恐懼、敏感、自卑為主,外化性心理問題以沖動、強迫、網絡成癮、睡眠困擾為主。內化性心理問題主要以情緒和性格特點為主,而外化性心理問題多表現(xiàn)為行為。重度樣本數偏高的因子項目與前一年的相重合,排在前三位的因子是:焦慮、睡眠困擾和網絡成癮。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對于大學生普遍心理問題的可能原因,多傾向于從家庭教育、社會環(huán)境、學校教育和人格特點等方面進行探討,這也提示我們,看待學生心理問題應有全面、系統(tǒng)、發(fā)展的視角。
通過了解心理問題學生的基本信息發(fā)現(xiàn):影響約談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前三個因素為獨生子女、家庭經濟困難、童年的寄養(yǎng)經歷,這與2018年得出的影響因素完全重合。這些基本信息都與學生的成長經歷、家庭氛圍和教養(yǎng)方式有關。從家庭的視角看,父母或原生家庭的子女養(yǎng)育方式,父母之間的關系等都可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產生影響。獨斷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絕對服從自己,不讓孩子自主做出決定,限制孩子獨立性的發(fā)展,因其非常嚴格,孩子可能在性格方面冷漠、膽怯、缺乏自信;溺愛型的父母,過于縱容孩子,缺乏必要的約束,可能會使得孩子任性。養(yǎng)育方式會影響孩子今后的社會性發(fā)展,比如新環(huán)境的適應和人際交往;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可能存在自尊問題,在人際交往中較為敏感;有童年寄養(yǎng)經歷的學生,可能缺乏自信,影響其發(fā)展人際關系及個人能力等。
為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采用訪談的形式并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了歸類:
表4 學生心理問題類型(N=1038)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學生中存在的前三位問題是人際關系、學習心理、與自我相關。這一發(fā)現(xiàn)為開展相關主題講座和團體輔導提供了依據,也為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工作提供了切入點。如表4所示,人際關系問題在心理問題中處于首位。進入大學,如何與同學、老師相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日常的心理咨詢工作中,人際問題是高頻來訪問題。
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絕不僅僅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個部門的工作,需要聯(lián)合學院共同完成,應幫助新生盡快完成角色轉變,適應新生活。輔導員與學生接觸最多,聯(lián)系最為緊密,對學生的影響也更加深遠,因此應根據需求加大輔導員的培訓,以使心理育人者在心理危機的識別、初步處理方面獲得專業(yè)、實用的指導,幫助輔導員在具體的學生工作中應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能提升工作水平,促進學生心理素質逐漸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可加大團體輔導活動,改進活動形式,開發(fā)輔導員、積極心理學初級課程,逐步形成線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多角度、多渠道激發(fā)心理育人隊伍的內在力量和心理助人能力。
和諧、寬松、愉悅的氛圍能夠讓新生感到安全,因此開展豐富多樣的心理育人活動,幫助學生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感受到溫暖,獲得愉快的內心體驗。學院可通過新生適應講座、心理知識競賽、趣味運動會、攝影展、手語操、心理情景劇、讀書會、微電影等形式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倡導健康的生活理念。另外,輔導員可從學生的現(xiàn)實問題入手,預防心理危機發(fā)生。如對家境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對存在學習壓力的學生提供幫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過編印心理宣傳冊、舉辦專題講座、團體輔導、特色體驗活動等就學生普遍存在的人際、戀愛和學業(yè)問題,整合校內外優(yōu)勢資源,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提升在校生活的幸福感。
朋輩輔導起源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大學生在很多方面(如就業(yè)、情感、人際關系、學業(yè))會感到迷茫,但很少主動尋求專業(yè)幫助[3]。朋輩之間因價值觀念、經驗生活方式接近,更便于交流,建立信任關系,獲得幫助。建立一支由人生觀積極、價值觀和諧、人格特征完整、有助人愛心與態(tài)度認真的學生組成的朋輩心理助人隊伍,能進行初步心理輔導工作,為周圍存在心理困難的學生提供電話和網絡在線的心理疏導服務,提高心理服務效率和覆蓋面。另外,優(yōu)秀的朋輩可起到榜樣的作用,使問題學生增強自我效能感,激發(fā)其成長的主動性。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調動多方資源。很多需要心理咨詢服務的學生沒有求助的原因在于不知道向誰求助,不了解什么是心理咨詢,不確定心理咨詢能否解決自己的困惑,等等??梢?,如果能夠把便于獲得的、可利用的、可靠的援助資源推薦給學生,那么就能夠幫助到更多的學生。校外的優(yōu)質心理援助資源同樣可以利用,比如危機干預熱線等,當學生不便利用校內資源時,可以從便捷的校外資源獲得幫助。因此,輔導員可以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將各類優(yōu)質的心理援助資源提供給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可以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心理類課程、官網官微宣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讓學生看到身邊的心理援助資源。